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想知道古人是怎麼拜年的嗎?與你家鄉的方式有共同點嗎?

每到拜年,到處是一片喜慶。家家戶戶放鞭炮,掛燈籠等等。對於小朋友來說那就是可以開開心心收紅包了,一場場紅包雨向你襲來;對於老年人,可以看到遊子歸來報喜拜年了。一年之中也只有春節,可以讓一家聚得齊全。一年之中,也只有春節可以讓人全身心的放鬆。

想知道古人是怎麼拜年的嗎?與你家鄉的方式有共同點嗎?

要說起們現在過年的拜年的話,那是各種操作讓人總是莫名的開心。最明顯的一點,看到朋友肯定是先道一聲:勝年!或者:新年好!總之不管是誰,嘴裡都滿滿都是喜慶的話。年年如此不會膩,那麼有沒有想過如果是古人過年的話?他們會怎麼拜年呢?

我國的拜年曆史悠久,可以這麼現在還沒有幾個國家的建國史有我們的拜年習俗久呢!古時候那是有拜年和賀年之分:

拜年是向長輩叩歲!

賀年則是平輩相互道賀!

知道這個以後,在去拜年就要稍微留意。別亂了輩分,瞎喊了。

想知道古人是怎麼拜年的嗎?與你家鄉的方式有共同點嗎?

拜年的習俗,始於宋而盛於明,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記載:“正月朔日,為之元旦……士兵皆交相賀,民男女,亦皆鮮服往來拜節。”可見當時風氣之盛,不僅士兵互拜,朝官也一樣。他們不計相識與否,皆望門投帖,以示新春祝賀。

這裡就是正月初一,是古人說的元旦。也許有朋友不理解,為什麼不叫春節。春節其實是在民國時期才這麼叫的。在我國的各個朝代對元旦的說法是不一致的。比如夏代的時候為正月初一,商代為十二月初一,周代為十一月初一,秦代為十月初一。直到漢朝漢武帝太初元年時,鄧平等人創立了“太初曆”,定正月初一為元旦,此後一直沿用至辛亥革命。

想知道古人是怎麼拜年的嗎?與你家鄉的方式有共同點嗎?

中華民國的時候,孫中山先生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公曆,所以便統計”,就定夏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而以公曆1月1日為新年。到了新中國後,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說的春節其實是民國的說法。古時叫元旦,而現在呢元旦變成了公曆新年了。這裡應該能理解為什麼南宋吳自牧說元旦是我們現在拜年的場景了。

在宋朝的時候,比如那些上層社會人員,街坊鄰居太多了怎麼辦。總不能拜它一兩個月吧?他們就會派自己的僕人帶名刺去拜年,這個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飛帖就是放裡面。明朝的達官貴族是以投謁代替拜年。這裡的名刺和名謁就是現在賀年卡的起源。

從清朝的時候開始,拜年又添加了“團拜”。就是一群人挨家挨戶拜年,這個可能在農村比較明顯。

說起來拜年這個過程,可以說是聯絡感情的一種形式。讓鄉里之間的關係變得更融洽一些。因為看到人就賀年,相互之前道賀。多多少少可以降低平日積累一些不愉快!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