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湯一介專欄 | 老子對人生境界的追求

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是一種很重要的哲學思想,由此派生出的“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思想,千年以來被很多思想家詮釋,三智書院創院院長、永遠名譽院長湯一介先生也曾多次發表對“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看法。三智書院微信公眾平臺開設“湯一介專欄”,與朋友們分享湯一介先生對“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論述。今天,小編和您分享湯一介先生講述中西文化在真、善、美問題上的比較。

論中西文化在真、善、美問題上的比較

老子對人生境界的追求

對一般人(也包括儒家)所追求的“真”、“善”、“美”,老子似乎都持否定態度,如他說“絕聖棄知”,反對追求一般的知識;“五色令人目盲”,反對一般對美的追求;“大道廢,有仁義”,反對一般道德觀念的“善”。但是否老子就不主張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呢?我想不是的。他追求的是一種超越世俗的“真”、“善”、“美”的境界,這就是“同於道”的境界。看來,老子把“道”視為真、善、美的統一。

湯一介專欄 | 老子對人生境界的追求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可以說是老子對人生境界追求的敘述。他認為,人最高的理想是效法“道”,而“道”是自然而然的。他所謂的“道”是什麼?在《道德經》中有多種含義,但最基本的含義是指超越性的最高的準則。

《道德經》第十四章中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這段話分析起來可以有以下三層意思:

湯一介專欄 | 老子對人生境界的追求

#1

“道”是超於感官經驗的。據文意“無色”(夷)、“無聲”(希)、“無形”(微)都是用以說明“道”的超越性。“致詰”,明釋德清解說:“致詰,猶言思議。”(《道德經解》)“不可致詰”,不可思議也。此“不可致詰”的“混而為一”者就是“道”。

#2

“道”雖是超越性的,但它卻是最真實的事物存在的根據。“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王弼注說:“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宗”者“主”義,為根據義。“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惚恍”可以作為一切“狀”、“象”存在之根據。“惚恍”,王弼注謂:“不可得而定”。

湯一介專欄 | 老子對人生境界的追求

這就是說:“道”是無規定性的。凡有規定性者,均在經驗之中;而“無規定性”者,則超越於經驗之外。所以《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雖無規定性,但可做成一切有規定性之“物”,故為最真實的存在,此即言“道”為事物之本體也。“真”,真實;“信”,可靠。

#3

“道”作為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據,是就其為超越性的最高準則說的。“紀者,理也”(《白虎通·三綱五紀》)。“道紀”,“道”作為從古至今天地萬物的最高準則。以上三點可以說明,老子的哲學是要探求天地萬物之本源、存在之根據,從而創造了以“道”為超越性最高準則的思想體系。老子這種對宇宙本體的討論,實屬“真理”探求的範圍。

湯一介專欄 | 老子對人生境界的追求

老子把“道”作為他的哲學體系的最高範疇,人掌握了“道”也就是掌握了“真理”,而人生的目的正在於此。因此,老子把“同於道”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他說:“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王弼注說:“道以無形無為成濟萬物,故從事於道者以無為為君,不言為教,綿綿若存,而物得其真,與道同體,故曰同於道。”“同於道”即是“與道同體”。

看來。老子以為人和道的關係,並不在於認識“道”,即不是把“道”作為一般認識的物件,因“道”無名無形,而是應“體道”。即與“道”合一,所以“同於道”只是一種極高的人生境界。一種超越世俗的“得道”的境界,這正是老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文章節選自《湯一介哲學精華編》

未完 待續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