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在清代時期,如果因為貧窮長時間沒剃頭,會有什麼後果?

我估計就是丟掉小命的後果,尤其是在清代前期,這項法令是非常嚴格的。

一、多爾袞頒下剃頭令,留頭不留髮

滿族從入關以來,就不斷頒發“剃髮令”,並隨著佔領的地方日漸擴大,頒發這項禁令的區域也越來越廣。

1645年,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

因為剃髮令與漢人的傳統習俗是不相符的,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易毀損”,滿人要求剃髮,實際上就是改變漢人的文化認同感,逐漸向滿人習俗靠近,以此來強化滿人的統治。

除了剃髮,還有易服,兩項制度合在一起,激起了許多漢人團體的反抗。

因此,清初時候,剃頭令是非常嚴苛的,因為它而掉腦袋的事情,時有發生。

別說因為窮而不能剃頭,你就是沒錢去店裡剃頭,自己拿刀剃、拿石頭割,也得把腦袋清理乾淨了,否則你的腦袋也許就不再屬於你了。

在清代時期,如果因為貧窮長時間沒剃頭,會有什麼後果?

二、清代有錢人養剃匠,普通人進理髮店

曾經有一副清代對聯,說的是一位文人走在街上,看見一家門口貼著副對聯:“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

文人就很奇怪,誰這麼大口氣啊?他進去一瞧,原來是一個剃頭匠。

這也說明,剃頭在清代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職業,養活了不少人。

我們看清裝劇裡,每一顆腦袋都是滑溜溜的,感覺特別好打理,但事實上,要保持這種光滑的程度,需要高頻率的剃頭。

據清代宮女回憶,皇帝們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都要剃頭,這基本已經是清宮裡固定的套路。

也就是說,清帝們剃頭的頻率保持在十天一次。

在清代時期,如果因為貧窮長時間沒剃頭,會有什麼後果?

而一些有潔癖的人,則更加誇張,比如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在出使英法的時候,就曾在日記中記錄了自己剃頭的瑣事,算下來他每個月要剃頭5次,也就是保持6天一次的頻率。

剃頭這麼頻繁,曾紀澤身在國外,怎麼做到打理個人形象?

不用擔心,根據史料記載,使團隨隊就帶了剃頭匠,而且曾紀澤的前任使官郭嵩燾,還曾因為一名叫作鍾四的剃頭匠,嗜酒任性、說話大聲,認為他有辱國體,將他趕回國去。

可見,高官配備專門的剃頭匠,這是清代是常態。

三、當剃頭成為一項制度,不剃頭者反而成為異類

在清代,剃頭成為一項合法制度,不剃頭的反而成為非法,當你頂著一頭濃密的頭髮出現在街頭,都不用別人舉報你,巡街官差一眼就瞧見了,捉你沒商量。

也有人為了躲過剃頭,索性剃得更徹底,當和尚來逃避禁令的,但這實質上也是毀損了自己的身體髮膚,與儒家文化不符。

一項制度,再不合理、再怪異,當它推行幾十幾百年之後,反而成為習慣。

在清代時期,如果因為貧窮長時間沒剃頭,會有什麼後果?

清末辛亥革命一聲槍響,清朝被推翻了,革命者們要求剪辮子,卻有無數遺老遺少出來反對。

可見,骨子裡的奴性,早已將這些人馴服。

如果不剃頭的後果不是丟命那麼嚴重,又哪裡來的那麼多勤快人?能夠堅持每月至少三次的剃頭頻率?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