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石樓:萬千銀絲滋味長

記憶中的純真年代

沒有琳琅滿目的點心甜品

沒有樣式繁多的菜品小吃

一碗清湯掛麵就能回味許久

淡淡的面香才下舌尖,又上心間!

趁著好天氣,石樓縣郭村的馮三保和他的制面師傅們大清早就開始忙活啦,此刻,他們在院子裡輕輕地拉著晾架上的掛麵。巨大的面架吱吱作響,如同悅耳的音樂,醉著鄉村人清淨的心。細細的面絲如層層白紗,似風擺垂柳,整個院落裡都瀰漫著淡淡的面香……

石樓:萬千銀絲滋味長

“與手工掛麵的緣分,還得從幾年前說起。2015年,我無意中在一個展銷會上品嚐了臨縣的手工掛麵,口感很好,當時就被折服了。”

九州農產品加工有限責任公司的負責人馮三保回憶道,“麵食是咱每個山西人的心頭情愫,小時候,我就吃娘做的掛麵,這麼好的東西,現在很多人都吃不到了。”提起這事兒,老馮總覺得可惜,不過這也是他決定發揚老手藝的原因。

是啊,山西人愛吃麵,愛面如痴,深入血脈,好像只有面才能充他們的飢,解他們的饞!

“別看嘴上一口面,手下可要十幾道工序了,來得不容易。”待人熱情周到的馮三保把我們引進廠房,給我們講起了傳統手工掛麵製作的工序原理與工藝要求。在馮總看來,這一切反反覆覆並小心翼翼的制面工序,飽含著等待和念想。

細細聽來,整個製作過程並不奪人眼球,只是覺得,一切都從等待開始,等待麥粒成熟,等待麵粉發酵,等待陽光的洗禮……那是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是在傳統與創新中融合出的最奇妙的人間至味。

或許,你從未想過手工掛麵的製作工藝會那麼美:

和麵:鹽水和麵!鹽分和水分決定了手工掛麵的勁道。不過,至於加多少,什麼時候加,都是制面師傅在耳聞目睹的實際操作中一點點學出來的,這當中的奧妙,無法用語言述說,總之一切都需要“拿捏”!

醒面:和好的麵糰被放在案板上靜置一段時間,為的是讓麵粉與水份在恰當的時間內充分相遇,這樣,醒過的面才會更加得筋道(有嚼勁)、柔軟,口感也更加得細膩和順滑。

搓大條:醒好的大面團攤平後,會被切成和小胳膊一樣粗的面繩,這些面繩剛切開時是分段的,經過手工揉搓,最終它們會被接成一個完整的長條,盤在面盆裡,蓋上鋪子,進行“二次醒面”。

搓小條:面盆裡的長條會被師傅們重新拿出來,在案板上來回拉伸揉捏,將麵條揉成雞蛋般粗細之後,再次盤入大瓷盆內進行“三次醒面”,這是一個漫長而專注的過程。

盤面:經歷過數次“搓條”“醒面” 之後,大面條最終會被盤成筷子般粗細,等待繞條。值得注意的是:盤面的時候,師傅們會在麵條上撒點兒玉米麵粉來防止麵條相互之間的粘連。

繞條:把已經盤成筷子粗細的麵條,一圈圈纏繞在2根一米長的細竹杆上,麵條飛來繞去,均勻纏繞到雙杆上,過程像是在織藝術品。繞條的時候中間尤其不能停頓,兩邊用力也要均勻,一氣呵成。這是一場手指與時間的賽跑,耐心與腕力的較量。

出面:將上面一根面杆掛在兩米多高的木架上,兩手壓著下面的另一根竹杆,慢慢往下拉伸,一直將麵條拉長到接近地面,為了防止麵條反彈,還要在下面的這根竹杆上壓幾塊磚頭。屆時,排排掛麵的光影圖煞是好看。

石樓:萬千銀絲滋味長

晾曬:天氣晴好時,萬千銀絲傾瀉,接受陽光和空氣最後的塑造,幾小時後,掛麵內含的水分、鹽分在光線、微風的作用下,將調和出最樸素卻最絕美的味道。這是大自然的恩賜,同時也是對勤勞的獎賞。

收面:晾乾的空心掛麵會被師傅們取下收回,雖說曬好的掛麵是空心的,但卻飽含了做麵人的一片實心和誠心。

分揀:收回屋裡的掛麵,又細又長,又脆又硬,師傅們還需要手工分揀,將賣相不好的剔除,這是師傅對顧客的底線和尊重。

切割:分揀好的掛麵將按照標準尺寸進行手工切割,一刀下去,一聲清脆的聲音,為十幾個小時的勞作畫上了完美的句號。值得一提的是,手工掛麵是空心的,所以師傅們下刀時都格外小心,生怕把麵條弄碎。

包裝:切好的掛麵,會被分裝進花花綠綠的包裝袋,透著辛勞與喜氣。接下來,它們將“輾轉”進入千家萬戶的餐桌,那一碗清湯銀絲,裹挾著兒時熟悉的味道,瞬間會讓大家內心溫暖。

馮總慢條斯理地講述,讓筆者深刻感觸到,時間對於手工掛麵的製作影響極大。而這裡的人們卻恪守著這樣的規則,每一個步驟,做麵人心裡都放著一份工整的時刻表,就像是人與面的約定一樣。

馮總甚是感慨:“這手工掛麵不僅工序繁瑣複雜,對天氣的要求更是高之又高,太熱,太冷,太溼都不可以!如果對氣候有一絲不能把握,整個過程有一點失誤,近20個小時的勞動將徒勞無獲。”因此,郭村手工掛麵的製作,因節令更迭,配方、晾曬時間往往也會稍作調整。據悉,從頭年10月到來年6月,是該廠製作掛麵的最好時節。

站在一排排潔白如絲的掛麵前,馮總繼續道,“做手工掛麵終究是個苦差事,年輕人大多不會做這個手藝活。如今自己成立了公司,這樣老手藝才能夠得以儲存。”

談及未來的發展,他有很堅定的想法:“目前,我們的掛麵很暢銷,四鄰八鄉前來購買的村民絡繹不絕,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拓寬市場,如果一切順利,以後我還想再把陝西清澗縣的手工粉條做起來……”馮總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能夠把這門老手藝傳承下去,守住這來自鄉土間的經典美味。

石樓:萬千銀絲滋味長

中國人對食物是有感情寄託的,比如思鄉、比如懷舊,又比如留戀童年的味道,但是對於郭村的手工掛麵來說,它不只是掛麵,更是生活裡濃濃家的味道、悠悠歲月的情懷。而如今超市裡五花八門的“機制面”,讓這種原汁原味的手工掛麵,與眾多鄉村“老手藝”和“老傳統”一起,一度撤出了人們的餐桌、也淡出了我們的視野。

從發愁沒什麼吃,到發愁吃什麼,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餐桌變得越來越豐富。掛麵,這個曾擁有獨特魅力的美食,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也面臨著同一個問題———“生存危機”。如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可古老的傳統手藝仍有其獨特的社會功能,不能也不應該讓它們“死亡”。讓文化遺產變成文化財富,讓掛麵這種美味,依舊有滋有味地“活”在家家戶戶的餐桌上,無疑是馮三保們的共同心聲。

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去郭村吃一次面,靜享悠閒的午後時光;大號的粗瓷碗一端,體味最深的鄉愁與最濃的鄉情……(趙良瓊)

石樓融媒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