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從一張照片看剪力牆住宅

從一張照片看剪力牆住宅

張利軍

住宅樓就是城鎮居民的家,是普通家庭最貴重的資產,所以住宅樓的關注度高,質量和安全問題的敏感度高。

家是少年兒童成長之所,是老年人頤養天年之地。據衛健委介紹,我國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只有3%入住養老機構。即使對於青壯年,一天24小時當中,在家的時間也是最長的。我們不能奢望住宅樓像幼兒園、中小學、養老院和醫院那樣,普遍提高抗震設防類別,但從概念方面增加結構的冗餘度和整體穩固性還是應該的,也是能做到的。但現實可能恰恰相反。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利益驅動下,過渡控制材料用量,甚至掩耳盜鈴,玩文字遊戲……以至於剪力牆住宅被反覆“最佳化”以後,引起了業內的廣泛憂慮。

近日在網上看到一棟高層建築的照片。中部樓層嚴重破壞,但上部樓層和整體結構巍然屹立,表現出非常好的整體穩固性和抗連續倒坍能力。儘管無法獲得相關資料,但從照片和常規經驗判斷,應該是一棟鋼筋混凝土剪力牆住宅。由此不禁回想起30多年來親歷的高層住宅結構型式的演進歷程。頗有感慨,不吐不快。

照片展示的是偶然作用下的抗連續倒塌能力,與地震作用下的大震不倒是兩碼事,但二者在宏觀概念方面是可以相互借鑑的。所以,下面的敘述可能將二者“混為一談”。先說一些基本概念,再對照檢查當前一些比較普遍的做法。

從一張照片看剪力牆住宅

一、剪力牆的基本概念

剪力牆的特點:

1。剪力牆是片狀結構。承受軸力和自身平面內的剪力、彎矩,平面外不受力。按牆上開洞情況,傳統分類方法剪力牆分為四類:

整體牆、小開口牆、聯肢牆、壁式框架。

開洞最多最大的壁式框架,依然強於框架,介於剪力牆和框架之間。在牆肢與連梁交接部位具有明確的剛域,是壁式框架的主要特徵。也就是說,儘管洞口多且大,但連梁對牆肢依然有較強的約束,可將同一個面內的各牆肢連為整體,而不是鬆鬆散散的多個獨立牆肢。

大家可能看出來了:上述分類中為什麼沒有短肢剪力牆?我的理解是,上述四類牆整體性較好,合稱普通剪力牆。短肢剪力牆整體性差,梁對牆肢的約束很弱,接近一個個獨立的異形截面。短肢剪力牆只有牆肢長厚比的要求,沒有整體剛度的要求,所以短肢牆屬於豎向構件,已不具有傳統意義上剪力牆的特徵,不屬於結構形式。

2。剪力牆洞口頂部的牆有個專有名詞叫連梁。傳統意義的連梁除了起到梁的作用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是把各牆肢連為整體,形成聯肢牆或壁式框架,而不是一個個獨立的牆肢。連梁按跨高比分為:

強連梁:跨高比≤2。5;(引自北京院技術措施)

弱連梁:2。5<跨高比<5;

框架樑:跨高比≥5。

《抗規》和《高規》中,對連梁剪壓比的限值要求也是以跨高比2。5為分界線的。

3。普通剪力牆的牆肢以整體彎曲為主,連梁以受剪下為主,剪壓比超限問題比較突出。短肢剪力牆類似於框架柱,或比框架柱更弱,以區域性彎曲和剪下變形為主

二、結構佈置的基本要求

1。剪力牆洞口儘量上下對齊,行成明確的牆肢和連梁。

2。豎向荷載傳遞要簡單直接;各構件受力均衡。

3。豎向構件儘量軸心受力,減小偏心和扭轉。

三、不同時期剪力牆回顧

1。剪力牆拉通対直

高層剪力牆住宅的大規模建設始於90年代。當時電算尚不普及,功能也不發達。但在概念方面有一些很好的原則性要求,比如:

a。 牆的平面佈置儘量拉通対直,形成一片一片的剪力牆;

b。 牆上洞口上下對齊,形成明確的牆肢和連梁。剪力牆整齊、規則;

c。 連梁短且高,對牆肢約束較強。當時輕質砌塊品種比較少,牆面按建築需要開設門窗洞、施工洞外,其他部位基本都是實體牆。從下層門窗洞的上口到上層門窗洞的下口就是連梁高度。所以,除了陽臺門頂連梁外 ,其他連梁基本都是強連梁。

板式樓較易做到拉通對直,塔式樓較難做到,但每個方向至少要有兩道剪力牆拉通対直。下圖比較好地做到了拉通対直,形成近似井字形的平面骨架,再加上每層的整體式樓板,形成一個大箱體,即使區域性牆肢遭到破壞而失效,拉通対直的剪力牆相當於伸臂桁架,整體抗連續倒塌能力是很強的。

從一張照片看剪力牆住宅

下圖Y方向的剪力牆沒有嚴格拉通對直,但三道綠線所示的剪力牆儘管有轉折,但整體性依然很強大。

從一張照片看剪力牆住宅

2。不強求拉通対直,但剪力牆要四面閉合,互為翼牆

剪力牆拉通對直,嚴重影響戶型佈置,很難適應市場需要。隨著電算功能的提高和工程經驗的積累,設計中不再強求剪力牆拉通對直,但平面佈置要四面閉合,儘量避免禿頭牆(無翼牆)和一字牆。實際上相當於一束一束的小筒連為整體。透過層層樓板,連為箱體,整體性依然很強大。

從一張照片看剪力牆住宅

對於設定轉角窗的情況,則要對牆肢和樓板採取加強措施,就是為了加強閉合(下圖摘自北京院技術措施)。

3。大量使用短牆肢(這裡用“短牆肢”,是為了與“短肢牆”區別開)

隨著房地產業的發展,對結構建造成本的控制越來越嚴,將大面積的剪力牆改為填充牆已成為普遍做法,出現了大量下圖所示的牆肢。這種做法的依據是《高規》條文解釋7。1。8條:“對於L形、T形、十字形剪力牆,其各肢的肢長與截面厚度之比的最大值大於4且不大於8時,才劃分為短肢剪力牆”,大量使用短牆肢,卻規避了短肢剪力牆,。

由於牆肢較短,樓面梁佈置變得很複雜,如下圖(為泛指,不指具體工程):

剪力牆量倒是少了,但樓面梁層層疊疊,非常繁複。按豎向荷載傳遞途徑,出現了5級梁。經5次傳遞,最終傳給樓梯間側面的那根梁,這個戶型的樓面荷載寄託在這一根樑上,可謂千鈞一髮。為了迴避“樓面梁不宜支承在剪力牆連樑上”的規定,所有梁的跨高比均大於5,使得截面不是加大加強,反而故意減小,抗剪能力被人為削弱。

其實這是一個比較規整的戶型,結構佈置並不難。如下圖稍加修改,就會安全合理得多。粗步估算,每平米增加混凝土用量0。018m3。但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就這麼一點點用料,很可能成為設計成敗的關鍵。

從一張照片看剪力牆住宅

從一張照片看剪力牆住宅

4。剪力牆有其名,無其實

下圖是一棟27層的板式住宅,層高2。9米。除紫色橢圓內的連梁為強連梁外,其它梁跨高比均大於5,對牆肢約束很弱。為了更為直觀,下圖第一張未畫出樓面梁。因為是6度區,計算結果均能滿足規範要求。

從一張照片看剪力牆住宅

從一張照片看剪力牆住宅

以X方向為例,除了紫色橢圓內是一道雙肢牆外,其他多數牆肢長度僅為600,按等慣性矩可換算為450x450的柱子。梁高均為370(2900-2400-130=370)。樑柱截面這麼小,還能有剛域嗎?很多梁端為鉸接,且紫線所示均為單跨。最南側這道剪力牆的結構立面如下圖,可以感受一下:這樣的結構名曰剪力牆,實則能比得上普通框架嗎?

從一張照片看剪力牆住宅

5。安危寄予一線

下圖中牆肢均為L形,樓面梁搭了3級。三個角部的L形牆肢,加上樑又那麼弱小,無冗餘度可言,無整體性可言。任何一個牆肢都不容有閃失,可謂安危寄予一線。聯想到目前千家萬戶自作主張的裝修,隨意開牆破洞、改水改電……不禁不寒而慄。

紫色橢圓裡的L形牆承擔了這個戶型的絕大部分重力。但其形心、剪心、軸力作用點均不重合。彎剪扭+開口截面,即使對於理想彈性材料的鋼材,驗算也是非常複雜的。尤其邊角部位,受力更為複雜。即使對於雙軸對稱矩形截面柱,計算方法也是在長期大量試驗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如此大量使用異形截面短肢牆,是否也經過大量實驗深入研究?還是僅憑純理論計算?所以,我們能不能過分依賴計算結果,把傳統結構概念中的每一點利好都用幹用盡,值得思考。

四、對當前剪力牆結構的一些疑問和期望

1。 地震區大量使用異形截面豎向構件,我們對計算結果是不是足夠自信?我們一方面強調概念設計的重要性,一方面卻全交由電腦去算,算成啥樣是啥樣,甚至摳到小數點後幾位。我們對地震烈度的確定、對計算模型的假定有那麼精準和自信嗎?據瞭解,目前對開口截面鋼構件尚無受扭計算方法,我們對異形截面牆肢的驗算足夠充分嗎?另外,鋼結構有板件寬厚比限值,鋼筋混凝土異形截面在壓彎剪扭作用下,如何保證穩定?

2。 框架結構要控制樑柱偏心距,要驗算樑柱節點核心區。短牆肢與框架樑核心區是否也做了驗算?不驗算的話是否有隱患?

3。 是不是計算不超限、規範不突破,就真的萬事大吉了?有沒有削足適履之嫌?

4。 相對於商家的利潤來說,千家萬戶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才是頭等大事。從結構佈置的概念和構造方面增加冗餘度、加強整體性,佈置備用傳力途徑,才是提高整體穩固性的根本,靠計算無能為力。計算只是一種模擬,儘量接近真實而已,不能精確反應真實情況。

5。 三十多年來,高層住宅在功能品質和居住體驗方面可謂脫胎換骨。但在整體安全性方面,值得反思和研究。

6。 出現上述現象與行業內卷有很大關係。好在現在有了“嚴格落實建設單位工程質量首要責任”的英明政策。下一步,希望消費者像關心得房率一樣關注含鋼率、實牆率;希望專家學者深入研究,提出新的技術指標和要求;希望廣大技術人員堅持原則,守住底線。同心合力,共同堵住這股“沒有最省,只有更省”的狂捲風。

從一張照片看剪力牆住宅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