首頁/ 美食/ 正文

中國頂級聲樂權威專家匯聚深圳,探討中國歌劇人才發展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祁琦

7

27

日下午,第三屆

深圳聲樂季

中國聲樂高峰論壇在深圳龍崗文化中心成功舉行。

出席此次高峰論壇的專家有:作曲家、中國音樂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王黎光,作曲家印青,理論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蕭梅,指揮家、中國音協副主席、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副團長李心草,導演、表演教育家、中國音樂學院表演教研室主任陳蔚,歌唱家、福建歌劇舞劇院院長孫礫,歌唱家、中國音協副主席、博士生導師、

深圳聲樂季

·

中國聲樂人才培養計劃

藝術總監雷佳,歌唱家、天津音樂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王宏偉,歌唱家、湖南師範大學教授、中國音樂學院特聘教授石倚潔。

他們的專業涵括了藝術生產全鏈條的各個環節。此次論壇打破了單一領域的思維侷限,以

從課堂到舞臺

為著眼點,以中國歌劇為立足點,關注高階實用型聲樂人才的塑造與培養。

樂評家、《人民音樂》副總編輯張萌主持了本次高峰論壇。論壇按照專家不同領域分為三大板塊

——

理論作曲專家板塊,指揮、導演及院團領導板塊,歌唱家及歌劇表演藝術家板塊。各專家紛紛從自身專業視角出發,發表了鮮明的觀點,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

中國頂級聲樂權威專家匯聚深圳,探討中國歌劇人才發展

△(從左至右)作曲家、中國音樂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王黎光,作曲家印青,音樂學家、評論家居其宏,理論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蕭梅

在第一板塊理論作曲專家板塊中,王黎光在中國樂派的大視野下理性、客觀地看待當代聲樂人才的培養,同時提出

樹立什麼樣的世界觀,採取什麼樣的方法論,把中國聲樂發展起來,是需要我們持續思考的問題。

居其宏作為音樂理論家的資深代表,常年深耕於中國歌劇的研究。他指出,中國歌劇表演藝術家一定是歌唱家,但歌唱家不一定是表演藝術家。中國民族歌劇既注重外在形象,又注重內在氣質。同時他認為,學習美聲唱法的人要唱好民族歌劇,必須向戲曲學習,才會有中國味道。

中國頂級聲樂權威專家匯聚深圳,探討中國歌劇人才發展

△(從左至右)音樂學家、評論家居其宏,理論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蕭梅

印青以作曲家的眼光指出,歌曲創作與歌唱人才的成長是相互促進的,一代代作品長江後浪推前浪,同時伴隨一代代聲樂人才的不斷成長。中國的歌聲要體現出中國人的獨特情感、獨特氣質,才能走向世界。

理論家蕭梅以其精深廣博的傳統文化修養,指出當代音樂學研究與聲樂發展出現脫節的實際情況。她引導大家回顧上世紀

50

年代

土嗓子

洋嗓子

的爭論,以及關於

原生態唱法

的思考,指出當今舞臺上傳唱度最廣的

民歌

與真正的民歌已經相去甚遠。課程設定方面,她提出,目前專業音樂院校裡與傳統音樂有關的課程已寥寥無幾。

蕭梅強調,傳統音樂是現代聲樂人才培養的基石,傳統音樂文化的精華必須進入當今聲樂人才培養的課程,認為

當代聲樂人才的培養不依靠跨學科的通力合作是難有遠景的

第二板塊指揮、導演及院團領導板塊由指揮家李心草開場。他從回顧自己與歌劇結緣的經歷出發,現身說法告訴大家:天賦固然重要,勤奮更為重要。臺下做足功課,平時積累到位,才會有舞臺的精彩綻放。

陳蔚教授長期活躍在歌劇排演及教學第一線,對於當今歌劇演員的要求有著宏觀立體的視角。她對聲樂人才,尤其是歌劇人才提出了

三嚴三責

,即:嚴格、嚴謹、嚴酷,對作曲家負責、對人物負責、對歌劇事業負責。陳蔚特別強調,從事歌劇事業是一項艱苦的事業,必須心無旁騖,禁得住誘惑。

孫礫作為院團領導,為青年聲樂人才從學生進入社會提出自己的建議。他指出,學生從校園進入到社會,必須提前感受社會,不能到了工作崗位再適應。在校學習過程中,要提前規劃自己,同時學校還要與專業院團單位做好銜接,為學生提供鍛鍊機會。

中國頂級聲樂權威專家匯聚深圳,探討中國歌劇人才發展

△(從左至右)樂評家、《人民音樂》副總編輯張萌,導演、表演教育家、中國音樂學院表演教研室主任陳蔚,指揮家、中國音協副主席、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副團長李心草,歌唱家、福建歌劇舞劇院院長孫礫

第三板塊歌唱家及歌劇表演藝術家板塊匯聚雷佳、王宏偉、黃英、石倚潔

4

位歌唱家和歌劇表演藝術家,他們結合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與理論認識,在西方歌劇的舞臺經驗、中國歌劇表演及歌劇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

石倚潔與黃英在西方舞臺浸潤多年,以自己深刻的認識和切身體會談了歐洲歌劇藝術的傳統與得到的啟示。兩位歌唱家一致的觀點是:歌劇市場競爭極其激烈,作為歌劇演員隨時要有危機感。

石倚潔說,學生從學校走到舞臺的一步很難,學生想要成為演員有著巨大的鴻溝。結合自己的學習歷程,他總結說,途徑一是參加比賽,把比賽當作展示自己的機會;第二是多準備,多儲蓄能量。這也是他一路走來的成功經驗。

黃英認為,要盡最大努力做好自己,儲備足夠的能力。在對待專業上,要秉持著藝無止境、學無止境的態度,嚴謹、虔誠地對待自己的專業。

此外,中國聲樂藝術的代表雷佳和王宏偉不約而同地聚焦在中國歌劇表演及人才培養方面。王宏偉以自身出演多部歌劇為例,總結了民族歌劇的表演經驗,同時從院校領導的角度闡述了專業院校在課程設定上應加強臺詞、表演等相關課程,以及服裝、化妝、道具等跨學科課程的建設。

最後,雷佳作為

深圳聲樂季

的藝術總監,首先感謝各位專家的蒞臨,對專家發言表示深切認同。同時她分享了自己在中國歌劇傳承方面的重要經驗,就是要在藝術傳承方面深入瞭解中國歌劇的精髓,做好演員的必修功課;在精神傳承方面領悟作品的精神內涵並準確傳遞給觀眾,並在

守好正

的基礎上做符合時代的創新。

雷佳還提出演員必備的綜合素質,就是一方面應該突破唱法的侷限,一方面要紮根中國傳統文化,提升自身修養。

歌劇舞臺凝練人生百態。中國的歌劇演員要始終紮根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以傳統音樂為自己表演的源頭活水,不斷從中汲取能量。

中國頂級聲樂權威專家匯聚深圳,探討中國歌劇人才發展

(從左至右)樂評家、《人民音樂》副總編輯張萌,

歌唱家、中國音協副主席、博士生導師、

深圳聲樂季

·

中國聲樂人才培養計劃

藝術總監雷佳,歌唱家、天津音樂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王宏偉,旅美女高音歌唱家黃英,歌唱家、湖南師範大學教授、中國音樂學院特聘教授石倚潔

與會專家們以不同角度、不同視野,從不同方面立體地、全面地剖析了時代對當今聲樂人才,特別是歌劇人才的全方位要求,體現出前輩對當代聲樂人才寄予的殷殷期望。

出席此次高峰論壇的專家均是與聲樂相關的各藝術門類頂級的權威代表,專業領域不同,眼光與視角也獨具特色。各位專家共聚一堂,討論的議題理論關聯實際、眼光放眼海內外,兼顧歷史與現代、傳統與創新、藝術性與大眾性。

中國聲樂高峰論壇

舉辦三年以來,一直為中國聲樂的發展把脈問診,並引領了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走向,為建立民族的文化自信積極探索實踐。

如果說

深圳聲樂季

的比賽、學習環節是要讓科學的、專業化的聲樂概念深入人心,用與時俱進的審美理念提升參與者認知的過程,那麼

中國聲樂高峰論壇

便是聲樂藝術多領域專家各抒己見,跨專業互相學習並且形成整體認知的過程。

頂層的理論一經形成,便可以透過比賽、學習、舞臺實踐活動,透過高素質、高專業能力的聲樂人才一層一層往下傳達與擴散,最終輻射、傳遞到基層。

中國聲樂藝術要成為人民喜愛的、生命力旺盛的藝術形式,一定是符合中國人民審美的、與歷史傳統有機連結、傳遞中國精神的藝術形式。

在當今中西文化交匯碰撞之際、傳統與現代博弈角力之機,聲樂藝術各領域專家以敏銳的洞察力、高瞻的眼光、強大的執行力推動了中國聲樂人才的培養,並以

中國聲樂高峰論壇

為契機,為中國聲樂的理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審讀:喻方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