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國雖貧弱,但護照上面的這句話卻盡顯霸氣

子卿猶奉使,恆向節旄看。——《塞外》

護照最早出現在清朝,目的是為了證明身份,以及便於和外界的聯絡,類似護照的物品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先秦時期使者出使各地,使用的最多的是符節,也是用作身份的證明,也可以用來出入國境,是非常重要的憑證。

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國雖貧弱,但護照上面的這句話卻盡顯霸氣

歷史上就有一個著名的典故,叫做“蘇武牧羊”。公元前156年,西漢的第七位皇帝即位,他就是尚武的漢武帝,在位雖然只有五十四年,但是他卻使得西漢王朝進入了最鼎盛的時期。漢武帝為了解決匈奴的問題,在軍事上主動出擊,任用衛青、霍去病等人,並且統一了兩廣等地。

公元前100年,西漢王朝儘管處在鼎盛時期,但是漢武帝對於匈奴仍舊不放心,所以一心想著徹底消滅匈奴,因此又想派兵北上。匈奴方面探到了訊息,於是馬上派人來求和,並且將扣留的漢朝使者給放了回來。

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國雖貧弱,但護照上面的這句話卻盡顯霸氣

漢武帝雖然尚武,但也是個知禮數的人,匈奴方面很有誠意,所以為了表示自己也有誠意,也準備把扣留的使者送回,派了蘇武拿著旌節,代表大漢國出使匈奴。出使匈奴以後,沒想到蘇武的副官和虞常謀劃,想要殺了單于身邊的衛律,並且還失敗被抓。

蘇武並沒有參與這件事,但也收到了牽連,衛律勸蘇武投降,但是蘇武表示,自己作為使節代表的是大漢,如果投降喪失了氣節,那麼就沒有活下去的臉面了,於是拔刀自刎,好在衛律及時送醫,這才保住蘇武的性命。

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國雖貧弱,但護照上面的這句話卻盡顯霸氣

此後,蘇武受盡了折磨,仍舊沒有投降,直到單于逝世,匈奴分裂成了三個國家,沒有力量再和漢朝對抗,才再次派使者來求和。隨後,在蘇武的隨從常惠幫助下,漢使者才得知蘇武還活著,於是稟報漢昭帝,這才將蘇武救出。

蘇武回來的時候,已經四十歲了,在匈奴過了近20年的艱苦生活,頭髮鬍鬚全都白了,回到長安的時候,全城的人都來迎接他。而蘇武的手中,拿著的仍舊是出使時拿著的旌節,所有的人都被他感動了,沒有一個不說他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國雖貧弱,但護照上面的這句話卻盡顯霸氣

符節是國家給予的憑證,不僅能夠用作身份證明,以及出入國境,符節本身也代表了國家對外展示的載體。所以,符節的製作和形態都有所不同,稱呼也隨歷朝歷代而發生改變,但是都可以透過其所選材質,或者是上面的銘文等等,來反映出當時這個國家的大體樣貌。

因此,符節還有著傳、過所、公驗、度牒等稱謂,到了清朝的時候,符節被稱之為“護照”,作用也是為了證明身份,並且用來出入國籍。當時,我國正處在內憂外患之中,西方文化對於我國的傳統文化帶來了很深的衝擊,有識之士為了謀求改變,紛紛前往西方國家進行學習。

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國雖貧弱,但護照上面的這句話卻盡顯霸氣

1689年,我國出現了第一本護照“信函式集體護照”,雖然只是一張紙,但這種“護照”主可以為奔赴國外的人,提供一個身份證明,持有這種“護照”可以多人一同出入國境,並且這種護照延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直到1840年,清政府開始進一步規範化護照,並且授權給了領事館、海關發放護照的權力。這個時候,護照的形式發展成了“單人護照”,仍舊是一張紙,作用還是相同的,但單本護照只能單人使用了。

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國雖貧弱,但護照上面的這句話卻盡顯霸氣

清朝雖然在不斷衰敗,變得貧弱起來,但護照上卻失蹤印著這樣一句話,盡顯清王朝鼎盛時期的霸氣:“持照到境時,立即查驗放行,照約妥為保護,毋得留難阻滯,致於考究,切切須至護照者。”

不過,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是能夠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並且努力的去改變自己,而不會始終沉浸在過去的強大中無法自拔。國家只有不斷髮展,不斷朝著新時代前進,才能夠真正的強大起來,這個時候不管護照上有沒有寫豪言壯語,人家同樣也會承認你的強大。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