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鐵打的丞相,流水的朝代-官場不倒翁馮道——記《殘唐五代史演義》

說了五代十國的很多英雄好漢,這次我們說說這個時期的一個傳奇人物——

馮道

(圖1),一位經歷了四個朝代(如果把契丹算上,就是五個政權)的官場不倒翁。

鐵打的丞相,流水的朝代-官場不倒翁馮道——記《殘唐五代史演義》

圖1 長樂老馮道

事實上,馮道在《殘唐五代史演義》的戲份並不多,真正算登場的其實只有一次。但由於本人之前已經看到過很多關於馮道的討論,因此對他有特別的關注。馮道,字可道,號長樂老,在唐末經歷了四朝十帝,下面是《殘唐五代史演義》中相關的原文和部分補充:

後唐四帝:

“時張全義請遷都洛陽,唐主從之。封

馮道

為左右僕射……” (唐主指後唐莊宗-李存勖)

“嗣源乃泣訴於莊宗柩前,遂即皇帝位,稱號明宗皇帝,改元天成元年……封

馮道

為平章事……” (後唐明宗-李嗣源)

“卻說明宗既崩,平章事

馮道

秉政,迎立明宗次子從厚登基,稱號閔帝” (後唐閔帝-李從厚)

“及入洛陽,宰相

馮道

率百官相迎,遂即帝位,稱號廢帝,改元清泰” (後唐廢帝-李從珂)

後晉二帝:

“晉主宣齊王重貴並皇后張氏、宰相

馮道

及景延廣等,齊至御榻之前”(晉主指的是後晉高祖-石敬瑭)

馮道

、景延廣二人輔政,即立齊王重貴為帝,改元開運“(後晉出帝-石重貴)

此後,石重貴拒絕向契丹稱臣,後晉被契丹所滅,馮道投降契丹。

後漢二帝:

馮道在契丹後又輾轉歸附後漢(先後經歷後漢高祖-劉知遠、後漢隱帝-劉承佑)

後周二帝:

郭威兵變稱帝,建立後周,馮道又成了周臣(後周太祖-郭威)

“晉王本姓柴,時年三十三歲,封

馮道

為太師” (周世宗-柴榮)

歷數馮道效力過的這十位皇帝,其中既有明君如李嗣源、劉知遠等,也有後期寵信優伶的李存勖、聽信後宮的李從珂等皇帝。縱觀中華五千年曆史,竊以為,

諍臣亡於昏君,佞臣絕於明主

。從這一點上來說,馮道雖然不是一個諍臣,但也不是一個佞臣,只能說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人。對他的評價自古就是褒貶不一,時至今日仍然很多人對其簡單粗暴地抱著鄙棄態度,我覺得並不可取。張生全老師寫過一本關於馮道的傳記《

不倒翁馮道

》,書裡就肯定了馮道在保留國家元氣、維護百姓安寧的大功績,也客觀地反映了人物的複雜性格和心理缺陷,可以說是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較為全面立體、鮮活生動的

長樂老

鐵打的丞相,流水的朝代-官場不倒翁馮道——記《殘唐五代史演義》

圖2 張生全著《不倒翁馮道》

拋開關於忠義的道德評價,馮道絕對算得上是一個能臣,也是一個關心百姓的宰相——他在契丹入主中原時,極力保護百姓不受屠戮,光這一點就足以讓人欽佩了。《趙氏孤兒》裡面程嬰說的“

死易,立孤難耳

”,或許同樣適用於馮道身上,為國為君死飢餓容易,而為百姓存亡而苟活甚至揹負罵名則難矣。從這點來看,馮道雖失小義卻得之大義,救民於水火而不愚忠於昏君。

說到昏君,馮道這樣一個久經官場的人,不可能對皇帝賢明與否沒有判斷。古人講究“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論語》中也有“

君子無道則隱,有道則出

”的說法,那為啥在昏君當朝時馮道不辭官歸隱呢?拋開馮道迷戀官場的可能成分,我想到了漁父與屈原的對話,漁父說的是“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亂世隱退,不失為君子,但可能也就僅限於做一個君子了;屈原沒有選擇隱退,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選擇做一個諍臣,最終死於昏君之手;而馮道,他既沒有做一個隱退的君子,也沒有或者說沒能做到一個死諫的諍臣,而選擇做一個只盡力保全國家與百姓的臣子。他這樣做的初衷,興許是為國君昏聵而無能為力,興許是為國家、為百姓留有用之身,又興許只是明哲保身……

但不管怎麼樣,馮道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後世的我們不應該只從道德層面去批判其數次易主的行為,而應該

設身處地去思考馮道的處境、思考馮道做很多事的初衷

謝謝您的閱讀與支援!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