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南京湖南會館先後有過三座戲臺!(修改版)

按:本文曾在昨天推送過,後發現其中一段文字理解仍有較大歧義,故又撤回。經與友人探討推敲,進行了修改,今天重新推送。望師友們繼續關注、指正。

前文推送的《發現一份南京湖南會館的稀見史料》,披露了晚清文人楊琪光撰寫的《金陵湖南會館記》全文。

南京湖南會館先後有過三座戲臺!(修改版)

《金陵湖南會館記》開頭和結尾,分別記述了建造南京湖南會館的緣由及會館建成後的一些情況。最有價值的是中間一段文字,詳細描述了館內各處建築景觀的佈局狀況,甚至記錄了主要建築的具體尺寸。

下面,讓我們逐句解讀這段文字,對照民國時期航拍照片,進一步修正、完善湖南會館平面佈局圖細節。

原文:

中為殿三楹

,四分為修,妥夏后氏靈於中棟,緣吾楚舊例,旁附祀社主,東修為永巷,袤四尋有咫,崇去四之二,廣損三之一,側壁堊以白盛,面緣楹為檻,塗丹漆焉。

南京湖南會館先後有過三座戲臺!(修改版)

譯文:會館中央,為一座大殿,三楹,被隔成四個部分,殿中間供奉大禹,按照楚地風俗,一旁還附祀后稷。大殿東側是一條長巷(方位疑有誤,按圖片判斷,該大殿北側為火巷)。大殿寬約三十二尺,牆高約十六尺,深約二十二尺,側壁刷白石灰,大殿正面沿著柱子圍有欄杆,欄杆塗著朱漆。

原文:

殿前為廳

,楹數視殿,袤廣亦準之,去二尺為之崇。

南京湖南會館先後有過三座戲臺!(修改版)

譯文:大殿前面是正廳,楹數與大殿相同,長寬也一樣,高度比大殿低二尺。

原文:又後循永巷而入,

為樓二

,祀文昌暨大士,樓崇修如廳,廣差減之。

南京湖南會館先後有過三座戲臺!(修改版)

譯文:順著大殿旁的長巷再往後進去,有兩棟樓,分別祭祀文昌帝君和觀音大士,樓房高度和正廳一樣,寬度則窄些。

原文:由殿階而東入復為

,為筵賓地,堂前雜蒔花卉,

再築以臺

,備歌舞妥觴用,前供俸太傅慄主,示不諠也。

南京湖南會館先後有過三座戲臺!(修改版)

譯文:從大殿臺階從東面往裡進入,為正堂,是招待賓客的地方,正堂前方庭院裡種植花草,還搭有戲臺,供筵賓時歌舞助興之用。堂前供奉曾國藩牌位,以示不忘他的功績。

原文:堂後列

邃宇六楹

,主門牡者宅眷焉,袤廣不及殿廳,崇亦殺之,旁翼以迴廊曲室。

南京湖南會館先後有過三座戲臺!(修改版)

譯文:正堂後面有深宅,六楹,是會館管理者內眷居住的地方,長寬高都不如殿、廳,兩旁有迴廊曲室相接。

原文:由樓西階而入,上方為

素香亭

,面鑿

曲沼

,春夏水深可及膂或及臀。壘

怪石

於沼側,若虎豹之張踞牙,若龍蛟之騰起於淵藪,若獅象之蹲峙,驟睹之皆可駭目。橫池以

,渡之為

留雲舫

,為軒冕行觀,亦不久憩,如雲之停,俄倏即逝也,榜以示意。前後蔭

古木數株

,或拱或抱,或數圍,大者近百年物也。

南京湖南會館先後有過三座戲臺!(修改版)

譯文:由樓房西側臺階進去,上方為素香亭,亭前闢有曲折的池塘,春夏時水深可及腰臀。池塘邊壘有怪石,或如虎豹張牙,或如蛟龍騰空,或如獅象蹲峙,驟然一見令人震驚。池上有橋,過了橋就是留雲舫,這是貴客前來觀賞園林時休息之處,貴客在此不會久留,猶如懸停在空中的雲朵,一會兒就散去,取名“留雲“即表達此意。這一片前後有古木數株遮蔭,有的拱曲,有的環抱,有的樹幹可幾人合抱,最老的樹齡接近百年。

原文:迤北為

復寢重屋

,合

殿後樓宇

,可居旅食者百數人。又環以圃,宜蔬、宜桑,四時禽鳥環集焉。

南京湖南會館先後有過三座戲臺!(修改版)

譯文:往北邊過去,有重重疊疊的房屋,和殿後的樓房連在一起,可供百多名客人食宿。房屋四周有苗圃環繞,可以種植蔬菜和桑樹,一年四季聚集著禽鳥。

原文:南出為

,亭迤東前為

,制如東堂而狹。

南京湖南會館先後有過三座戲臺!(修改版)

譯文:(由大殿)往南出去,還有一座亭子,亭子往東,前面還有一間堂,樣子類似東邊的那座大堂(此“東堂”疑方位表述有誤,正堂位於其西北側),寬度要狹小些。

原文:殿廳

中出為門

,內廁以

廊廡

,又迤東連以

小舍

,別為門,門焉者居焉。

南京湖南會館先後有過三座戲臺!(修改版)

譯文:由大殿、正廳組成的中路建築往外走就是大門,大門內側建有廊廡,東邊(應為南,此處作者將東與南混用)連著一間小屋,這裡還有一個門(旁門),看門人(門房)就在這裡。

這段話原文裡出現了令人迷惑的兩個“門”。筆者在本文初稿,將“中出為門”的門理解為儀門(即俗稱“二道門”),“別有門”的門理解為會館大門,認為“廊廡”在儀門內側,而“迤東連以小舍”,小舍自然就在儀門與大門之間了。

但是古建愛好者時喬指出,如果按照官衙樣式,廊廡(堂下廊房)應該在大門與儀門之間的兩側,同時廊廡有連廊的意思,航拍圖上大門內前院裡三列縱向狹長屋頂,也非常符合廊廡的特徵。筆者再次分析後,認為他的意見更合理。

這樣的話,“中出為門”的門應指大門,大門內建有廊廡,同時大門東側(按照前文的方位規則,應該稱謂南側,楊琪光在文中常將東與南混用,因此造成前面的誤讀)還有一旁門(這就是“別有門”),過去大戶人家的大門一般是長年不開的,日常出入都在旁門,因此看門人也在旁門。

原文:館周繚以甓垣,

垣前餘壤

縱十有二常(4)有奇,廣三之半,

三面植牆

為遮蔽,

東西為門

,以備出入。又

倚牆為臺

,春秋演樂怡神,即於是焉在。

南京湖南會館先後有過三座戲臺!(修改版)

譯文:會館四周都是磚砌的圍牆,圍牆前有一塊空地,長約一百九十二尺,寬約二十四尺,三面砌牆作為屏障,東西兩側有門(和前面一樣,作者顯然又將東西與南北混用,按前文規則,應為南北兩側),以便進出。挨著牆有一座戲臺,春秋時節會在這裡演出娛樂。

南京湖南會館先後有過三座戲臺!(修改版)

△在百度地圖上用測距工具量一下釣魚臺湖南會館遺址前的道路,得出的資料與《金陵湖南會館記》記錄的“垣前餘壤”長寬基本相符。

原文:

館旁數十落

,則為租息之所矣。

南京湖南會館先後有過三座戲臺!(修改版)

譯文:會館旁還有幾十個院落,都是用來收取租金的出租房。

彙總以上解讀出來的資訊,我們可以得到一張更為詳細的湖南會館平面圖。

南京湖南會館先後有過三座戲臺!(修改版)

從上圖可以看出,湖南會館建築群規模宏大,具備了祭祀鄉神、寄寓同鄉、聚會議事、歲時娛慶等同鄉會館的典型功能。與許多其他城市的湖南會館不同,南京湖南會館裡沒有昭忠祠(也叫表忠祠,用來祭祀太平天國戰爭中陣亡的湘軍將士,常見於湘軍在各地修建的湖南會館),也沒有南嶽行宮(祀南嶽帝君,常見於明清湖南移民修建的會館),這是因為南京有單獨的昭忠祠(在進香河)和南嶽行宮(在賽虹橋)。此外,晚清南京還有多處著名建築,都與湖南移民有關,如定湘王行宮、曾公祠(有三處)、左公祠、劉公祠等。當年湖南同鄉會在南京勢力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本次解讀《金陵湖南會館記》最大的收穫,是發現了前文《揭開隱藏在湖南會館遺址中的秘密》所推測的湖南會館古戲臺位置其實是錯的。

自晚清至民國,湖南會館裡先後出現過三座戲臺

第一座戲臺,據《金陵湖南會館記》記載,位於會館中路後部正堂前的庭院裡,供筵請賓客時演樂助興,應該是會館裡建造年代最早的一座戲臺。

同治三年(1864)七月間,曾國藩在日記提到,曾國荃在釣魚臺原侍王府裡犒勞諸將飲酒看戲,很可能就發生在這裡。

第二座戲臺,建在會館大門外空地(《金陵湖南會館記》稱為“垣前餘壤”)上的大照壁前,年代比第一座要晚些。

同治四年(1865)正月二十三日,彭玉麟在致曾國藩的信中寫道:“金陵會館,業已去銀五千兩買就,

惟門外地基,必須買歸會館,起一戲臺,則明堂宏廠,足以壯觀

。麟處已措銀五千兩,交魏召亭帶交潘伊卿糧臺,收作修理會館戲臺、添補閒房之用。”

可見,這座戲臺是彭玉麟籌款買下會館門外地基後才修建起來的,建造時間應晚於同治四年正月。

第三座戲臺,則是前文中多位門西老居民回憶中的民國建築——“大新舞臺”。根據修正過的湖南會館平面圖,這個“大新舞臺”應是民國晚期利用會館前庭改建的一座室內劇場,與會館內原有兩處古戲臺無承接關係。筆者曾認為大新舞臺是在古戲臺原址上改建的,此推測並無直接依據,且與《金陵湖南會館記》記載不符,應當予以糾正。

《南京文化志》中所記載的“湖南會館戲臺”,很多描述(如規模可容800觀眾、臺前有高低長條凳座位等)與前兩座古戲臺的特徵並不相似,倒是更像民國時期的“大新舞廳”,卻又有曾國藩等題寫對聯等內容。這段文字很可能是編寫者混合了三座湖南會館戲臺資料寫成的,可能並不準確。

至於那座與“大新舞廳”相鄰的疑似晚清建築,對照《揭開隱藏在湖南會館遺址中的秘密》做過的新舊地圖投影,它與會館正廳的位置很接近,很可能就是被改造過的湖南會館正廳。

南京湖南會館先後有過三座戲臺!(修改版)

△本系列第二篇中的湖南會館平面投影圖(第一版)中的正廳位置

南京湖南會館先後有過三座戲臺!(修改版)

△釣魚臺119號院子裡的老建築,它的前身很可能是湖南會館的正廳,只是後來做過一些改造。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