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協作機器人,資本與廠商的博弈 | 深度

*本文共約

5666

字,閱讀完成需

10

分鐘。

撰文 | 歌者

1995年,通用汽車試圖找到一種方法使得機器人能夠變得足夠安全以便和人協同工作;基於此,美國西北大學的兩位教授J.Edward Colgate和MichaelPeshkin首次提出協作機器人概念,並申請了專利。

2005年,協作機器人廠商Universal Robots在丹麥成立;2008年,Rodney Brooks創立了Heartland Robotics(2012年更名為Rethink Robotics)。

2008年,Universal Robots推出了全球首款協作機器人——UR5;2012年,Rethink Robotics推出了雙臂協作機器人Baxter。

自此之後,協作機器人市場大門被開啟。不僅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傳統工業機器人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協作機器人產品,同時市場上也湧現了越來越多的專業入局者。

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協作機器人廠商數量已經超過110家,中國市場超過75家;預計到2023年,中國市場協作機器人廠商數量將達到100家左右。

跟著一眾廠商大肆入局的,還有“瘋狂”的資本。

GGII資料顯示,2021年上半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相關領域融資事件69例,涉及資金近120億元人民幣。其中,協作機器人更是成為資本熱捧的物件。據【高工機器人】不完全統計,

2021年至今,協作機器人領域共發生融資案例12起,總融資金額達40億元左右,其中大部分企業進入B輪融資階段

協作機器人,資本與廠商的博弈 | 深度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高工機器人整理

雖然資本已經用腳投了票,不過目前協作機器人市場仍然處於成長期,面臨著應用場景待挖掘、正向盈利模式待探索等系列問題。本文,【高工機器人】採訪了業內眾多專業廠商與持續關注協作機器人賽道的資本方,探討協作機器人廠商如何在產業大勢下,藉助資本的力量實現率先破局。

資本方:

北極光創投合夥人  黃河

方廣資本董事總經理  田航宇

索道資本創始合夥人  石東華

核心廠商:

遨博智慧副總裁  張棟

艾利特機器人董事長&CEO 曹宇男

長廣溪智慧製造市場總監  王健

大族機器人總經理  王光能

非夕科技市場總監  高雲帆

慧靈科技CEO  田軍

海默機器人總經理  肖海峰

節卡機器人副總裁  常莉

珞石機器人CEO  庹華

(備註:以上採訪嘉賓按簡稱首字母排序,不分先後)

協作機器人的共識與未來

協作機器人被提出的根本需求是,把工業機器人這樣一種適合於單一品種、規模化大生產的可程式設計生產裝置,變成適用於定製化、多品種小批次場合,能完成多種簡單任務的幫手。

協作機器人的市場定位常常被視為是工業機器人的補充應用。

由此,它也引發了不同的市場解讀,有人認為協作機器人只是補充應用,場景必然有限;有人則認為,協作機器人具備安全、易用、低成本、可人機協作等優勢,除了工業甚至可以大範圍地走入商業應用場景中,成長為一個可真正媲美工業機器人甚至超越後者的藍海市場。

石東華

的理解中,協作一詞不足以全面反映該產品特色和市場定位,因為協作機器人除了可以適應工業中結構化生產環境,在更廣闊的定義上,其小型化、安全、智慧、人機共融的顯著特點,不但擴充套件了其在工業中的應用領域,也使其可以進入服務機器人的產品範疇之中,決定了協作機器人能夠高效適配與人共存的場景,如在消費零售、醫療等行業等民用或商用等領域挖掘更大的增長潛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

一旦成功跨越了從工業到商用的障礙之後,協作機器人市場將呈現幾何倍數增長。

而且從產業基礎來看這類智慧化的小型機械臂,更具備國產替代的基本要素。

這是一個充滿想象力的市場。

而有人則嗅到了其中的不理性。

黃河

認為,協作機器人的特點恰恰也是其應用短板所在。首先,為達到真正的安全性,要不速度慢下來,要不就是提前預判各種可能發生危險的狀況,後者則需要藉助各類感測器,這樣一來,成本就上升了。事實上,在現有技術水平下,幾乎所有的機器人都可以經過改造後實現人機協作,只是需要犧牲其它一些效能指標。因此,黃河強調,

協作機器人不會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品類,佔據市場應用的主流

至於投資人喜歡聽的大賽道、大空間的論斷,其實也有待驗證。協作機器人目前面臨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下游應用過於分散,且每一個細分領域中都未發現大規模起量的跡象。

換句話說,

每個池塘的魚都太少、太小,以至於捕魚者需要不停地找尋新魚塘來滿足生存壯大的需求

某種程度上,協作機器人也可參考並聯機器人的發展路徑,從誕生至今,並聯機器人幾十年的發展歷史,其“主要戰場”仍然集中在食品包裝行業。在這類場景中,機器人從事的工作路徑規劃簡單、執行節拍要求高,能夠充分發揮並聯機器人的先天優勢。也正是找準了這類天然應用場景,並聯機器人才有了最佳的“用武之地”。

除了在食品、包裝、日化等行業深耕,並聯機器人至今也並未拓展出其它更大的應用場景。

“我們並不認為協作機器人沒有前景,相反,其在非工業場景中的前景遠大於工業場景,但受限於當前技術能力,很多消費場景並不能真正實現剛需滿足,因此協作機器人的路還很長,等待未來細分市場長大。我們質疑的只是目前市場不理性地將協作機器人描述為行業顛覆者,又或者是什麼都能幹的萬能機器人,從而導致行業資本嚴重泡沫化的情況。”黃河如此強調道。

這其實也是市場上對協作機器人詬病最多的地方,看似哪裡都能用,實則處處受限,甚至讓協作機器人給人留下了一種印象:“

正因為協作機器人的廣泛應用沒有被發現,所有才具備了想象空間。換句話說,無論我怎麼講故事,你都無法證偽我。

但從現實的發展論證來看,協作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其實正在經歷一個由小變大的過程。UR最初推出協作機器人只是為了服務歐美大量的手工製造作坊,同時遷移至汽車及汽車零部件領域,而後其母公司泰瑞達發現半導體行業存在非常多類似的應用場景,協作機器人也因此打入了半導體產業應用中,與此同時他們在中國發現一個更廣闊的天地——3C產業。

田航宇

認為,在UR的成功示範下,協作機器人領域創業者隊伍愈發龐大,客觀上促進了技術的成熟與產品應用邊界的擴充套件,畢竟“眾人拾柴火焰高”;同時也攪亂了市場格局,其中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大部分廠商日漸失去了“初心”,不是集中精力去尋找能夠發揮自身優勢的場景,比如工業機器人解決不了,需要和協作機器人來互補的場景,反而過早地和工業機器人競爭後者更具優勢的存量蛋糕。

毫無疑問,在某些實現自動化比較簡單的產線中,協作機器人與輕量小六軸的正面“火拼”,實際上是等於用“田忌的中等馬”對抗“齊威王的上等馬”,速度、節拍跟不上、價格成本更高等等,“內卷”形成了,市場也變成紅海了。

與其如此,不如一方面在原有的優勢場合中深耕,另一方面,增強自身的變現能力,甚至將自身儲備面向未來形態的機器人的核心能力開放出來,以服務更廣大的增量場景,這是田航宇認為的協作機器人的未來。

不同的角度,衍生了不同風格的投資人,審慎型投資人看到了協作機器人的各項“先天不足”,由此對預估市場成長空間做出了謹慎判斷;而積極型投資者關注的是那些未變現的能力,只要乘以時間槓桿,康莊大道就在前方。

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中,其實是不存在太多關於底層共識爭議的,比如傳統機器人,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其能力邊界早已被市場明晰,連帶著想象空間也被固定下來了,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投資人認為傳統工業機器人沒什麼看頭,而熱衷於協作機器人、移動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新興機器人賽道的原因之一。

這類新興賽道就像朝氣蓬勃的少年,你可以添把火、助點力,把他們培養成能上清華、北大的尖子生,甚至是進入全球頂級學府,他們的未來擁有無限可能。

遙想20年前投資了“平平無奇”的海康威視的龔虹嘉。當年,他出資245萬,成為海康威視的天使投資人。20年後,龔虹嘉在海康威視上獲得了超3萬倍的回報率。當然,除豐厚回報外,龔虹嘉也因此一戰成名,被冠上“最優秀天使投資人”、“中國版孫正義”美譽。

一般而言,一級市場買的是未來,二級市場則比較務實,更多地看中企業的盈利能力。這也是為什麼,巨大的想象空間會成為投資者最喜歡的故事開頭,萬千個投資專案中,只要押中一個“海康威視”,帶來的成功都是不可估量的。

這是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嗎?

不過,協作機器人賽道今年給人的感覺的確是有些過熱。不少協作機器人廠商在半年左右的時間中快速完成了兩輪融資,金額都在億元級別以上,站臺的也都是一線基金,企業估值也水漲船高,部分企業溢價甚至高達150%-200%。

曹宇男

認為,目前市場上多多少少是有不理性的情緒瀰漫其中。不過,艾利特機器人在引入資本時始終堅持從公司實際資金需求出發,避免透支公司的未來,慎重稀釋股權。在有限時間內,充分發揮資本的最大效能,如為公司引入優秀人才、實現產品快速迭代、開拓市場等,才是公司引入資本最核心的考量。

在硬科技成為國家發展戰略重心下,不止協作機器人,但凡與“大國重器”掛點勾的產業,勢必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迎來資本的大水漫灌。因此,行業有泡沫也是正常的,尤其

在這種新興領域,絕大多數情況下產業都是處於泡沫與發展同在的狀態。

高雲帆

表示:“在產業欣欣向榮的前提下,實際上資本是沒辦法保持理性的。做投融資的都知道,優質標的在市場上屬於極度稀缺資源,今天你不投,明天你想投都投不進去。相反,如果投資人都異常理性和謹慎,某種程度上也是不利於行業發展的。”

對於廠商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市場噪音大、泡沫膨脹的情況下,堅定初心。比如,你做的產品是不是解決了客戶應用難題,有沒有為客戶創造高價值,這些才是一個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如果你只是藉助這個賽道的熱度,割一波資本的“韭菜”後套利跑路,那也就不是真正的做企業了。

處在風口之上,

王光能

認為在協作機器人領域,融資額到10億元規模的案例肯定還會有更多。畢竟,市場處於高速發展階段時,往往也是市場格局劇烈變化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能夠藉助資本的力量集中更多的產業資源,快速進行產品試錯、應用試錯,就能更早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優勢賽道,從而建立壁壘,佔領市場。

從目前市場發展的態勢來看,不管是資本還是廠商,依然有大批的人仍在躬身入局,至少佐證了這個賽道的價值是被大家所承認的,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擊鼓傳花遊戲。

只是目前,資本相對走快了一步,落地慢了一步。

深挖真實應用,打通商業閉環

回顧協作機器人的發展歷程,任誰都很難忽略Rethink Robotics,這位曾經的先行者。風頭無兩的Rehthink破產倒閉後,一定程度上重創了整個協作機器人的市場信心,如何讓終端看到協作機器人的價值以挖掘更大的應用空間,如何實現企業的正向盈利,這些問題一直伴隨著後來行業的發展。

事實上,在整個行業變遷過程中,倒下的除了先驅,還有更多尚未來得及顯露頭角的後來者。

王健

認為,這些企業出局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

過於強調產品導向,對經營側、客戶真正需求缺乏深度把握與思考

庹華

認為,協作機器人真正火起來是在2018年-2019年,而一般一個新興產品的發展成熟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週期,從產品打磨到迭代、驗證、市場開拓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如果這些環節沒有一一跑通,就貿然將產品推向市場,大機率會面臨失敗。

這為後來的玩家,敲響了警鐘。

常莉

始終認為,技術是產品的命脈,而市場是技術的試金石。作為企業,只有在技術上不斷創新研發,才能走在行業前列;同時,只有緊跟市場需求,成功將前沿技術產業化,在此前提下產品才算是成功的產品,否則再前沿的技術,也只是廠商的自嗨。

肖海峰

同樣表示,不能順利推廣到市場的技術就是對資源、資金的浪費,所有研發出的技術一定要在市場上得到實質性的應用才能創造價值。

因此,一方面,我們需要崇尚技術,比如彌補國產協作機器人與UR等國際廠商的差距;另一方面,又不能陷入“唯技術論”的怪圈中,更應該拿著先進技術去找應用,並根據市場真實反饋來調整技術。

這也是國產協作機器人未來的發展方向。

田軍

認為,目前,

國產協作機器人與UR在產品一致性、穩定性、可靠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甚至是對於協作機器人本身的產品理解,以及對下一代先進機器人技術的佈局

張棟

強調,經過多年的沉澱與發展,國產協作機器人與UR相比在價效比、服務,以及面對中國市場時的敏感性和靈活性等方面,其實具有更大的優勢。

當然除了技術迭代完善後,協作機器人最終還是會回到最開始的命題上來,即深挖真實落地場景,打通產品到市場的壁壘,建立成功的商業閉環,實現正向盈利。

這個過程中,機器人的易用性、智慧化程度決定了它能面向多大的市場。

王光能

指出,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的機器人產品,無論是工業機器人還是協作機器人,其實都是半成品,終端應用門檻高,這也導致了協作機器人至今沒有大規模地開啟應用之門。而

未來的協作機器人必然需要做成像智慧手機一樣的產品

,人人都能快速上手使用,廠商與終端之間的距離大大縮短,彼時才是協作機器人真正大規模爆發之時。

而目前的機器人還處於單體智慧的階段,比如說實現了運動軌跡規劃等,但距離整機智慧化其實還存在遙遠的距離。就以力控應用來說,這不是簡單的加裝感測器就能實現的,需要和整個關節充分結合。一旦掌握了這部分核心技術,也就是提升了智慧機器人的能力邊界,能力越大,可以乾的事情也就越多。

這也是非夕科技、大族機器人等廠商的解題思路,透過融合高精度力控、機器視覺和AI技術,提升機器人的自適應能力,智慧化程度,讓機械臂可以像人類一樣,以手眼配合的方式去完成各種複雜任務。

結語

2016年,【高工機器人】曾針對協作機器人下游系統整合商做過全面調研,彼時有超過80%的頭部系統整合商對協作機器人毫無認知,接受更是無從談起。在當時來看,這個結果是令人悲觀的。

三年後,也就是2019年,中國協作機器人銷量8200臺,同比增長29。75%,市場規模達到10。7億元。

GGII預計,到2023年中國協作機器人銷量將達到26500臺,市場規模將突破27.1億元

發展到當前,協作機器人已開始進入深水區,資本的高熱度下,也伴隨著對協作機器人缺乏可批次複製的落地場景的看空。不過路總是人走出來的,協作機器人從0到1既是突破,也是新徵程上的又一新起點。

此外,由於本次採訪量較大,以上受訪嘉賓均輸出了大量深度觀點,為此高工機器人將針對協作機器人領域的熱點話題,形成系列話題深度稿,包括《協作機器人市場梯隊分化?》《關於協作機器人萬臺的猜想》等文章,敬請廣大讀者關注。

協作機器人,資本與廠商的博弈 | 深度

—END—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