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為什麼說中國陶瓷行業“前30年做磚,後30年做板”?

據顯示,從2016年起,中國瓷磚產能進入連續下滑狀態,產量從2016年的102。5億㎡跌至2019年的82。2億㎡。而到2020年,巖板風口的出現卻讓陶瓷行業出現一股“增產潮”。9月23日,在“百億巔峰”中國陶瓷行業風向論壇暨2021佛山潭洲陶瓷展釋出會上,與會人士認為,陶瓷行業的產能有可能回升至一百億平米,甚至更多。

已故的行業技術泰斗陳帆教授曾經提出一個觀點,“前30年做磚,後30年做板”。回顧中國陶瓷板材的歷史,2007年,蒙娜麗莎攜手科達研發出國內第一塊900×1800×3。5~5。5(mm)陶瓷板,併成功實現產業化;2009年,《陶瓷板》國家標準釋出並實施。事實上…陶瓷板已經走過了一段很長的推廣歷程,從家裝、醫院工程、市政工程,到建築幕牆,再延伸到大家居應用。

到2020年,隨著陶瓷板在傢俱、定製櫥櫃等領域的應用擴充套件,業內又掀起了關於“巖板標準”的討論。那麼,是應該對原有的陶瓷板國家標準進行修訂,還是另起爐灶重新制定巖板的標準?巖板標準制定過程中又有哪些方面需要特別重視?巖板大講堂系列報道第三期,《陶城報》記者特意專訪了蒙娜麗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一軍博士,從生產端對巖板的發展歷程及標準制定進行探討。

為什麼說中國陶瓷行業“前30年做磚,後30年做板”?

“從磚到板”:

陶瓷行業的危機倒逼

“前30年做磚,後30年做板”是已故專家陳帆教授在十多年前提出的看法。劉一軍博士說:“這句話在當時提出來非常具有遠見和洞察力。我們當時做薄板產品研發工作,只是說從技術層面,應該去把這個產品做出來,至於這個產品能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我們確實也沒有想到過。”

陶瓷板最早出現的時候,與環保倒逼、節能減排政策壓力的關係重大。2006年十一五規劃出臺之後,陶瓷行業明顯感受到節能減排所帶來的壓力;2007年,佛山實行“騰籠換鳥”政策,陶瓷這個傳統的支柱產業開始頂上“三高”的帽子,陶瓷企業嗅到“危機”的味道,開始思考瓷磚的薄型化、減量化。

為什麼說中國陶瓷行業“前30年做磚,後30年做板”?

“當時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瓷磚行業經過產業鏈、供應鏈整體的發展已經進入相對成熟的階段,競爭十分激烈,終端消費者甚至已經分不清什麼產品品質更好,只能直觀地看到價格便宜了多少。”劉一軍博士回憶道。

2007年,蒙娜麗莎與科達潔能成功研製出第一塊900×1800×5。5(mm)的陶瓷薄板。

為什麼說中國陶瓷行業“前30年做磚,後30年做板”?

據瞭解,當時在起步階段,蒙娜麗莎主要思考的是生產3。5mm、4。5mm、5。5mm厚度的產品,立足於輕量化、減量化、大規格化三個發展方向,核心就是透過資源節約、節能減排,引導陶瓷行業進入一個健康的發展軌道。

“前30年做磚,後30年做板,很多人也都是將信將疑。”劉一軍博士表示,“我們當時只是說從技術上,從磚到板,將這個產品生產出來,雖然有預料到陶瓷磚變薄後,可能會帶來應用領域上的拓展,但我們沒有想到,就是十來年的時間,這句話就被應驗了,(陶瓷行業)就已經完全進入了一個板的時代。”

從對佛山陶瓷行業的影響來看,劉一軍指出,“一個產區發展出一個優勢產業不是那麼容易的。”“很多時候我都說,蒙娜麗莎最大的貢獻不是薄板,而是透過薄板這個專案和技術,改變了包括政府、民眾、其它行業對陶瓷行業的整體印象。”據瞭解,社會各界參觀蒙娜麗莎第一條薄板綠色智慧生產線後,改變了對陶瓷行業“高汙染”的印象,而佛山也將“騰籠換鳥”政策調整為轉型升級,部分優勢陶企生產線得以保留。

為什麼說中國陶瓷行業“前30年做磚,後30年做板”?

關於標準的討論:

“不能說從窯爐出來的產品就叫‘巖板’”

早期,由於國外的技術封鎖,中國陶瓷板材的起步也與中國裝備製造企業密切相關。

2007年

科達研製出6800噸壓機

該壓機在蒙娜麗莎投產,首創900×1800×5。5mm規格薄板

2016年

恆力泰YP10000型壓機在蒙娜麗莎投產,首創幹壓2400×1200×5。5mm規格

諾貝爾引入國內首臺西斯特姆44000噸壓機

2017年

恆力泰YP16800型陶瓷板材壓機在蒙娜麗莎正式上線投產,最大生產規格為1350 mm×2700mm

諾貝爾西斯特姆巖板生產線投產,最大生產規格為1600 mm×4800mm

2019年

恆力泰研製出國內首臺36000噸壓機在蒙娜麗莎上線投產,最大生產規格為1600 mm×3600mm

為什麼說中國陶瓷行業“前30年做磚,後30年做板”?

“(陶瓷板)從薄到厚,缺乏相關的標準”,劉一軍博士回憶說,薄板剛出現的時候,從使用者端來看,也是一個新的東西,需要有產品標準市場才能接受。

劉一軍回顧說,當時想的是一定要有一個新的分類標準,對薄板進行定義。“定標準的時候,我們確實是不知道該怎麼去定義‘什麼叫作板’。所以當時最初選擇叫陶瓷薄板,比較通俗易懂。有些老專家一看,‘板’不就代表是薄的嗎,再加個薄字,不就重複了?就叫陶瓷板,本身就代表了‘薄’;面積比較大。怎麼去定義,大家都搞不清楚,後來就乾脆這樣定,以厚度不大於6毫米,面積不小於1。62平米,做一個界定。”

2009年,在陳帆教授的幫助下,蒙娜麗莎主導制定、公佈了《陶瓷板》的國家標準和住建部的“應用技術規程”標準;2012年,對“規程”作增補,為將“板”和“磚”更明白地區分,定義術語中增加“產品的任一單邊長度不得小於900mm”要求。“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我們不出臺這個標準,整個產業的發展很可能受到損害。”劉一軍博士說。

目前在建築陶瓷領域,按面積、厚度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體系:1。62平方米以下、6mm以上為陶瓷磚;1。62平方米以下、6mm以下就是薄型陶瓷磚;1。62平方米以上、6mm以上就是大規格陶瓷板;1。62平方米以上、6mm以下為陶瓷板。

為什麼說中國陶瓷行業“前30年做磚,後30年做板”?

對於巖板標準的制定,劉一軍博士從個人專業的角度,提出了一個看法。他認為,“要跳出現在已有的標準體系,(巖板)完完全全是按照另外一個方式分類的”“不能說從窯爐出來的產品就叫‘巖板’,而是經過加工到某一程度,能夠提供給客戶應用到家裝某一領域的產品才叫‘巖板’”

從這個維度,他對巖板標準的制定和發展思路提出了6點看法:

1、從應用角度進行區分

例如“檯面用巖板,所需厚度、抗衝擊強度較大;門面用巖板,所需厚度、抗衝擊強度相對小一點”,沒有什麼(強制性規定)規格大小、是否通體的問題;

2、重視家居應用的新效能要求

跨界到家居應用領域,最主要的區別是(以前的瓷磚)跟消費者的距離會比較遠,巖板跟(消費者)直接接觸,要兼顧新的效能方面的需求,比如耐腐蝕效能、安全效能(放射性、重金屬含量等要符合更嚴格的標準要求);

3、巖板的加工效能需產業鏈上下游配合

巖板如何加工,要以消費者的最終使用要求為準,劉一軍博士分析說,陶瓷材質的產品無論如何從技術層面上去進行研發, 都是脆性材料,不可能像鋼板、塑膠一樣,具有非常好的彈性,巖板加工效能的好壞也和加工工具、手法、操作人員的熟練程度、經驗等很多東西相關;

4、避免過度開發和浪費

避免造成極大的浪費和過度的研發,比如應用於櫃面的巖板,抗衝擊強度或許不需要那麼高;應用於牆地面鋪貼的,就不需要通體;

5、吸水率、強度等指標不能完全體現巖板效能

劉一軍博士分享說,經過蒙娜麗莎CNAS認可檢測實驗室長時間的測試,從吸水率、強度等方面不能完完全全地體現出巖板的效能,並非吸水率越低、強度越高,質量就越高,有時甚至是相反的;

6、可以考慮“認證”的方式

“關於巖板(標準)我還有一個觀點,就是聯合公開的使用者去搞一個認證編碼,我們就按照使用者的(標準)去做一個產品的認證,(使用者)覺得產品(怎麼樣才算)達到了要求,然後我們去做就行,不能去強制性的就定幾個什麼指標。”

為什麼說中國陶瓷行業“前30年做磚,後30年做板”?

“有時候一些指標,如果是站在純技術的角度去追求,這可能會導致整個行業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劉一軍博士表示,“(在技術指標上)追求一個點兩個點沒有價值,我們一定要從使用者的需求點、痛點出發。我們還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說把巖板健康的功能和消費者所需的功能做好,解決消費者的痛點,不僅僅是解決(巖板的)這個效能,僅僅效能方面的技術指標是可以透過很多方式去達到的。”

巖板的技術突破:

3mm巖板很難做嗎?

除了標準的制定外,目前中國巖板企業也開始向3mm的方向佈局,多家陶企投建3mm巖板生產線。

蒙娜麗莎在10年前就已經具備生產3mm陶瓷板的技術,“只是當初3mm產品的市場或者關注度沒那麼高而已。”劉一軍也表示,”(3mm巖板的技術難度)我們‘從0到1’的過程早就走過了,十年前我們就開始生產3。5mm的薄板產品。“

為什麼說中國陶瓷行業“前30年做磚,後30年做板”?

據劉一軍博士介紹, 3mm巖板的技術難度主要在於對整個生產體系的要求都更加嚴格,包括:“產品的坯體強度、布料的均勻性、壓制時壓力分佈的均勻性、釉線的平整度以及整個窯爐的輥棒的平等度等。最主要的還是考驗產品各階段的強度和變形(的控制),3mm巖板對整個布料系統的均勻性要求更嚴,因為產品越薄,每一部分物料堆積的密度的差異(越大),相互之間的匹配性就差了,導致產品整體缺陷和差異就會被放大。理論上膨脹係數不一致(的話),(產品表面會)變成類似波浪麻花一樣,還沒有入窯燒成,(產品表面)就翹曲了。

為什麼說中國陶瓷行業“前30年做磚,後30年做板”?

而蒙娜麗莎目前在巖板技術上的積累,也源自於當初的堅守。劉一軍表示:“當時(行業)覺得就蒙娜麗莎一家‘搞’,效益不明顯。我們當時也不賺錢,但是陳教授堅持,認為(薄板)符合國家政策方針、行業發展方向,堅持下來會有很大市場的,我們就堅持貫徹了。”

回顧蒙娜麗莎在陶瓷板材領域的探索,劉一軍博士認為,“從0到1是最難的,因為是未知數,我們的付出比‘從1到10’要多很多。當時,我們去競標每個工程,都要逐個去解釋產品的強度、鋪貼方法等,障礙很多。第一個中標杭州生物醫藥中心超高層幕牆工程的時候,我都跑了好幾趟。那時候定標準要有專案案例,也多虧人家支援我們。”

也因為這樣,蒙娜麗莎對國產自主創新的裝備特別支援,劉一軍說,“因為我們知道創新的不容易”。

為什麼說中國陶瓷行業“前30年做磚,後30年做板”?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