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你還在拿“別人家的孩子”,擾亂自己孩子的成長節奏嗎?

把自己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這件事在很多家庭裡都曾發生過。

但如果父母總是罔顧孩子們的生長環境、受教育方式、身體素質等各方面因素的差異,一味地進行橫向比較,那自己家的孩子,難免會出現逆反現象,甚至有時候會打消他們學習的勁頭。

其實,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時間表”,如果孩子還沒有達到階段目標,勸家長不需太憂心,他們只是還沒有準備好。

你還在拿“別人家的孩子”,擾亂自己孩子的成長節奏嗎?

孩子的成長有自己的時刻表

從孩子出生時起,便因為體內那一串串基因密碼,被披上了獨特的性格和氣質外衣。它們指導著孩子的行為,更決定並影響著我們與孩子的關係。

每一次試圖刻意去違背孩子個性和發展規律的較量,都容易做無用功。

面對孩子,我們與其說是掌握決定權的“書寫者”,倒不如說更像是一個順著孩子天性和規律來稍加引導的“觀察者”。

不僅如此,孩子們自帶的“出廠設定”,也讓他們每個人都擁有著獨特的“時間表”,也就是專屬於他們自己的成長節奏。

明明七八個月的孩子大多會爬行了,但有的孩子就不願意爬,直接過渡到了站和走;明明娃兩歲多的時候都會說不少詞兒了,但就有的孩子到了兩歲半還遲遲只肯說詞……

可是,孩子不是火車啊,他們無法按照我們預想的精確時刻表來執行,儘管他們的發育有章可循,但依然存在著差異性。

有些孩子發展得很快,而有些則步伐緩慢,有些各方面發展均衡,而有些則在某方面發展突出。

家長們依照他人的經驗,去規劃孩子的人生,以至於變得人云亦云,容易在浮躁的洪流下失去了自己的節奏和方向。其實,應該去找適合自己孩子的時間表才是王道。

育兒,就是幫孩子找到自己的成長節奏

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了一個特有的概念,叫做“最近發展區”:最近(或潛能)發展區指兒童不能獨自完成、但能在更老練的同伴幫助下完成的任務範圍。

每個孩子的最近發展區都不一樣

比如小何和小李一起背單詞,兩個孩子的智力水平和英語學習基礎均不同,兩個孩子各自經過一番努力之後,小何一晚上最多能背15個單詞,而小李一晚上最多能背5個。

這個時候,小李的媽媽如果來責怪小李:“你這個熊孩子,背書不認真,肯定是你不用功,你看人家小何都能背15個,你怎麼就背了5個?”

在二人都很努力的情況下,卻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背誦結果,其實是因為小何和小李的最近發展區不同,他們的成長節奏不同,他們能力所及的區域不同。

家長作為監護人,作為陪伴者,要先去明確自己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在哪裡,摸索到孩子挑戰的極限在哪裡,你為孩子設定的挑戰目標高於孩子能達到的實際高度,那最終失望的是家長,受傷的是孩子。

小孩學習英語也是一樣的道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進度 。

透過大量資料發現,不同的學生,完成同樣的課程目標所需的實際課時數量是不同的。

有的人在一節課上可以掌握,有的人則需要再來一次課時來鞏固和訓練。所謂因材施教,應該是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不同的課時量來完成一定的課程內容。

為孩子找到合適的英語學習節奏

在英語學習中,遵循孩子自己的“成長時刻表”,打破固定班級制是第一步。

每一個學習者學習的目的是掌握,而不是因為同學掌握了就繼續後面的學習,也不應該因為別人沒有掌握而被迫停滯下來進行復習。

打破固定課時制是第二步,學習者對於知識應該達到掌握之後再開始新課程的學習,應該允許不同學員用不同的課時量完成同樣課程的學習與訓練,英語學習尤其應該如此,其他技能性學習:音樂、美術、體育等更是如此。

因此,每個學生遵循自己的學習進度,就是指不同學生分別按照自己的課時量去完成一定量的課程內容。

同時,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進度進行安排,解決了缺課掉隊問題,且不受其他學生學習快慢、掌握與否的影響,可以確保線性的連續性學習過程,解決知識漏洞的積累問題,從而達成英語能力提高的目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