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三個月前,攝影師朱寶蕾的民宿新開張。這是一套兩室民宿,內有紅白機、錄影機、唱片機等裝置,同樣是在這個90年代風格的民宿內,所有裝飾類舊物及擺件均為朱寶蕾在南寧的廢樓中撿拾得來。

在這樣的撿拾中,被丟棄物品的背後的故事再次相對完整的勾勒清晰;而脫離了單一廢墟景觀意味,廢樓中的邊緣人群也在次得到注視。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與其去舊貨市場淘寶,

還不如直接在廢樓裡撿。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南寧近幾年大力開展舊城改造計劃,很多老舊小區正在搬遷和拆除。我從2018年底開始探索本地的拆遷樓,一開始,我只是想進去撿一些老照片,並不知道拆遷樓裡有這麼多好看的舊物——用了幾十年的杯碗、衣服、擺件、木櫃等,因為笨重或陳舊而被人們遺棄。這些舊物都是我平時逛舊貨市場經常看到的。我想,與其去舊貨市場淘寶,不如直接在廢樓裡撿。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舊物撿回來之後,我都會精心的打理、洗淨。起初我並沒有開民宿的想法,我只是需要一個房間來存放我的舊物,然後按照自己的喜好、審美、童年印象來佈置一個空間。比如撿了一箇舊花瓶,它應該出現在桌子或架子上;撿了一塊好看的布,發現用來作窗簾很合適;撿了一塊蕾絲蓋布,發現蓋在櫃子上正好。漸漸地,房間裡原先的現代傢俱物件都被老物件替換掉了。前後用了一兩年,才呈現出現在這個接近90年代風格的房間。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直到今年,我才決定把舊物房間開設為民宿。從此我的生活多了一份工作,打掃、清潔、換床單,生活變得忙碌了一些。開民宿只是為了增加收入,我其實並不喜歡和陌生人交流,也擔心客人不愛護我收藏的舊物。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但是漸漸的,

在和房客短暫的接觸中,我感受到一種女性之間的微妙情誼。

有些房客是因為我分享在網上的攝影作品認識我的,來的時候會帶小禮物,她們也會跟我說起她們小時候的家,走的時候也會自覺把垃圾帶走。我們彼此之間不需要太多言語就能知曉對方的界限,像是與生俱來的默契。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世界上沒有垃圾,

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藏。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來民宿的客人都對我的舊物很感興趣,民宿裡有很多小物件,大部分都是我從廢樓裡撿的。它們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主人,因為搬遷的原因被原主人遺棄,又因為我的撿拾,它們聚集在了我的民宿。我把這些小物件收拾乾淨,擺放在桌上、牆上、架子上,它們又重新散發出古舊的光華。“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藏。”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廢樓裡有大量被人遺棄的生活用品,我常常能遇到勾起自己童年回憶的物件,水杯、花瓶、衣服、照片……有的物件甚至跟我童年家裡的一模一樣。我把這些物件撿回家,有的房客住進民宿也會看到她們小時候見過的物件。

同一樣物件承載著不同人的個體回憶,這就是舊物承載的意義吧 。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民宿房間的架子上擺放著幾排磁帶,一半是我在舊貨市場淘的,一半是在廢樓撿的。有一天探樓,我在一戶已經搬走的人家發現一箇舊月餅禮盒,裡面整齊的擺放著20多盒磁帶,有任賢齊、鄭秀文、F4、蕭亞軒等歌手,我推測這些磁帶的主人的年紀應該跟我差不多。其中還發現了一盒侯湘婷的磁帶,看到的時候我高興得叫出來,這是我初中時反覆聽的一盒磁帶,後來我們家搬家了,這盒磁帶也遺失了。沒想到多年後在另一戶搬家的陌生人家裡撿到了,我有一種失而復得的驚喜。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回到家後,我迫不及待地開啟錄音機播放這些磁帶,恍惚中我又回到十幾年前坐在房間的錄音機前,一邊聽磁帶、一邊記歌詞、一邊跟著唱的時光。

我好像重新回到了中學時期,重新感受了當時的情景。這種複雜的感受是音樂軟體無法帶來的,它也不能同任何人分享,只屬於自己。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雖然很多人一樣迷戀舊物,但每一件舊物對於個人經驗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有相似的共鳴,卻不完全相通。當身體觸到實體物件、看到磁帶、聽到伴隨著略微雜音的錄音機,於是觸發了這種恍惚的體驗感。我發現氛圍的營造對於還原90年代很重要,視覺、聽覺、觸覺……綜合感受觸發海馬體。於是我收集越來越多的磁帶、CD、錄影帶,還買了小霸王遊戲機,未來還要增添卡拉OK裝置,這樣可以讓人從多種感官渠道得到沉浸式的時光體驗。我喜歡90年代的娛樂生活,那時候的生活方式比較緩慢放鬆。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廢樓並不只作為單一的廢墟景觀存在,

同時也是一個龐大又複雜的

邊緣人群生態系統。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我不會專門花很多時間去尋找廢樓,但是出門時常會留意街上有沒有拆遷樓。比如觀察一棟樓房的窗戶是否拆除了、陽臺是否空無一物、路邊是否有隔離帶等,有時候朋友也會告訴我他在街上發現的廢樓。確認廢樓的地點後,我會約上搭檔一起去探樓。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每棟拆遷樓的門禁森嚴程度不一,有的廢樓周圍全都封閉起來了,重兵把守無法進去;有的廢樓會留有一個小入口,可以潛入;也有的廢樓完全可以自由出入。或是有些廢樓白天會有工人在施工,不能進去,只能晚上在注意安全的情況下進入。

溫馨提醒:

千萬不要在探樓之前看恐怖片或驚悚片,看了就不敢去探樓了。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我每次去探樓都會帶上一些小工具,手套、花露水、小刀、螺絲刀,獨自前往的話還會多帶一瓶防狼噴霧。廢樓裡滿地狼藉,地上的東西都覆蓋了很多灰塵,所以戴手套杜絕汙漬、防止手部受傷。滿地狼藉的地方蚊蟲一定很多,所以花露水是必備品。螺絲刀則有助於取出物件,比如櫃門上的把手、牆上的壁燈。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探樓通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除了工具上的準備,心裡還得有一套說辭,要清楚被人詢問時該如何應答。經過2年多的探樓經驗,我總結了一套話術。遇到保安就說:我是學生,來拍個小作業;遇到釘子戶會說:我是來拍照記錄南寧城市變遷的;遇到住廢樓裡的遊民就說:我是學生,來做社會調查的;遇到拾荒漢就說:我也是來撿破爛的,大家同道中人;而遇到拆遷辦的時候會說:我只是路過,隨便看看。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在門禁森嚴的舊改單位小區幾乎不會遇到什麼人,但是在開放的街邊拆遷樓則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寄居的流浪漢、駐紮的釘子戶、撿破爛的拾荒者……廢樓裡的鐵、銅、塑膠、玻璃都可以賣錢,所以人們都來這裡“分一杯羹”,實現廢樓的資源利用最大化。撿破爛一行也是存在競爭壓力的,拆遷小區的居民剛搬走時留下的東西最多,所以訊息靈通的拾荒者都紛紛趕來撿破爛,越晚到越沒有好東西。隨後會有流浪漢或無業遊民搬進廢樓裡住,在停水停電的廢樓裡創造一個極低成本的生存空間。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去年我的一個朋友想拍廢樓的紀錄片,我跟著他接觸了不少寄居在廢樓裡的遊民。在那些不封閉的廢樓裡,每一棟都住著幾個甚至十幾個人,他們有的是靠拾荒為生的流浪漢,有的是在工地打工的人。為了和廢樓裡的遊民成為朋友,他帶了投影儀去給幾個大哥放《江湖兒女》,沒想到幾個大哥居然知道賈樟柯。那天晚上我們在停水停電的廢樓裡邊喝酒邊看投影,大哥們致力於挖掘賈樟柯電影裡的bug,討論道具和細節。耳邊充斥著活體彈幕,這種感覺相當奇妙,和我此前所有的觀影體驗都不一樣。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廢棄拆遷樓承載著南寧的過去,同時衍生各種現實景觀。斷壁殘垣,挖掘機轟隆,末世荒涼景象中有人開墾出一塊菜地,有人從漏水的水管接水,有人在撿破爛。

人人各取所需,互不打擾。這使得廢樓並不只是作為單一的廢墟景觀存在,同時是一個龐大複雜的邊緣人群生態系統。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它們告別了原來的主人,

又以另一種方式在我這裡得到延續。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起初,我每次去探樓看到地上的老照片和膠捲都會撿回來,至今已經撿了幾百上千張老照片,以至於我再次看到它們有點審美疲勞。這些老照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我2018年底在臨勝街撿到的追星姐妹的照片。當時臨勝街已處於半廢墟狀態,我在廢墟中看到一棟磚木結構的老式雙層民房,已經人去樓空。房間地上凌亂不堪,物件都落了很厚的灰塵,抽屜和櫃子也都開啟著,像被人洗劫過一般。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我在房間的木櫃裡找到了好幾百張膠捲底片,並把底片帶回家託朋友掃描了出來。這些照片的拍攝時間跨度從1996年延續至2002年,記錄了兩個女孩的日常生活和成長過程,其中還有珍貴的明星合影。翻看著來自另一個時空的生活細碎,感到熟悉又陌生,彷彿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長碎片。此後,我一共三次前往臨勝街跟人打聽照片裡女孩的資訊,但最終沒有聯絡到她們。2020年底,我的個人展《南方褶皺》被曾經住在臨勝街的網友看到了,她幫我聯絡到了照片中的女孩。只是最終結局並不是我期待的那樣,她並不願意跟我分享照片背後的故事,只要求我把底片返還給她,那些舊事最後也只能憑自己去想象了。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在我民宿客廳的櫃子裡,有一排專門用來放舊雜誌、舊書、舊日記本。其中有十幾本牛皮紙的日記本是我在廢樓裡撿到的,記錄的時間從1969年開始,一年一本,分門別類記錄著一個會計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每一本都事無鉅細地記錄了生活裡的小事,有的還配插圖。今日剪去了衣服的棉線要記錄,華西路的梳打餅賣6。5一斤要記錄,連翻賬簿要留長指甲也要畫圖記下來。可愛又認真的生活小寶典,一直記錄到2013年。也許日記本的主人已經不在世了,所以他的家人也就隨意把這些日記遺棄了。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日記裡有一些南寧白話口語:批皮

(削皮)

、鑊督

(鍋底)

、過龍

(過頭)

、轆口

(燙嘴)

、舊飯粥、半晚夜、肉酸、洗涼……很少看到這些詞出現在書面中,讀著很親切。翻著翻著看到他寫自己先天體弱多病,或許是因為這樣他才這麼認真感受和記錄生活的點滴吧。我很想透過日記裡留下的一些個人資訊來尋找日記的主人,奈何一直沒有完整的時間。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從廢墟中“撿”出一家90年代民宿

直到現在我仍然每個月都會去探廢樓,翻撿被人遺棄的破爛。它們告別了原來的主人,又以另一種方式在我這裡得到延續。

攝影、撰文:朱寶蕾

編輯:E2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