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舌尖上的春天——戀家鄉的味道

身在異鄉多年,早已融入了當地的風土人情。但有一個地方它雖離我很遠,卻總也抹不掉我對它的思念。

它不繁華,也不驚豔,但它的樸實就像滿臉皺紋的外婆,讓人倍感親切與溫暖。它就是我的家鄉,一個坐落於山坳的小鎮。

舌尖上的春天——戀家鄉的味道

想念小鎮那淳樸的民風,無需雕琢的景色,還有地道可口的美食……

記得每逢初春,那裡的主婦們總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到戶外“偷青”。言下之意,就是到別人田裡去採摘新鮮的綠葉蔬菜,但千萬不能被主人發現(其實發現了也妨,因為當地的農民都很大氣的)。

舌尖上的春天——戀家鄉的味道

這裡的“偷”寓意著將福氣偷偷帶回家。

主婦們把採摘下來的豌豆尖兒,白菜葉,蒲公英……用來熬粥。

因為春天的綠代表一年新的開始,綠色植物長於大自然中,汲天地之靈氣,吃了它便會祛病消災,吉祥如意。

舌尖上的春天——戀家鄉的味道

將蔬菜粥用慢火熬製,熬到鍋裡“咕嚕嚕”地翻白泡,用勺舀起來有粘稠感,能拉絲兒方可,再放入少許鹽和豬油隨即出鍋。

有了豬油的輔助,那甘苦的菜葉味,一下變得香濃起來,頓時讓人口齒生津。

盛上一碗,用勺子送入嘴邊,軟軟糯糯,一股淡淡的春天的味道在口中瀰漫開來。純粹,清新,一股腦兒將它全部吃完,胃的滿足感油然而生。

舌尖上的春天——戀家鄉的味道

特別是剛過完年,因油膩的東西飽食過量,來上這麼一碗蔬菜粥,頓解油燜之膩。

健康的食物,往往不需要太多調味品的遮掩,而是它本身所散發出來的一股最自然的味道。

一碗蔬菜粥談不上上品珍饈,但正是這股淡淡的味兒牢牢地複製在我的記憶中,揮之不去。

舌尖上的春天——戀家鄉的味道

當然,能承載家鄉的飲食文化,豈止這一碗粥?如:

盤龍黃鱔,蔥子糕,大雜燴的鍋邊饃饃,鍋盔夾涼粉……

但讓我偏愛的還是鍋盔夾涼粉。或許這是記錄歲月的一段過往,一段回望。

這道美食,總能讓我回想起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為吃上這一口美食,口水流得老長。

舌尖上的春天——戀家鄉的味道

在離我家不遠的拐角處有個小吃鋪,鋪子外支著一口圓形的用泥土燒製成的爐灶,這就是專門用來烤制鍋盔的最原始的爐具。

爐具下面放入炭火,將整個爐灶燒製溫熱,就成了一個非常地道的烤箱。

每到趕集天,爐灶的周圍總能聚集不少的食客,無論老少。只為觀看師傅熟練的手法和製作過程,都會讓你駐足流連半響。

舌尖上的春天——戀家鄉的味道

師傅將手中發好的面,搓成一長條,用刀切成一個個的小糰子。然後,用擀麵杖將小麵糰擀成厚度適中的橢圓形薄餅,在薄餅的正反兩面,用竹筷滾出菱形花紋。

隨後,將五六個做好花紋的薄餅放在平底鍋中攤起來。只見,師傅的手在這幾個餅上飛快地轉動,不停地來回翻面兒,這樣可以防止餅因溫度過高而被煎糊。

舌尖上的春天——戀家鄉的味道

幾個餅在他靈動的手上瞬間跳起了旋轉舞,我們在一旁已看呆了,早忘記肚皮還唱著“空城計。”

麵餅在旋轉中逐漸變得金黃,師傅隨即把這些餅放置爐灶內烘烤。約摸十五分鐘的樣子,我們逐漸聞到了散發出來的麥香味。

師傅從爐灶中取出了烤好的鍋盔,一個個被高溫烘烤得鼓囊囊的。

舌尖上的春天——戀家鄉的味道

師傅用刀將鍋盔切成了兩個半圓,從直徑處橫切一刀,鍋盔猶如一個小碗,接下來等待涼粉的入場。

再看那涼粉晶瑩剔透,Q彈細膩。把它切成細長絲,澆上各種調料,最後再淋上一層豆豉湯。

這豆豉湯才是調料中的靈魂之物,有了它的加入,涼粉從微微辛辣中透出了一股香濃,瞬間瀰漫了四周,饞得食客們的口水已不知嚥了多少回。

舌尖上的春天——戀家鄉的味道

師傅把涼粉挨個兒塞入鍋盔肚裡,鼓鼓囊囊。接過師傅手中的鍋盔,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皮兒酥脆,涼粉柔軟滑爽,淡淡的辣味夾雜著豆豉的濃香,溢滿整個口腔。

湯汁也順著嘴角流淌,在手上,在衣襟上……

此刻已無暇顧忌形象,“名以食為天”食為大,一點不假。世間還有什麼比口腹之慾更能讓人滿足的事情?

舌尖上的春天——戀家鄉的味道

時代在進步,鍋盔也在不斷改良。現在的鍋盔大多是用烤箱烘烤出來的。裡面也不再夾涼粉了,而是夾滷肉,回鍋肉,各種蔬菜……

偶爾回老家,還是能吃到鍋盔夾涼粉。但已不再是以前的師傅,亦不再是曾經的手藝了。鍋盔吃起來涼涼的,寡淡無味。

舌尖上的春天——戀家鄉的味道

真的很懷念那種剛從熱鍋裡出爐,摸著還滾燙,略帶一絲炭燒味兒的味道。懷念那種湯汁糊滿嘴角,臉龐,吃完後還將手指舔了又舔的感覺。

在物質充盈的今天,真的很難再有一道美味能封存在腦海裡,歷久彌新。

兒時記憶中的美食,我們懷念的不只是它的味道,更多的是能在美食中,找回成長中的故事和依稀懷念的過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