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記憶中的家常菜,味道各有各的特點

媽媽的味道

她做菜繼承了外婆的優良傳統,外公外婆家不是有菜園嗎?平時是自己吃,豐產時會把多餘的摘去賣。摘下來的菜,以遲菜心為例,媽媽會仔細挑選,黃葉老葉擇除,大小不一留下,其他一斤一捆紮好,挑到市場售賣。

挑出來的老葉黃葉餵豬雞。留下來的“老弱病殘”菜心自己吃。如果是媽媽炒菜(幸好這機會不多,大多數是外公做飯),鍋裡的水還未燒乾,她就放菜入鍋加蓋,沒錯,油也不放。

鍋蓋邊緣冒出蒸汽,也就是快熟了,媽媽揭開蓋,下重鹽少放油。多放鹽是怕我們只吃菜不扒飯,少放油就是為了省點錢。

炒菜心還好點,畢竟是遲菜心,這樣炒也不難吃。如果是空心菜,在鍋裡就已經轉色了,上桌不久更是轉為黑褐色。外公稱之為螞蟥幹,即曬乾了的水蛭,大家自行腦補。

記憶中的家常菜,味道各有各的特點

外公的味道

同樣是遲菜心,外公的做法是:先把蒜頭去皮拍蓉,燒熱鍋倒油,放入蒜蓉爆香,倒入菜心翻炒,不加蓋哈。炒至菜葉變軟,菜莖轉色,加鹽,蠔油調味,加包尾油炒勻,出鍋。

如果是做名貴菜,例如紅燜牛腩,不許笑,當年的牛腩比排骨還貴。媽媽看到外公買牛腩回家,會心疼半天。外婆則罵外公敗家,一斤牛腩可以換好幾斤豬肉了。

外公眼一瞪:“閉嘴,年初一到年三十晚大多是粗茶淡飯,我偶爾買一次得罪你啦?”外公伸手指向我:“這麼小的孩子,常年如此就會營養不良,不改善一下伙食,腦子就不好使,日後他怎麼齊身修家治國平天下?”

外公的形象在我心裡又高大了幾分,他說的道理當時我不懂,但是牛腩好吃這個則是無師自通,鬼都知道母親是女人。

記憶中的家常菜,味道各有各的特點

牛腩金貴,外公鄭重其事拿出珍藏的稱藥小稱,為所需調味品稱重:溼生粉5克,料酒5克,面鼔10克,味粉2。5克,老抽生抽各5克,糖5克,姜25克,蒜蓉5克。另取八角3顆,備好骨頭湯1公斤。

小稱的讀數其實是“錢”,姜25克就是5錢,生抽5克1錢,如此類推。我換算成克,是為了避免大家一頭霧水,錢是什麼鬼?。順便說一句,上述味料適合做500克(1斤)牛腩。

外公是這樣教我做牛腩的,我用外公說的原話(土話)寫出來,不知大家看懂沒:先把牛腩用沸水滾至九成熟,取出斬成小方件。燒鑊落油,放面豉,蒜蓉和配料爆香,落牛腩,贊料酒,加湯煲焾,用溼生粉打芡便成。

記憶中的家常菜,味道各有各的特點

外婆的味道

外婆炒菜的技術不敢恭維,但卻有一手絕活聞名遐邇(全村),就是做香腸。小雪過後,外婆用“雞屁股銀行”省下來的錢,到豬肉佬處訂購豬小腸,每年一次,一次買三條。

小河邊,外婆把小腸翻過來,就著長流水,用刀背不停刮白色的雜質,直到整根小腸變薄如塑膠布般。花了半天時間才全部完成,然後曬乾密封儲存。

大雪過後,選用瘦肥八二開的豬殿肉,剁成細粒狀裝盆,加入薑汁,高度酒,糖,鹽,生抽拌勻,醃製幾個小時。期間時不時翻動,使肉末均勻入味。

這邊廂,外婆把腸衣用熱水燙軟,瀝水待用。清洗乾淨專用工具,其實就是一個毛竹筒,上開口下留底。靠近底部開孔,橫插一根銅管,固定好。

記憶中的家常菜,味道各有各的特點

還有一根石榴木棒,比竹筒長半尺,棒頭大小和竹筒內徑差不多。棒把修成雞蛋粗細的柱狀,如一隻錘子。使用時就如活塞,外婆將腸衣套入銅管,腸衣尾打死結。

外公往竹筒倒入肉未,外婆用手捏緊銅管上的腸衣口。外公把木棒對著竹筒內孔,用中等力氣慢慢向下用力,肉末從銅管出口噴湧而出,充滿整根腸衣。灌滿一條腸衣後灌腸脫離銅管,用蕉麻(芭蕉樹皮曬乾撕細即是)紮緊腸衣口。

全部完成後,外婆把灌腸鋪在長案板扎小段,極認真的用她自己的手掌量長短。這個時候我才有點用處,把蕉麻剪成簽字筆長短,一根根遞給外婆。扎完還要用鋼針在灌腸上面扎孔排氣,這個就不講究了,隨意扎。

院子裡支起兩個用毛竹穿成的三腳架,搭上竹竿,把灌腸掛在上面暴曬。日曬夜收,連續一個星期,這過程就是臘,灌腸在幾天後華麗轉身,成為我們喜愛的美食。

記憶中的家常菜,味道各有各的特點

創作不易,喜歡請點個讚唄,你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援。謝謝!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