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半個木匠自2014年,系統研究整理古典傢俱榫卯,復原製作成實物模型,在木工圈和傢俱行業引發了一場榫卯熱;同時多年來專注榫卯培訓教學,讓榫卯走進了數十所大學和多家博物館,引發了學界和大眾對傳統榫卯的關注。

這也引起了媒體的注意,記者特來採訪,感謝媒體朋友,也一併鳴謝接受採訪的同學,這是2020。11。20日中新網的影片報道:

《“半個木匠”張均成:用工匠精神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這是2020年10月23日《燕趙都市報》的報道:

“半個木匠”和一群“阿木爺爺”的榫卯情緣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今年,“阿木爺爺”用榫卯製作的魯班鎖等木器收穫了上億的播放量,在海內外掀起了一波榫卯熱。

榫卯,古老的結構智慧,藏在木頭裡的靈魂。

在石家莊,網名“半個木匠”的張均成,和一群“阿木爺爺”合作,把書籍文獻中收錄的明式傢俱榫卯做成了模型,在凹凸的迷宮裡探索著木器世界的秘密。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張均成等人制作的官帽椅和榫卯模型。燕都融媒體記者 唐晶/攝

1

榫卯,古典傢俱天衣無縫的秘密

“上次有朋友坐在一起,他說你搞榫卯這麼多年了,能不能用一句話或者一分鐘,把榫卯是怎麼回事給我描述清楚。我說你看一下你坐的這個凳子,底下是金屬腿,這些金屬構件之間是怎麼連線的?他說這不很明顯嗎,焊的。我說這就好理解了,金屬可以焊接,那木頭框架的搭建該怎麼辦呢?它唯一實現的方法就是

這邊凸出來一塊,那邊凹進去一塊,兩邊咬合插接起來,這種連線方式就叫榫卯

。”

石家莊市鹿泉區南杜村一座農家院二樓,張均成坐在一張實木長凳上,手中拆解著一個榫卯模型,向記者演示這種古老的連線方式。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張均成展示榫卯模型。燕都融媒體記者 唐晶/攝

他身處一間佈置得如同教室的“直播間”:專業的隔音材料隔絕了屋外的潺潺雨聲,屋裡的燈光集中在一張巨大的工作臺和後面的黑板上;黑板一角寫著一些板書,是榫卯圖形資料;工作臺上、牆邊角落裡,隨處可見各種榫卯模型和半成品。

榫卯,是這個房間的主題。

一邊製作銷售榫卯,一邊教授榫卯技藝,張均成偶爾調侃自己:七年,就做了這麼兩件事。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張均成的“直播間”。燕都融媒體記者 唐晶/攝

榫卯,一種古老的結構智慧。

“榫”是木構件中凸出的部分,也叫“榫頭”;凹進去的部分稱為“卯”,也叫“卯眼”。榫頭插入卯眼,兩者相互咬合,就完成了木構件之間的連線。

凹凸之間相輔相成,大到宮殿廟堂,小至桌椅傢俱,甚至水車、農具,都離不開榫卯結構。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插肩榫。

我國是木文化大國。早在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河姆渡人便已能夠製作榫卯,用來搭建幹欄式房屋。春秋戰國時期,榫卯開始大量應用於傢俱製作。

古典傢俱的結構至宋代趨於成熟,到明及清前期達到巔峰,榫卯的工藝美學也在古典傢俱的巔峰之作明式傢俱中被髮揮到極致。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傢俱研究》中這樣形容明式傢俱:“憑藉榫卯就可以造到上下左右、粗細斜直、連結合理,面面俱到,工藝精確,扣合嚴密,間不容髮,常使人歡喜讚歎,有天衣無縫之妙。”

2

六年前,他在論壇掀起了榫卯熱

榫卯是一個龐大的家族,中國的,外國的,古建上的,傢俱中的……張均成把自己所做的榫卯研究限定在古典傢俱領域,他最初接觸榫卯,就是源於對明式傢俱的愛好。

今年43歲的張均成,畫過畫,做過雕刻,多年從事工藝美術工作,他說文藝圈有許多人喜歡明式傢俱,“因為明式傢俱強調文人審美和情調,氣息上正好相投。”

而張均成感興趣的,不只是明式傢俱樣式,他更想弄清楚這種“精緻”內在的結構。

這比賞玩和收集傢俱,更不容易。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高束腰抱肩榫。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挖菸袋鍋榫。

“2013年下半年,我記得特別清楚,有一天晚上我在百度搜索關於榫卯的資料,搜完後發現——只有6張圖片是真正跟榫卯相關的!”

對於工業社會中的大眾而言,榫卯可以算是個“古代”概念。

除了古典紅木傢俱廠平時還會使用一些榫卯外,明式傢俱中用過的許多複雜構造,就連一些多年從業的老木匠都沒有遇見過,至於普通木工愛好者,更是無從接觸。

艾克的《中國花梨傢俱圖考》,王世襄的《明式傢俱研究》,楊耀的《明式傢俱研究》……張均成查閱和梳理了這些圖書文獻中關於明式傢俱結構的記載,還找到石家莊西良廂村的一群老木匠一起,花了一年時間,復原了這些資料中收錄的部分榫卯結構。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王世襄先生書中的榫卯結構。

第一批,他們做了33種榫卯模型,後來又增加到50種,每種榫卯模型都可以反覆拆解組裝,裡面的結構一目瞭然。

“要把明式傢俱的榫卯構造都做完,至少有180種以上——這還只是我能統計到的部分。”張均成說。

2014年夏天,張均成把每種榫卯模型的構件和拆裝過程,都一一拍攝了照片。他把這些內容做成帖子,發在了當時網路中木工愛好者雲集的木工論壇上。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頭一天晚上發了7種(榫卯),一種一個帖子,連著發了7個帖子。第二天又陸續發了7種。33種榫卯,一共發了大概一週時間。”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張均成回憶,“當時論壇就‘炸鍋’了。帖子發上去之後,不斷被人頂上去,有半年多時間,這些榫卯帖在木工論壇都是被頭條置頂的。”

有網友把張均成釋出的榫卯結構做成了動圖,還不斷有網友求購模型或諮詢榫卯的製作方法,一時間,木工愛好者中掀起了一股“榫卯熱”,而張均成從此,也與榫卯結下了不解之緣。

3

“半個木匠”找來了一群“阿木爺爺”

張均成戲稱,自己是左手搞藝術,右手當木匠,他還為此取了“半個木匠”做網名。

而他的合作者,真是一群年過六旬的老木匠。

65歲的吳藏珠,鹿泉區西良廂村一名老木匠,是張均成最早的合作者之一。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老木匠吳藏珠。燕都融媒體記者 唐晶/攝

西良廂村距離南杜村1公里左右,曾是遠近聞名的“木匠村”,當年村裡隨便一搜羅,少說也能找出三五百名木匠。

只不過,北方農村的匠人,與高大上的明式傢俱無緣,西良廂的傳統產品是木質農具,尤其是播種用的耩子(耬車),方圓百里有口皆碑。

然而隨著機械化的普及,木質農具漸漸沒有了市場,村裡很多木匠幹起了裝修。

吳藏珠也曾做過裝修。2005年,他看到有報道說“工廠化是家裝行業的趨勢”,受到啟發,在村裡開起了工廠。廠裡當時有20多個木匠,主要製做裝飾門、組合櫃等。地中海風格的傢俱風靡一時的那幾年,他們還生產過一段時間地中海傢俱。

因為這份工作的緣故,吳藏珠與張均成漸漸熟識起來。張均成說,後來開發榫卯模型,也是受了這群老木匠所託,想幫他們尋找一條拓展業務的路子。

張均成拿來的榫卯圖紙,讓吳藏珠這位二十出頭就學木工活的老木匠也連連稱奇:沒做過這麼複雜的榫卯。

不過畢竟經驗豐富,理解這些圖紙,對“阿木爺爺”們而言並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吳藏珠等老木匠和張均成反覆商議研究,一遍遍嘗試改進設計,修訂資料記載中的錯誤,根據需要製作的榫卯改造工具……終於,那些“傳說”中的榫卯,從平面圖紙變成了立體的實物。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張均成和吳藏珠拆開三種不同的粽角榫。燕都融媒體記者 唐晶/攝

4

在榫卯中尋覓木作工藝的匠心密碼

西良廂村吳藏珠家的二樓,分門別類堆放著一組組榫卯模型;每一種榫卯,在傢俱結構中,都有獨特的位置和用途:

三根方材組合成的粽角榫,外形如同粽子的尖角,拆開後,裡面幾個榫頭縱橫交錯,保證了結構穩固——這種粽角榫,一般用在櫃子、桌子等傢俱上;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粽角榫。

一種“一條腿連線三個牙子”的榫卯結構,頗有古建築中樑架的神韻,若4個合在一起,就是一張一腿三牙方桌;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一腿三牙方桌。

足腿頂端出榫,與案面底部卯眼對攏的夾頭榫、插肩榫,是用在條案上的……

“古人不是沒事的時候,先鼓搗出一批榫卯出來,等著用。他是反著來的——有什麼樣的造型,才會誕生出什麼樣的榫卯構造。”

在鐵釘之類零件造價高昂且無法批次生產的時代裡,古代工匠們只有依靠榫卯完成木構件之間的連線組合。

榫卯是木作的靈魂。古典傢俱紛繁複雜的造型,最終都可以簡化為一榫一卯之間的簡單契合;而正是這種最簡單的凹凸結構,透過不同組合、連線,又可以衍生出千變萬化的造型結構。

掌握了榫卯,就掌握了破譯木器世界的密碼。

今天,張均成他們收到的榫卯模型訂單依然不斷,客戶來自全國各地,大多是傢俱廠商、木工坊、學校和博物館。

除此之外,張均成還線上下和線上開班授課,教授榫卯製作。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張均成給學生們上課。

多年來,“木匠村”一直在追逐著時代的潮流,而現在,年事漸高的“阿木爺爺”們更願意向古老的傳承中尋覓木作工藝的靈魂。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