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從攀緣外鏡到“忍”心不動都是一個方便,這念心不動不搖才是本性

佛法告訴我們,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因緣總是會散掉、壞掉,假使心住在因緣上面,這個心就屬於生滅,所以要“莫逐有緣”。“逐”就是追逐、攀緣。這念心住在某個境界上面,就稱之為“逐”。六根對到外面的塵境就攀緣,眼睛看到色塵,眼就逐色;耳朵聽到聲音,耳就逐聲;依著這個聲塵,一直去聽、去追逐,就是追逐前境、追逐前塵。所謂的“緣”,包含:人、事、物。“莫逐有緣”,心不要追逐、攀緣外面的境界。《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時間來說,是虛妄不實的,所以,不但人、事、物不要去攀緣,

從攀緣外鏡到“忍”心不動都是一個方便,這念心不動不搖才是本性

連時間也不要去攀緣。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這念心才會定下來;如果始終在境界中思維、攀緣、緣慮,就是心猿意馬。禪宗祖師說:“起心即錯,動念即乖。”一起心動念就是逐,對於外境一逐,心就動了。不管是善、是惡,是美、是醜,是正、是邪,只要起了一個念頭,就有所緣慮,緣到外面的境界,向外逐求,就離道愈遠。所以“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這念心始終要保持如如不動、一念不生,始終一如,如同孤月獨明。無論是善緣、惡緣,只要一追逐,就是起心動念,就是生滅,所以都不要逐。《六祖壇經》中,六祖大師告訴惠明上座:“不思善,不思惡。”

從攀緣外鏡到“忍”心不動都是一個方便,這念心不動不搖才是本性

思善,就是住在善緣;思惡,就是住在惡緣。“莫逐有緣”,這念心是絕對的,無念、無住、無為,孤月獨明,就是這個道理。依次第漸次修證,就是在修一個“忍”字。為什麼這裡“忍”都不住?就是要更上一層樓。因為忍,有能忍、所忍,還是一個相對的境界;有能忍的心、所忍的境,把外面的境界當作實有,就是法的執著。所以,住在忍,只是漸次修行的一個方便。佛法告訴我們要“忍心不動”,就是告訴大家一個入處,這是屬於漸修。小乘住在真空、住在忍,歷經“八忍八智”而證道。所以“空”跟“忍”都是佛法、都是正確的。

從攀緣外鏡到“忍”心不動都是一個方便,這念心不動不搖才是本性

這裡告訴我們“勿住空忍”,就超越了小乘的境界。我們這念心不要只是住在真空當中,因為住在真空,就成了偏空。這裡所說的“勿住空忍”,是不假方便,什麼都不要住,忍也不住、空也不住。因為這念心本來就是不動,還忍什麼?這念心本來就是真空,再住一個空,就是空上加空。這念心本來就是不動,如果再住在一個境界上,靠在那裡不動,還是一個方便;假使這個境界散掉了,這念心就不知道要安住在什麼地方了。悟到這個心、悟到這個性,就是一法不立。空也是法、忍也是法,所以不要住在空、忍上面。

從攀緣外鏡到“忍”心不動都是一個方便,這念心不動不搖才是本性

這念心安住在實相,就是真空;假使又去住在一個真空、或是到外面找一個空的境界,就迷失了本空。忍的目的是要達到不動;實相就是不動;這念心本來不生,不生就是不動。假使再去住在一個“忍”的境界,這個能住的心也是在動,還是一個方便。所以說“勿住空忍”。這念心本來就是無量無邊,假使再觀一個無量無邊,有能觀之心,又是一個造作。例如,照見五蘊皆空,無論看到什麼,都是照見五蘊皆空,什麼都照,最後照得乾乾淨淨;但這還不是“泯然自盡”,因為還有能照之心、所照之境。這裡所說的是不假絲毫造作,“一種平懷”一念不生,什麼念頭都沒有,這是一個絕對的境界,泯然、寂然;達到這個境界,這念心自然而然不動不搖、不去不來,就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

從攀緣外鏡到“忍”心不動都是一個方便,這念心不動不搖才是本性

小楷毛筆字帖金剛經描紅心經手抄初學入門書法臨摹套裝佛經

檢視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