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了無說| 萬依:工作中的誠意是什麼?讀懂工作中的誠意

點選

藍字

關注我們

“了無說”專欄

了無說| 萬依:工作中的誠意是什麼?讀懂工作中的誠意

三智書院官方微信平臺在每週一開設“了無說”專欄,定期為大家分享文化學者、三智書院特聘導師萬依老師對工作生活的思考和對修行的感悟,以期讓大家獲得更多的智慧來更好地面對生活。感謝您對三智書院的關注與支援!

作者:萬依

本文由萬依老師授權釋出

誠意的前提

誠意是整個八條目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大學》講到“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想誠意,必須先致知。“知至而後意誠”,知至以後就一定會做到意誠,這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八條目屬於同一個鏈條,表面上看是八個條目,實際上各個條目之間都有內在的、必然的關聯性,任何一個區域性的提升都會帶來整體的提升。

知至以後必然無欺,無欺以後必然自慊,自慊之後就會慎獨。因此,我們如果做不到後面幾點,不要感到絕望,要返本開新,看看是不是前面的基礎沒有打好。如果基礎沒打好,下一個臺階肯定上不去。

了無說| 萬依:工作中的誠意是什麼?讀懂工作中的誠意

致知,致的是“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的知。也就是說,當我們明白了萬事萬物的本末、終始、先後之後,一定會無欺。因此,當我們還在欺騙自己和欺騙他人的時候,一定不會明白萬事萬物有本末、有終始的道理,根本看不清楚什麼是本,什麼是末,因此會捨本逐末。知止是要有定解的,但這種定解的建立極其困難,因為它是整個生命系統三觀的重塑,是一種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重建。

這句話其實是講“因果法則”。萬事萬物都有因果,我們所學的科學就是最明顯的因果。因是條件,果是呈現的狀態。我們所見到的、所遇到的萬事萬物的狀態,都是由條件來支援的。所以必須把這些條件,也就是把內因(內在條件)和外緣(外在條件)都找到,才能知道事物成為這種狀態的原因。科學裡講的因果,通常是一個時空裡面的、可以重複的、可以被驗證的科學。

佛教裡講的因果是三世因果,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我們必須要承認它的前提——人有無限生命,人有過去生、有現在生、有未來生,承認之後還必須去驗證。我們一般認識不到佛教裡講的因果,因為我們很難驗證過去生造的業導致這一生的結果之間存在內在的必然關聯性。所以,人們傾向於認為它是迷信。

儒家、道家也講因果。儒家裡講的是空間因果關係,孔子說:“吾欲仁,斯仁至矣。”“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這其實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完成的狀態。當我們把身修好的時候,我們的家就會隨著修身狀態的改善而同步改善,國家也因為家庭的改善而得到改善,天下也會因為國家的改善而得到改善。這種因果關係是一個空間因果關係,不太容易得到驗證,但是可以觀察得到。

了無說| 萬依:工作中的誠意是什麼?讀懂工作中的誠意

道家講的因果是時間因果關係。《道德經》裡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都是時間因果關係。這在時間軸上是可以檢驗的,是一個非常完整的週期,時間尺度也比較大。

因果法則可以統攝時間、空間以及超時空的規律。因此,就空間而言,本為因,末為果。就時間而言,始為因,終為果。也就是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開始時能量對了,最後的結果就會圓滿。就次序而言,因在先,果在後,所以物有本末是空間因果關係,事有終始是時間因果關係,知所先後是因果的次序關係。

當我們明白因果的時候,“則近道矣”。近道,不是見道,也不是證道。見道、證道是需要超越因果關係,不昧因果的。有因有果,這是二;超越因果,就是看到了因與果內在的必然關聯性,就是因果一體的,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即是果,果即是因。最後達於無因無果的境界,即見道。見道以後就超越了一切相對而安立的名言概念,但是又不違背因果關係。

在瞭解誠意的內涵之後,要對致知做好解讀,是因為慎獨裡講到的“小人閒居為不善”。沒有加外在條件的時候,小人會做不善的事情,而君子還是會做善的事情,就算是加上外在條件約束,他還是會做善的,也就是說他行善不因外在條件而改變,小人則不是。給小人加一些外在條件,他會行善,不加這些外在條件,他就會作惡,因此他的善是有漏的善,是偽善,不是真實的善。

了無說| 萬依:工作中的誠意是什麼?讀懂工作中的誠意

談到不善和善,就談到了因果關係。不善的因會導致痛苦的結果,善的因會導致快樂的結果。如果從善和不善兩個方面去講因,果就是樂和苦。苦和樂不必然等價於外在財富、地位、名譽的擁有。我們要從人的感受上來衡量果相,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幸福指數。

幸福是一種主觀的感受,不是客觀的存在。如果我們在因地上行善,結果上就一定是快樂的,而這個快樂是主觀感受的快樂。當然,也要分時空來講,從空間上來講,如果是善的話,那麼自己快樂,別人也快樂;從時間上來講,當下快樂,未來也快樂。如果行一件善事,讓自己很快樂,別人很痛苦,那麼這個善一定不是真正的善,真正的善是有智慧的善,自己快樂,別人也快樂,當下快樂,未來也快樂,這就是善。

不善就是反面的結果,自己痛苦,別人也痛苦,當下痛苦,未來更痛苦。因為這是在追求一種虛假的快樂。五欲的快樂是一種虛假的快樂,本質上是一種痛苦。佛教裡面講世間苦的本質,分三個層次。第一個苦是苦苦,就是痛苦本身是苦。第二個苦是壞苦,快樂本身也是一種苦,它叫樂苦。快樂是一種假象,當失去這些條件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生命更痛苦了。第三種苦是行苦,我們在感受上不苦不樂,但這也是一種苦,因為你會發現不能做主自己的生命,不自由的感受是一種苦。苦是一種壓迫感,是一種不自由感。

了無說| 萬依:工作中的誠意是什麼?讀懂工作中的誠意

在佛教來看,整個生命宇宙的底色是苦的,我們所追求的幸福和快樂是相對的,是需要條件來支援的,失去這些條件時,人就會變得更加痛苦。因此,世間快樂是一種假象。當我們開始找到生命底色,去修改底色的能量結構,去修改底層程式碼,把苦的底色轉化以後,所獲得的快樂就是無條件的快樂。它不假,不是依託於外在條件,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快樂。這就是我們生命的源頭,是一種本自具足的狀態。

孔子四十歲的時候明白了萬事萬物都是有因果的,因此他在因上去努力,得到快樂的結果就是一種必然,他因此就“不惑”了,就明白事理了。但是還沒有知天命,還沒有達到得道、見道的狀態,但是已經近道了。具體來講,善有樂果,惡有苦果,因果是講苦樂的。

誠意的前提是致知。致知以後自然而然就開始誠意,這是必然的。如果還達不到誠意的話,那就說明致知這一步沒有做到,沒有明白因果的道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