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瓷器上的博古圖

劉麗文

博古圖是瓷器裝飾的典型紋樣之一,由《宣和博古圖》一書而得名,始編於北宋,全書著錄當時皇室在宣和殿銅器839件,集宋代所藏青銅器大成,故名“博古”,後凡鼎、瓷瓶、玉、盆景等用作裝飾題材,均稱博古。瓷器上出現博古影象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末年,但從其所繪的博古圖來看,以瓶花為主,很少出現鐘鼎等青銅器以及古琴、如意,與清代成熟的博古影象存在較大區別,這些可視作以博古影象裝飾瓷器的前身或雛形。

清代初期,瓷器上開始出現博古紋,是極具典型性的一種博古影象。清康熙年間,瓷繪博古影象大量出現,尤以青花瓷所飾博古紋居多,其中的這些博古影象多作為主體裝飾,其繪畫性大大增強。康熙後一直到民國,瓷器上都見有博古圖。在清代早中期,瓷器中所見的博古影象,青銅器佔據著重要的位置,以一個或幾個青銅器構成一組影象,其中以鼎、觚、爵青銅器最為常見。清中期以後至民國,瓷器上的博古圖以花瓶為多,這種變化反映出博古影象內容的世俗性。

鎮江博物館藏清景德鎮窯仿乾隆款綠釉鉤金博古圖盤,敞口,淺腹,圈足,足內有“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盤內繪博古圖,左邊為古花瓶,瓶中插有蓮花,

“瓶”與“平”諧音,代表平安古祥;

瓶下方為古琴,古琴罩以琴套,用綬帶捆綁;古花瓶足下方為獅形鈕印章;瓶的右則為青銅鼎,

鼎為一種炊器,早在遠古的黃帝時代便被視為政權的象徵

;鼎旁放有三果,分別為佛手、

瓜瓞、石榴,瓞即小瓜,因蝶與瓞同音,並且此藤蔓綿長、果實累累、瓜籽較多,寓意家族興旺、子孫繁衍、代代相繼、連綿不斷;古花瓶的上方

書寫文字,在瓷器上書寫文字,古已有之。文字內容或為記事、或為賦詩、也有專門用於裝飾器物的文字。高3。6,口徑26。7,足徑15。8釐米(圖1)。

瓷器上的博古圖

瓷器上的博古圖

清同治款黃地粉彩博古圖碟,四曲方形,淺腹,圈足,足內有“同治年制”雙行四字篆書款。內腹繪有博古圖,碟內中心為古花瓶,瓶中插有梅花,古花瓶旁為一長方形案几,上放有水仙花,四周分別為古書

,書籍為多冊形式出現,外用綬帶捆綁;筆,用綬帶捆綁;古琴,古琴罩以琴套,用綬帶捆綁;蘋果,“蘋”與

“平”諧音,代表平安古祥;圍棋盒,“盒”與“合”諧音,“梅”與“美”諧音,盒與梅花圖案組成“和和美美”之意。

高3。9,口徑11,足徑6。2釐米(圖2)。

瓷器上的博古圖

瓷器上的博古圖

民國仿居仁堂款

白地五彩博古圖水盂,斂口,圓球腹,平底,假圈足,足內紅色方框“居仁堂制”款。腹部繪博古圖,腹部為古花瓶,瓶中插有牡丹花,旁邊為如意、方勝。高6。5、口徑2。5、底徑3釐米(圖3)。

瓷器上的博古圖

瓷器上的博古圖

此博古圖中雖然沒有青銅器,但依然能感受到裝飾影象的博古意味。“居仁堂”是中南海里面的一所建築,原名儀鸞殿。1912至1916年袁世凱被委任為大總統時,將其用作總統府並改名為居仁堂。署“居仁堂”款的瓷器,即為洪憲瓷,是1915年(民國四年)袁世凱稱帝改元洪憲時的特製瓷器,也是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最後一批御用瓷。真正的“居仁堂制”款瓷器以粉彩和琺琅彩器較為多見,造型秀美,畫工精細,質量較高。從此件的“居仁堂制”篆書款來看,篆書粗俗, “居仁”筆劃比“堂制”少,而所佔空間反而大,顯得左緊右松,“堂制”筆劃有明顯稚拙感。再看色彩,過於濃重,層次感不強,當為民國景德鎮民窯仿製。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