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樂信回港:消費轉型趨勢下,能造就中國版“Afterpay”嗎?

說起分期樂,用過線上分期貸款的朋友,一定有了解過它。

5月10日,據路透社旗下IFR報道,分期樂品牌主體公司樂信計劃在香港進行二次上市,最快於今年下半年於香港掛牌上市,初步計劃集資約2億至3億美元。

隨後,樂信有關負責人表示,“會積極考慮任何有利於公司發展和投資者利益的選項,如有需要公開的資訊,我們會按規則及時、全面的披露。”

雖然樂信方面沒有給出明確的回覆,但對此訊息也沒有持否定態度。不過,有關樂信二次回港的計劃,樂信CEO肖文傑於2020年首季業績會上曾表示,樂信正研究來港第二上市的可能性。

這樣看來,對於樂信二次回港上市或只是時間問題。

那麼,作為主打網際網路金融的樂信二次回港上市,意味著什麼?近期樂信推出的“先享後付”,又能濺起多少市場水花?

“輕資本模式”疊加消費轉型,樂信赴港或只是時間問題

近年來,中國消費結構正從“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消費”轉變,信貸消費市場更是迎來了新一輪熱潮。

根據市場資料顯示,中國網際網路消費信貸市場規模2019年為6萬億元,估計到2025年增長至19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0。4%。在此背景下,樂信是趕上了一個利好風口。

事實上,樂信二次回港上市的傳聞由來已久。2020年7月,就有投行機構對樂信做出評測,認為符合香港二次上市要求;今年3月,樂信CEO肖文傑對“二次上市”問題再度作出迴應。如今在市場前景利好的情況下,二次回港上市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樂信回港:消費轉型趨勢下,能造就中國版“Afterpay”嗎?

從垂直領域層面,國內網際網路金融科技第一梯隊正在成型,在2020年貸款規模超過500億元的上市公司中,陸金所、樂信等5家公司上榜,憑藉較穩定的業績和業務規模,成為金融科技領域的第一梯隊。

此外,中概股回港熱潮還在不斷上演,小鵬、理想等新造車勢力也被爆出回港訊息,隨著國內政策、制度不斷完善,未來中概股回港潮或許還會加深,加之美國股票市場政策的改變,以及美國政府對中概股及外國公司的偏見有所加深,回港二次上市或也能規避海外不確定性風險。

目前,樂信在美股市場的股價表現差強人意,自2021年3月以來,樂信累計股價跌幅達到34。72%,而香港市場正在形成新生態,資金流入有所增加,轉板港股或有助於獲得市值提升的空間。

迴歸到樂信本身,在貸款規模方面,樂信憑藉“輕資本模式”實現放貸量狂奔,2020年貸款規模逆勢增長40%至1770億元,5家貸款規模超過500億元的上市公司中,樂信貸款規模增速位居榜首。

值得一提的是,樂信正在緊跟小微貸的風口,繼360數科之後,推出了面向中小微的純信用個人經營貸款產品“企樂融”,但仍處在初期階段,後期的持續發展勢必需要大量的資金維持,這或許也是樂信二次回港上市的主因之一。

綜上所述,樂信二次回港上市的邏輯已然明朗,但需要明確的是,目前的信貸市場已然是一片紅海,樂信回港能否講出好故事?

獲客增速放緩,賽道巨頭橫亙

提到網際網路金融企業,人們可能首先想到便是陸金所、螞蟻、京東數科這些,其實不然,雖螞蟻集團跟京東數科還沒有上市,但是從估值來看,已經超過上市的網際網路金融企業。

信貸行業發展也趨於成熟,馬太效應愈發明顯,螞蟻集團、京東數科等頭部玩家佔據著一定的市場以及資源的先發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對樂信的業務開展造成了影響。

螞蟻集團、京東數科等都早已相繼進入2B服務領域,在平臺、資料和安全等方面具有優勢,目前二者的估值分別超8000億和2000億元。這或許意味著,在成熟市場中掌握更多話語權的巨頭,會受到更多投資者的青睞。

樂信回港:消費轉型趨勢下,能造就中國版“Afterpay”嗎?

除了市場因素外,樂信還面臨著新增獲客放緩的問題,根據最新披露財報資料顯示,截止2020年底,使用貸款產品的活躍使用者達到1290萬,同比增長31。2%,但使用貸款產品的新增活躍使用者數量僅為610萬,同比減少了6。9%。

並且結合多個季度財報的觀察,這一現象存在已久,這也導致樂信在盤活優質存量使用者和提高復貸率上花了不少功夫。

經過多年發展,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監管政策日趨嚴格,有關信貸稽核程式趨於複雜,這也迫使樂信的整體營收增速趨於平緩,最新財報顯示,2020年四季度,樂信營收為30。27億元,同比下滑2。83%,結合多個季度的趨勢,規模增長一直在持續放緩。

從樂信營收組成層面,目前樂信營收結構過於單一,各項業務之間發展不平衡,透過線上營銷以及貸款產生的收入超過90%,而其他業務僅貢獻不到10%的收入,短期時間內第二增長曲線或難以出現,樂信對線上營銷以及貸款業務還存在較強的依賴性。

有使用者反映部分App存在侵害個人資訊的現象,其中就包括樂信。近期,監管部門通報招聯、樂信等84款App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情況,並要求完成整改,逾期未完成將依法予以處置,這也說明樂信內部存在運營不規範以及管理層監管力度鬆懈的情況出現。

樂信若想回港二次上市,這些都是亟需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獲客增速放緩,畢竟作為網際網路金融服務企業,對使用者增長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不過,面對這些困境,樂信正積極探索第二增長曲線。近期正大力發展“先享後付”,據樂信研究院報告顯示,這一市場規模超萬億。在行業大環境趨勢下,樂信能否有所突破?

“先享後付”逐漸開花,樂信要造中國版Afterpay?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長假,先享後付”成為線下消費新亮點,在五一假期間,很多年輕使用者紛紛使用各大APP上的“先享後付”功能,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潮流。有市場資料顯示,超6成的中國消費者希望使用先享後付消費。

而樂信自然也是沒放過這一風口,在此前就上線了先享後付產品“買鴨”。對於樂信推出這樣的產品,我們並沒有感到意外,作為中國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的第一梯隊玩家,洞察到這樣的風口實屬正常。

樂信回港:消費轉型趨勢下,能造就中國版“Afterpay”嗎?

市場中也逐漸流出,樂信欲打造中國版“Afterpay”的傳言。那麼,對於坊間的傳聞,樂信的“買鴨”有存在多大的可能性?

從宏觀角度,我國雖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目前仍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平均每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生活的壓力加上緊巴巴的消費是很多城市青年的真實寫照。“先享後付”的推出,有助於減輕使用者的消費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年輕使用者的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的問題,這意味著,是有可能在年輕的消費群體中起到重塑消費習慣的可能。

因為樂信的受眾群益也符合先享後付模式的年輕使用者需求,根據中金公司研究發現,在歐美市場,先享後付的使用者中18-35歲佔比近6成,與信用卡相比,先享後付的使用者更年輕更廣泛。

有機構分析預測,全球先享後付市場規模未來5年將暴增10至15倍,到2025年預計將達6500億至1萬億美元。在中國,先享後付模式才剛起步,擁有巨大增長空間,作為國內網際網路金融的第一梯隊,受益於市場的可能性較大。

而在產品上,樂信前期實行的業務模式以及推出的產品,相比“半路出家”到先享後付模式當中的對手而言,給“先享後付”模式積累了一些先發優勢,根據最新財報顯示,四季度,樂花卡開通量突破1360萬,全年累計服務近700萬線下商戶,創造2。4億個訂單和570億元交易額。

但需要注意的是,儘管市場前景以及先發優勢有助於拓展先享後付,但隨著不斷玩家的湧入以及市場競爭,樂信距離中國版“Afterpay”還存在一定挑戰。

國內電商也在紛紛發力推廣,拼多多與騰訊旗下微信支付推出了“先用後付”功能、淘寶和芝麻信用就更不用說了,新興玩家還在不斷湧入,阿拉科技等對手也在強勢發力。

目前,所有的“先享後付”的訂單,商家是不用承擔使用者違約風險,這就意味著,貨款是由平臺墊付,雖然短期來看,可能不會對樂信的資金流動造成影響,但長期若使用者延期或拖欠貨款,可能會造成一定的資金損失。

市場監管也在日漸趨嚴,不久前,阿里旗下的花唄、借唄紛紛被約談,對部分使用者降低額度或關閉了相應服務,這對於部分購買大額產品的使用者來講,可能會轉眼使用其他的分期產品或信用卡。

相比Afterpay,樂信買鴨目前的規模還不足以與其並肩,先享後付模式在國外已經流行,瑞典Klarna、澳洲Afterpay作為行業領導者,佔據著頭部優勢。

Afterpay7年時間拓展5個國家,擁有近1000 萬活躍使用者和 5。5萬活躍商戶。瑞銀證券預計,到2025年,藉助先享後付的消費模式,Afterpay在美國市場的使用者滲透率將達5%,在美成交總額將超1560億元,而樂信買鴨目前市場還僅限於國內。

總的來看,樂信二次回港上市或許只是時間問題,但營收增速以及獲客增速的放緩也再倒逼其尋找新的突破口,“先享後付”的巨大市場規模或是一大發展契機。而能夠預測的是,隨著新型消費的推廣,未來“先享後付”必然會受到更多玩家關注,彼時,“先享後付”賽道或將愈發熱鬧。

瓜分6666元現金紅包!領取8%+理財券,每日限額3000份!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