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貝聿銘:最美的建築在時間之上

貝聿銘:最美的建築在時間之上

貝聿銘:最美的建築

建築在時間之上

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

——貝聿銘

▌他留給世間的建築傑作,凝固了時間

回望百年曆程,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仍如寶石般璀璨,故鄉的蘇州博物館日益展現出古典和現代融合的氣質。

貝聿銘:最美的建築在時間之上

▲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這座歷時7年建成的園林式博物館,不管是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的低調典雅外觀,還是處處藏美的精巧內部設計,都令觀者叫絕。

貝聿銘:最美的建築在時間之上

▲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是時年89歲的他送給家鄉的一份大禮。從早起的香山飯店到後來的蘇州博物館,不難看出,貝聿銘先生在探索一條中國建築的現代之路。

建完蘇州博物館,他馬不停蹄地趕往阿拉伯半島的卡達,又用了兩年時間建下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作為自己大型公共文化建築生涯的收官之作。

貝聿銘:最美的建築在時間之上

▲卡達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90歲高齡的他西裝革履,戴著安全帽在工地與搭檔們談笑風生的樣子,堪稱傳奇。

“我最感興趣的,一直是公共專案,而我認為最好的公共專案就是博物館,因為它是一切事物的總結。”

貝聿銘在自己的作品集序言裡這樣寫道。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

貝聿銘:最美的建築在時間之上

▲德國曆史博物館

貝聿銘的建築反映了歐亞兩大傳統交融所產生的新的美學標準——永恆的石材和玻璃——他留給世間的建築傑作,凝固了時間,綻放了美。

▌貝聿銘傳奇人生的基石與關鍵元素

102年前,貝聿銘出生於廣州,祖籍為蘇州,是望族之後。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

貝聿銘:最美的建築在時間之上

▲貝聿銘(左一)兒時生活的大家族

貝聿銘童年在蘇州著名園林獅子林度過,這段經歷被認為影響了他以後的建築觀念“人與自然共存”和“家庭的真正含義:內聚力和歷史”等。

漂泊著懵懂看世界的童年、家族園林中生活的少年時代,還有溫和賢良母親的家教,構成了貝聿銘傳奇人生的基石與關鍵元素。

貝聿銘:最美的建築在時間之上

▲獅子林

我們可以看到,後來那個思想開放又溫文爾雅,設計出諸多尊重文化、歷史與自然的建築的貝聿銘,無處不展現出這些自幼受到的教育的影響。

1935 年,18歲的貝聿銘前往美國唸書。他先在賓州大學攻讀建築學,後轉往麻省理工學院,1940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學士學位,1946年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隨後開始了職業生涯。

貝聿銘:最美的建築在時間之上

▲貝聿銘成名作:美國大氣研究中心

▌東西方文化的精彩碰撞,“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

在他長達七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貝聿銘曾於1983年獲得建築界的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建造公共建築和文教建築。

其作品包括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北京香山飯店、香港中環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等等。

貝聿銘:最美的建築在時間之上

▲貝聿銘在他設計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中

貝聿銘每到一處都會引起人們對他的興趣。儘管他處處討人喜歡,而且他與眾多實業界頭面人物、藝術家和國家元首的交情廣為人知,但公開形象背後的那個貝聿銘卻總是令人不可捉摸。

他的內心世界彷彿他童年時代那種高牆圍起的深宅大院,西方人無從理解。

貝聿銘:最美的建築在時間之上

▲香港中銀大廈

貝聿銘的肖像是這樣的:一個關於建築和權威、移民和同化、美國式的奔放與中國式的節制、精明的實用主義與微妙的裝飾手法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東方和西方的故事。

1974年到1978年四年間,他設計建設了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

貝聿銘:最美的建築在時間之上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

這是他設計建築能力的一次突破體現:為了適應變化的各種展品,他設計的展覽室竟可以隨意調整形狀、尺寸以及天花板,空間使用極其靈活。

貝聿銘:最美的建築在時間之上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 內景

▌貝聿銘與歷史的挑戰:大盧浮宮專案

貝聿銘曾說過:“在我的整個職業生涯裡,盧浮宮將排在首位。”

這句話,旁人可能會為之不解。從盧浮宮的外部看來,貝聿銘所做的只是一座玻璃金字塔及其周圍的拿破崙廣場改造。然而,事實上遠不止如此。

1981年,法國新上任的總統密特朗面對萎靡不振的局勢,提出新一輪的文藝復興——“文化興邦”政策。其中最大的工程之一就是盧浮宮的改造工程。

貝聿銘:最美的建築在時間之上

▲改造前的盧浮宮外景

彼時的盧浮宮,因為不能適應大流量的遊客參觀以及藏品堆積等等問題,已經被評為法國最不值得去的景點之一,亟待改造。但由誰來接手這個棘手的設計,是一個大問題。

貝聿銘最為著名也是最典型的作品就是盧浮宮的新入口——玻璃金字塔。

貝聿銘:最美的建築在時間之上

▲貝聿銘在盧浮宮金字塔模型前

他在設計中並沒有完全照搬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而是普通的幾何形態組合,大量使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僅表面積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斷變化的天空,還能為地下設施提供良好的採光,創造性地解決了把古老宮殿改造成現代化美術館的一系列難題,取得了極大成功。

貝聿銘:最美的建築在時間之上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 水面上的金字塔,創造的不僅是倒影產生的美感,其隱含義是“太初水域升起的原始丘”,暗指神話中人類文明的起源,古老的寓意與現代的建材實現了靈魂的完美融合。

玻璃金字塔塔高21米,底寬34米,四個側面由673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約一千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為200噸,其中玻璃淨重105噸,金屬支架僅有95噸,換而言之,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們認為,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體現現代藝術風格的佳作,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

貝聿銘:最美的建築在時間之上

▲玻璃金字塔內的倒金字塔,有如神來之筆。按照《達·芬奇密碼》的說法,這個倒金字塔還有“聖盃”的隱含意。倒金字塔下方正對的,是一塊奔奔石,其含義是“原始丘”,與外部主建築交相輝映。

雖然當時許多人並不贊同這樣的設計,花了兩年的時間,貝聿銘才使得法國人民同意這個方案。

當這個頗具爭議的工程完成時,法國人民最終接受了它,這種奇異的現代與過去結合的感受太美妙了。

1989年,盧浮宮改造工程完成。玻璃金字塔,寬敞的地下展覽區,合理的觀眾遊覽通道走廊全面落成。在盧浮宮中,他接受了法國密特朗總統授予的法國榮譽軍團勳章騎士勳位。

貝聿銘:最美的建築在時間之上

▲貝聿銘與密特朗總統一起參加盧浮宮慶典

貝聿銘,成了很多法國人心中的英雄。

在盧浮宮的改造工程上,貝聿銘這位華人建築師展現出來的堅韌毅力、過人的策略及外交手段無不令人叫絕。

對於法國盧浮宮的改造專案,他直言

“大部分人喜歡老的方法而很難接受改進或者改造,但在現代做建築就應該現代主義。”

貝聿銘:最美的建築在時間之上

▲貝聿銘與他設計的肯尼迪圖書館

而對於國內的現代建築,他委婉卻一針見血地指出建高樓後加箇中國式屋頂,那是生硬的中國現代建築。

很多人在介紹貝聿銘先生時會太過側重他過人的外交能力和人格魅力,而忽略了他紮實的建築設計功底及文化認知、學習能力。

他能做到不管在何地、為什麼人做設計,都贏得滿堂喝彩,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充分的準備,對別人歷史文化的尊重以及自身過硬的專業能力和素養。

畢竟,貝聿銘先生不僅是在上流社會如魚得水的貴族藝術家,更是90歲還戴著頭盔在施工現場談笑風生的老派硬核建築師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