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登鸛雀樓》的作者到底是誰?不是王之渙,而是默默無聞的他

說到盛唐詩人王之渙,很多人都會想到“旗亭畫壁”,在那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王之渙憑藉一首《涼州詞》,力挫另外兩位邊塞大詩人高適,王昌齡,成為“無冕之王”。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後人對這首詩評價極高,甚至將其視為七絕的“壓卷之作”。

而除了《涼州詞》,他還有一首家喻戶曉的作品,即《登高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前兩句寫盡山河之壯美,後兩句富有哲理,激勵了世人一千多年,同樣被視作五絕的“壓卷之作”。

手握兩首壓卷之作,即使王之渙只留下了六首詩,他依然是唐朝最頂尖的詩人之一。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登鸛雀樓》其實很可能不是王之渙的作品。

《登鸛雀樓》的作者到底是誰?不是王之渙,而是默默無聞的他

不是王之渙所作,那麼這首詩的作者到底是誰呢?

有三種說法,一是一個名為朱佐日的御史。

根據唐人筆記小說《翰林盛事》記載,武后曾讀到這首詩,大為讚賞,忙問左右是誰做的,宰相李嶠告訴她這是御史朱佐日的作品。

《吳中人物誌》記載更為詳細,朱佐日因這首詩得到了賞賜,還有他的兒子朱承慶因為給唐太宗寫的輓詩很出色,被評為高等,父子齊名。

雖然朱佐日似乎確有其人,但是後世大多數人並不贊同這個說法。

如果這首詩真的曾經名動宮廷,作者因此受到重賞,傳為佳話,那麼《全唐詩話》、《唐詩紀事》這些比較權威,內容比較全面的詩話中不可能沒有任何記載。

說到底還是《翰林盛事》權威性不夠,不能令人信服。

《登鸛雀樓》的作者到底是誰?不是王之渙,而是默默無聞的他

第二種說法是一個名為王文奐(美)之人。

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曾有記載“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文奐、暢諸三篇能狀其景。……王文奐詩曰:‘白日依山盡……’”

也就是說沈括認為這首詩是王文奐所寫。

還有司馬光在《司馬溫公詩話》中也曾言“唐之中葉,文章特盛,其姓名漂沒,不傳於世者甚眾,如河中府鸛雀樓王文美、暢諸二詩……”

到底是王文奐,還是王文美,估計沈括和司馬光也說不清。

而且無論是史書,詩話,還是筆記小說,都沒有任何關於這兩人的記載,所以很多人認為是沈括和司馬光記錯了,也或者這是王之渙的別名也未可知。

《登鸛雀樓》的作者到底是誰?不是王之渙,而是默默無聞的他

第三種說法是一個名為朱斌的處士,這個說法還比較靠譜,支持者也比較多。

很多人贊同這種說法是因為現存最早的唐詩選本《國秀集》將這首詩記在朱斌的名下,並且原標題不是《登鸛雀樓》,而是《登樓》。

這本書是天寶年間的太學生芮挺章所編,收錄了八十八位詩人,兩百多首詩。

這個選本一直為後世所詬病,因為如李白這樣大的大咖居然沒有一首入選,還有王維入選的幾首除了《終南別業》,均非代表作。

當然,我們並不能因此就否認它的可靠性,這本書也收錄了王之渙的兩首詩,一為《涼州詞》,二為《宴詞》。

芮挺章和王之渙算是同一時代的人,而且以王之渙當時的名氣,芮挺章不太可能會張冠李戴,移花接木,所以很多人認為此詩的作者應該就是朱斌了。

《登鸛雀樓》的作者到底是誰?不是王之渙,而是默默無聞的他

那麼這首詩為什麼會變成王之渙的作品呢?

主要是因為芮挺章的這本集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幾近失傳的狀態,一直到了北宋元祐年間才有人將它重刻了出來。

而在此之前,李昉、徐鉉、宋白等人所編的《文苑英華》就已經將這首詩記在了王之渙的名下。

後來很多選本中,這首詩的作者基本就變成王之渙了,包括流傳最為廣泛的《唐詩三百首》。

雖然也有一些選本,既選了朱斌的《登樓》,也選了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並且在朱斌的詩後註明“一作王之渙詩”,在王之渙的詩後,注“一為朱斌詩”。

但是,畢竟王之渙的名聲高過朱斌太多,所以朱斌就漸漸被遺忘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