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竹林遐想】清明節放假去揚州看油菜花!咱天天看,還用花

竹林遐想

文/榮玉玲

【竹林遐想】清明節放假去揚州看油菜花!咱天天看,還用花

週末回到家,和父母聊天“清明節放假去揚州看油菜花!”

“咱園子裡菜籽開的就是油菜花哎,俺天天看,還用花那冤枉錢看去啊!走,買韭菜去,晌午烙盒子!”母親笑著乾脆的一口拒絕。

我們去趕集,走到後邊園子裡,父母種的菜籽,的確開滿了金燦燦的花,雖然沒有千垛“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奇麗畫面,但也是“滿城盡帶黃金甲”。鮮黃的花,翠綠的葉,筆直的杆,透過正午溫暖的陽光,束束燦爛的光芒直入心房,微風吹來,花兒微笑,香氣悠遠,升騰著我的靈魂!難怪前幾天電話裡父親不捨的說:“哪裡也不能去,得看著雞,上回走親家回來,給叨了一大片。”我順手把外甥女回來時在菜籽地裡給他們拍得照片給母親看:“娘,您說的沒錯,家裡的花的確比千垛的更美!”瀝青路兩旁紫荊花和碧桃也競相盛放,欣喜著家裡的變化,我們腳下步伐更加輕盈!

從集市上回來,和麵,擇韭菜,調餡,開始烙盒子。父親說:“我看著鍋!”醉翁之意不在酒,這雅興不能掃。“他幹這個在行”,母親也如是說!“哧溜”咬一口熱氣騰騰的盒子,又酥又香,從沒有品嚐過這樣好吃的美食一樣!不管多大,在父母跟前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家有一老就是一寶,珍惜父母健在的日子,不管多遠又有多忙,記得抽空常回家看看!

下午我收拾父母冬天換下來的衣服準備拿來洗 :“這些都別要了哈,新衣服留著幹麼!”

“你別給拾掇了哈,俺自己洗洗就行”“怎麼不要,家裡能跟城裡一樣啊!”父母你一言我一語,我說不要的,又再拿回去。

大大小小廢棄紙箱紙盒,瓶瓶罐罐,囤的桌子上滿滿的。我不顧他們的不捨,當“垃圾”清理一番,自己覺得爽快之時,父母的表情卻失落、不安,好像丟了家產。再看冰箱,上回買來的東西紋絲不動。我好言相勸,父母也義正言辭:“俺兩個能吃多少,跟恁說不買,都不聽”!

回到聊城,沿波瀾壯闊的東昌湖南岸西行,我搖下車窗,遠遠地看見竹林,不禁心嚮往之。一個急剎車,靠邊停穩,我只身走進幽靜的小竹林,綠野仙蹤,滿目清新,時隱時現的光束,讓我心旌盪漾。伸展的竹葉在清風中搖曳,似聞“沙沙”竹語:“四年時間,我僅長了三釐米,從第五年開始,我每天以三十釐米的速度瘋狂生長,六週就長到了十五米。”前面的四年,竹子將根在土壤裡延伸數百平米,都是為了紮根。熬過那三釐米,就是成功。人生何嘗不是如此,需要儲備。經得起挫折,扛得起責任,肩負起使命,家庭才能幸福,基業才能長青。

“叮鈴”手機播報新聞:高檔小區的一對老年夫婦,撿拾垃圾堆在門口,遭鄰居投訴,接下來聽聽心理專家的分析解讀。

沉迷撿垃圾的老年人是群體現象,他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成為了一種新型的心理疾病,老人‘拾荒’表現出來的正是‘心荒’。年輕時經歷過物質貧瘠的時光,現在用囤積物品來獲得相對的安全感,透過撿拾垃圾的過程釋放自己的情感,充實自己的生活,將情感附著在垃圾上,獲得更大的安全感和依賴。從物質匱乏年代進入物質過剩年代,從為兒女奔忙的盛年進入孤獨的老年,他們似乎被甩出了新時代之外無所適從。貧窮摧毀了他們,他們沒有審美,不懂得享受,把實用視為最大的美德,按照過去的方式生活,他們感到心安神定。從心理學角度說,當人形成了自我認同,會忠於那個被認同了的自我,忠於他的記憶和經驗,背叛自我是最大的難題。

聽到這裡,和父母分歧的場景重現眼前,該如何去理解老一輩的堅持和執念?是一個值得重新深思熟慮的問題!我們順理成章的跟上了物質豐富的新時代,沒有經歷他們的飢寒交迫、貧窮落後;沒有像他們那樣,吃了上一頓,沒有下一頓!當我們高喊平等和尊重,在弱勢群體身上表現我們的思想正確之時,卻難以理解和尊重他們!我們執著的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與時俱進,他們的活法錯誤落後,我們飽含著關愛和善意努力改造他們的意願,強人所難,難道不是一種偏見,一種不孝嗎?

“百善孝為先!”孝順老一輩,我們能做的,除了滿足他們物質、精神的需求外,也要尊重他們正確的已經定格的記憶,而不是無情的掃蕩他們多年的生活經驗,強求他們按我們的意願生活!更何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觀點,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認知,去評論一個人,判斷一件事的對錯。尤其對失去勞動能力的父輩們,否則,他們會認為自己老了,沒用了,就必須忍氣吞聲,聽從擺佈。心裡不舒服,給一座金山銀山又能怎樣,這等同於“寧可坐在腳踏車上笑,也不坐在寶馬車裡哭”啊!

竹林間蜿蜒起伏的花石小路,長長的伸向遠方,我知道,那明亮的地方,就是出口。人生如路,路如人生,百轉鋒回,不是路到了盡頭,而是該轉彎了!

【竹林遐想】清明節放假去揚州看油菜花!咱天天看,還用花

【作者簡介】

榮玉玲,女,山東冠縣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就職於聊城市人民醫院。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聊城市作家協會會員、聊城市詩人協會會員、聊城市普通話協會文學藝術委員會理事、聊城市朗誦藝術協會會員。愛好文學,喜歡朗誦。作品散見《聊城文藝》《東昌時訊》《山石榴》《九歌丹青》《聊城封面》等文學平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