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中國歷史上落後於西方,絕非始於鴉片戰爭

最近有機會聆聽某一地方小領導在臺上侃侃而談,從中國古代史講到現代史,核心要義是中國自始皇帝一統江山以來,一直吊打西方,無論經濟、科技、文化都碾壓式的領先於歐美諸國,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後才開始落後於西方。這類觀點長期盛行於華夏,直到今日在國內仍擁躉無數。

那麼問題在於,中國的落後真的是因為鴉片戰爭,或者說往前上溯一些,是因為明末清初,主要是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造成的?個人認為這類觀點高估了中國古代的制度優勢和科技優勢,低估了西歐諸國古代文明發展史的累累碩果。

古歐洲,主要是英法荷蘭義大利希臘等主要國家,尤其是希臘義大利,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早在公元前5-6世紀,古希臘文明就高度繁榮,出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著名古典哲學家,成為西歐文明的思想啟蒙者。

漫長的中世紀後,14世紀,西方興起了文藝復興運動,以人本主義為代表的思想,徹底粉碎了長期桎梏歐洲人的宗教枷鎖,文化、藝術、科技迅猛而繁榮的發展,以文藝復興為肇始的14世紀,成為西方近代史的開端。

這裡要說明的是,首先,西歐文明和華夏文明最開始,屬於完全不同的兩種型別,雙方最初無任何交集。從一開始,這兩種文明就各有優劣勢,並且一直朝著各自的方向長期逐漸發展。其次、西歐文明在長期吸取其他文明成果及自身發展的基礎上,於14世紀文藝復興中崛起,自那以後,逐漸將其他地區的文明遠遠甩在後面,直到17世紀的工業革命到來,西歐工業文明正式成為人類文明的主流。

再講回中國,從長達2千年的封建社會繁榮期,到19世紀被西方堅船利炮無情蹂躪,被迫開啟國門,淪為半殖民地,難道真的只是因為一兩場器不如人的鴉片戰爭嗎?很顯然不是。那麼,中國究竟為何在近代開始落後於西方,個人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華夏文明的儒教立國政策,在推動中國封建社會空前繁榮的同時,也導致科技和制度創新失去了土壤。自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策提出以來,中國曆經漢、晉、唐、宋、明等漢族政權,將封建社會文明推到了頂峰。而另一方面,歧視商人及商業文明,皇權至上的儒教文化氛圍,導致“百家齊放、百花爭鳴”的文明形態無法形成,而科學技術和制度創新的先決條件就是解放人的思想,一味的獨尊孔儒,以及單一的科舉選才方式,導致年輕人只能選擇飽讀“四書五經”,將八股文寫的溜熟,削尖了腦袋要考中功名,當官入仕,人人都去爭當官,誰來發展科技?誰來推動社會進步?答案是在中國古代史中,真的很難。

二、中國社會沒有重商傳統,也沒有科技發展的累積式創新機制和傳統。也許有人會說,中國歷史上怎麼會不重商呢,絲綢之路是怎麼來的?大批茶葉陶瓷賣到西方,換取大量財富難道不是嗎?絲綢之路的貿易的確存在,那是對外。但在國內,長期以來都是按“士農工商”排位,直到明代,皇帝一張嘴就是要求士大夫們要“重農桑”,一提起商人就是“奸商奸商”的咬牙切齒。當然了,中國歷史上的確不乏投機倒把的奸佞商人,但長期重農抑商,導致商業文明無法形成,商品經濟得不到充分發展,從而錯過了南宋和明中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期。再說到科學技術,有人會說,中國歷史上怎麼會沒有科技發展呢?張仲景、祖沖之、張衡、沈括、蔡倫、畢昇、李時珍、郭守敬這些難道不是推動者嗎?的確,中國歷史上曾出現了一大批的科技牛人,還留下了一定數量的科學典籍。但是請注意,這些人的個人行為,無法帶動影響整個社會整個時代的科技創新,他們著述的典籍,在他們的年代也無法得到民間認可並大規模刊發,這類典籍在儒家科舉社會中,被當成無用的怪書、廢書,整個社會對科技工作者也十分歧視,科學家被人當成怪人、廢人,無法在主流社會中立足,自然也無法帶動科技創新的潮流。反觀西方,自14世紀文藝復興後,化學、數學、物理、天文等科學技術逐漸累積式的發展,藉助西式的大學,出現了伽利略、達芬奇、哥白尼、布魯諾、笛卡爾、開普勒、哈維、托里徹利等一大批科學家,整個社會形成探索科學、尊重科學、推動科學發展的良性機制,在經過長達3百年的發展後,終於迎來了工業革命,促進了西歐社會的空前繁榮。而中國古代,民間並無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的傳統,在皇權統治者的歧視和科舉制度的桎梏下,整個社會上千年也無法形成良性的科技累積式發展機制,當然科學技術也就逐漸落後於西方了。

可能有些朋友會不服,說到直到明朝的時候,中國的科技都是很牛逼的,遠勝於西方。我就舉一個例子,在明末明朝政府對後金的戰爭中有一種紅衣大炮,來源於澳門的葡萄牙殖民者,原產地是西班牙和葡萄牙,這類新式大炮西方早已用於實戰,而中國到了明末,依然是用祖宗留下的土炮,射程近、殺傷力小、易炸膛。

因此,中國真正落後於西方絕非始於鴉片戰爭,而是始於西方14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而中國封建社會的硬傷,導致中國在古代或近代無法出現工業革命,19世紀大清朝被西方列強按在地上摩擦的命運,其實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