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戀綜上頭,突圍的為什麼是《半熟戀人》?

戀綜上頭,突圍的為什麼是《半熟戀人》?

戀綜的分寸感拿捏

文 | 李清莉

編輯 | 張友發

“把市面上所有戀綜都看了,30+的戀愛令人上頭”。在《半熟戀人》的豆瓣熱評中,很多觀眾都在感嘆30+的戀綜主題的獨特。

戀綜上頭,突圍的為什麼是《半熟戀人》?

2022年第一季度,一直備受期待和關注的是:選秀後時代的綜藝市場誰能“挑大樑”?騰訊影片出品的《半熟戀人》成為戀綜賽道的一匹黑馬,且從各方面的資料表現上看,春節期間熱度突圍且一騎絕塵的《半熟戀人》都是成功的。

據云合數據,《半熟戀人》正片有效播放量破兩億,是2021年度戀綜賽道top2,僅次於騰訊影片另一檔戀綜《心動的訊號4》。正片有效播放量位居2021年12月上線綜藝TOP1,是2021年戀綜賽道中唯二正片有效播放量破2億的節目,且收官後伴隨番外的播出和超長售後,節目穩居雲合數據網綜霸屏榜日榜TOP1。

同時,高播放量帶來了高討論度,從開播到收官,《半熟戀人》共13次登頂全輿情熱度榜,貢獻了716個微博熱搜,總討論量破54億。節目中“巴啦啦能量”這對大熱CP,微博超話收穫32。6萬粉絲,至今還排在綜藝超話第一名。

戀綜上頭,突圍的為什麼是《半熟戀人》?

資料來源:燈塔專業版

戀綜這一品類在國內已經發展多年,但仍然能夠持續收穫觀眾的目光。騰訊線上影片節目內容製作部天馬工作室高階總監、《半熟戀人》監製李笑認為,“這是因為情感是人類的剛需。人只要有情感需求,這個品類就會一直被大家需要。”

從去年開始,國內戀綜賽道再次變得擁擠。今年更是有近20檔戀綜上線,直接將市場推入紅海。在競爭如此激烈的賽道中,如何產出“差異化”內容,給觀眾帶來新鮮感,是每個製作團隊都應該考慮的問題。

《半熟戀人》找到了與以往戀綜不同的切口——聚焦30+男女的情感,體現當下熟齡男女的愛情觀。在感情中,不論是追求還是放手,他們都顯得更加體面、成熟和直接。從反饋上看,30+的愛情確實擊中了大家的興趣點。社交平臺上,衍生出一系列具有現實意義的情感話題,比如#愛情中的先來後到重要嗎##30歲還相信愛情嗎##人們為什麼一直喜歡看戀綜#等等。

作為開年第一檔出圈戀綜,《半熟戀人》無疑給這個賽道以及整個綜藝市場開了個好頭。而這檔綜藝的成功,也證明只有找到新的切口,才能製作出具有社會價值,引發大眾情緒共鳴的綜藝內容。

如何做一檔30+戀綜?

回溯整個戀綜市場的時代座標軸,在2018年,騰訊影片綜藝《心動的訊號》聚焦都市青年男女的愛情,引發了戀愛綜藝的第一次製作高潮。

騰訊影片這幾年的情感類綜藝擅於透過對使用者的洞察和對時代的觀察,沿著“原生關係”探索複雜、多元的情感關係。“一直以來,騰訊影片都在進行非常詳細的使用者洞察。”只有瞭解使用者的變化和需求,才能生產與之相匹配的內容。

李笑及其團隊在洞察中發現,彼時,“大眾對於確定男女關係這件事看得很重要”,《心動的訊號》的出現,也貼合了使用者渴望探討“戀愛關係”的需求。

戀綜上頭,突圍的為什麼是《半熟戀人》?

“而在五年後,大家更重視的是結婚這件事。情感關係的重要節點後移了。”在現實生活中,近幾年“婚戀問題”頻頻被探討;在文藝作品中,更是不乏大量以婚姻關係、家庭關係為題材的影視內容,在以“哥姐”為主體的綜藝中,大眾的注意力也轉向熟齡男女。

“我們就在想,之前做《心動的訊號》,讓大家看到了20+年齡層的愛情是什麼樣子的,那是不是也可以做一群30+的人”,李笑團隊的“基因”也恰好與這檔節目的構想相吻合,《半熟戀人》的大部分工作人員剛好處在熟齡階段,“她們更懂得這個階段的人需要什麼,不要什麼”。

多方因素共同決定了專案的可行性。可見在戀綜市場進入紅海的當下,每個製作團隊都在試圖尋找新的切口去闡釋情感關係。

李笑認為做好戀綜除了內容好,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差異化,“做出差異化的好內容才最有可能彎道超車。”而《半熟戀人》聚焦30+的輕熟人群,探討“智性戀愛”,無疑打開了另一種新局面。

戀綜上頭,突圍的為什麼是《半熟戀人》?

在前期的使用者洞察中,團隊慢慢總結出了30+群體的一些特質,相較於20歲的年輕人,他們往往擁有更豐富的閱歷,經歷過更復雜的情感關係,工作、生活甚至財務狀況都處於相對穩定的階段。“跟20+那個年齡段的人有巨大差別。我們希望能透過節目展現他們真實的,對於愛情這件事情的態度。”

基於對30+人群的瞭解,團隊開始找尋最能代表這一人群的人物樣本。因為對戀綜來說,好的嘉賓往往是節目成功的開始。

拍攝地點和嘉賓選擇密不可分,團隊將拍攝地點定在上海。李笑認為,一是因為這裡符合節目製作要求,二是基於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特殊性,文化更加多元和開放,“相應的在這個城市裡生活的人,他們的表達也比較外放。不論是狀態,樣貌,表現力等等都比較適合節目呈現。”

為了保證節目的真實性,團隊歷時五個月進行了嚴格的素人選角,啟用了自主報名、熟人推薦,線下掃樓、掃商圈等多種形式。例如,嘉賓羅拉就是透過熟人推薦,王能能則是在公司樓下吃飯時,被選角導演一眼相中。曾有百餘個樣本進入了節目組考察範圍,經過多輪的採訪和背調後,才最終確定了現有嘉賓。

戀綜上頭,突圍的為什麼是《半熟戀人》?

在選擇觀察室的嘉賓時,團隊也力求多元化和不同視角。經濟學家薛兆豐的加入,是《半熟戀人》區別於其他節目的新嘗試。李笑認為“熟齡的人,除了追求愛情,同時還追求一些更理性的物質存在,所以我們試圖透過經濟學的角度來解讀愛情。”

而在場景選擇上,團隊也選擇了能保證嘉賓最真實、自然狀態的合租不合住場景,為每個人提供個人空間,並利用下班後社交的時間段,在儘量不影響素人嘉賓正常生活的情況下,進行節目錄制。錄製和正常生活的自然銜接,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嘉賓的不適感,也會讓節目更加舒適自然的呈現。

戀綜上頭,突圍的為什麼是《半熟戀人》?

劇式綜藝的分寸感

節目收官時,王能能和羅拉的“一吻定情”,成為了整季節目的高甜時刻。看到這一幕,觀察嘉賓王菊高聲感嘆“我可真喜歡看成年人的愛情啊!”

王菊這句話,喊出了大部分《半熟戀人》觀眾的心聲。

節目中,“大哥大嫂”在第一次約會之後,逐漸確定了心意。之後的每次約會里,黃瑞恩除了會製造驚喜為羅穎舞獅或者主動牽手外,他還會帶對方回自己的工作地,見對方的親朋好友,建立起彼此之間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戀綜上頭,突圍的為什麼是《半熟戀人》?

這種“直球式戀愛”顯然是輕熟人群的一大顯性特徵。相比年輕人的懵懂和小心試探,輕熟人群顯然更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但凡認定了一個人,就會直接、毫不掩飾地表達愛意。而這種“堅定地被選擇”永遠能擊中每個人的內心。

根據李笑和其團隊的觀察,30+人群對感情是認真而又有分寸感的,“雖然他們的戀愛是直球的,但又有很清晰的邊界感。你會發現《半熟戀人》裡的每個人都很有分寸感,這個是這個年齡段的人優質的共性”。因此,在內容製作方面,團隊在不破壞這種分寸感的前提下,儘量不做干預,力求為素人提供更加“舒適”的環境。

節目中設定的所有環節都是“1V1”,不論是線上互聊、朋友圈表白、明信片盲選還是敲門邀約等等,都是每個人“單獨”、自主進行的。李笑告訴我們,團隊充分考慮了素人嘉賓的體驗感,不論表白、邀約成功或失敗“大家都是自己心裡知道答案,但不會在當下讓所有人都知道,造成很尷尬的局面。既保留了自己的體面,也不讓別人難堪”。

戀綜上頭,突圍的為什麼是《半熟戀人》?

其實,在最早的研發階段,團隊也曾設想過不少可能會比較“抓馬”的環節,是那種“只要把人丟進去就會有戲”的場景,但他們終歸還是不希望增加任何一位嘉賓的困擾,試圖將嘉賓回到現實生活中的影響降到最低,因此許多預設環節最終一一捨棄。“我們希望未來每個嘉賓都願意回看這個節目”,李笑坦言。

在此前

毒眸(ID:DomoreDumou)

與羅拉的對談中,她就曾提到過在小屋生活的“真實感”。“錄戀綜和其他綜藝沒什麼不同,反而更日常一些。大家就是真的在裡面生活,偶爾會突然想起有攝像頭在拍,但是過一會兒就又忘了。錄戀綜的體驗更有趣一點,有點像在拍自己的Vlog的感覺。”而正是這種自然狀態下的情感觸發,給了嘉賓和觀眾更好的體驗。

戀綜上頭,突圍的為什麼是《半熟戀人》?

但作為內容團隊,總要面臨一個實際問題。在觀眾把戀綜當劇追的當下,如何在保證真實性的前提下,維持“劇式綜藝”的可看性,這是創作者需要解決的難題。

《半熟戀人》像過往《心動的訊號》一樣,加入兩天一夜的短途旅遊,透過這種外在的不確定性因素激發更多可能性。事實證明,這場旅行和旅行中的海邊夜聊,確實起到了嘉賓思考並確定感情線走向的效果。“巴啦啦能量”互相坦白過往和個人現狀的事實,確定了彼此的心意,放下了心中最沉重的“石頭”;錦舜也選擇尊重對方的選擇,坦然退回朋友的位置。

此外,“鯰魚”嘉賓的加入也起到“活水”的作用,觸發新的情感線,帶來天然的看點。節目在後半程加入了雨城和童瑤兩位男女嘉賓。李笑介紹“雨城年輕、陽光,性格比較隨和,容易融入集體,童瑤的人生閱歷和背景是其他嘉賓沒有的”。

戀綜上頭,突圍的為什麼是《半熟戀人》?

值得注意的是,《半熟戀人》開啟了過往戀綜很少會使用的“新副本”,不再將鏡頭只對準愛情,而是對友情群像進行了充分地刻畫,這樣能在不故意製造強衝突的情況下,讓敘事變得更豐滿,增加節目的可看性。

從《半熟戀人》可以看到,除了有高甜的CP售後,還有友情售後。在番外篇裡,能夠發現儘管節目結束多時,但小屋中的成員還會相約一起逛街,吃飯。呈現了一種更加積極向上的社交價值觀,即使沒有收穫愛情,收穫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生活中的小幸運。

這其實也是綜藝對於社會關係的一種展示,觀眾對於綜藝本身的期待,正在從過去單純的戲劇衝突,逐漸變為對各種情感關係的觀看和參考。《半熟戀人》播出後,在相關的社群和社交平臺,仍活躍著大量的綜藝粉、CP粉,以及對各位嘉賓友誼和後續發展的討論與混剪。

由此可見《半熟戀人》的成功,或許不只是節目製作上的成功,同時,也切實的為觀眾提供了一種可參考的人生樣本,在社交平臺上有觀眾感嘆:“看完這個節目,突然覺得婚姻和30歲似乎都變得不那麼可怕了。”

以下為

毒眸(ID:DomoreDumou)

與騰訊線上影片節目內容製作部天馬工作室高階總監、《半熟戀人》監製李笑對話實錄節選:

毒眸:

當初怎麼想到“半熟”這個視角切入做節目的?前期有做什麼市場調查?

李笑:

之前做《心動的訊號》,我們看到了20+年齡層的那群人的愛情是什麼樣子的,就在想是不是可以做一群30+的人。

戀綜上頭,突圍的為什麼是《半熟戀人》?

因為我們發現兩者因為年齡、閱歷,所處的社會環境是完全不同的。他們對於自己想要什麼和不要什麼,是跟20+那個年齡段的人有巨大差別。

這個年齡段很特殊,他們的情感可能是註定很豐富的。他/她可能不僅僅是有前任男女朋友,也可能是前妻或前夫,也可能有小孩,那麼當他/她再一次面對感情時,會怎麼選擇?是什麼樣的狀態?還有他們的職業經歷,社會背景等等也比較穩定了,那他們的表達方式、社交方式也與20+是截然不同的。我們希望能透過節目展現他們真實的,對於愛情這件事情的態度。

另外,使用者洞察是騰訊影片長期在做的,尤其是情感類節目。我們之前還討論過,就算只看《心動的訊號》這個IP,使用者也已經發生變化了。這個變化涉及兩個方面,第一是原來5年前《心動的訊號》的那批觀眾已經長大了;第二是現在的年輕使用者和5年前的年輕使用者心智與行為上也不一樣了。

這些都會迫使我們思考,接下來的內容要怎麼做。所以每做一個內容,我們都當做新的IP去做,講的都是“當下的故事”。

戀綜上頭,突圍的為什麼是《半熟戀人》?

毒眸:

那當時對受眾會有一個判斷嗎?會期待觀眾是偏半熟的女性觀眾嗎?

李笑:

其實我們內部討論的時候,就有過一個預判。雖然表達者是30+的人群,但觀眾一定不止30+。播出之後也證明了,18-24歲的佔比是不輸於30+人群的。

一是因為人有天生的好奇心,大家都想了解還沒有經歷過的事情。雖然沒有經歷過,但是看了節目,至少能知道到了那個年齡段,也許會面臨什麼。二是每個人都不希望在情感道路上遇上波折,所有節目也許能夠幫助他們的人生少走一些彎路,或者對他們有一些借鑑意義。

毒眸:

在籌備節目的階段,瞭解完所有嘉賓之後,節目組會對他們的感情線有一個預判嗎?

李笑:

有預判,但大多數都出乎意料。像這次羅拉的反轉就超乎我們的預期,我們一開始的時候也好心疼羅拉,覺得性格這麼好的女孩為什麼沒人選?我們也替她惋惜,所以到最後反轉的時候,我們也很替她開心。

戀綜上頭,突圍的為什麼是《半熟戀人》?

周楠也是,比如說她可能不太擅於跟異性聊天、社交,相對比較被動,但並不妨礙會有人喜歡她,只是節目裡這幾個人可能和她不匹配而已。相信使用者看的時候也是這種感受,情感有時候是沒有辦法做假設的,這也是劇式綜藝最吸引人的地方。

毒眸:

今年戀綜進入了一個“井噴期”,會有十幾到二十幾檔戀綜出現,那麼這個賽道未來還有多大的市場潛能呢?

李笑:

我覺得一定還有需求,因為情感是人類的剛需。每個時代都會有每個時代的代表作,但也一定會在未來被顛覆,所以機會還是有的,但不一定會有很多。

之前《心動的訊號》出來的時候,已經扎堆出過一批,只是沒有現在這麼慘烈。那個時候每個平臺都用《心動的訊號》的方式去做,各平臺播的也不差。

但經過市場的檢驗,使用者肯定會選擇這個賽道里最好的那一個,因為沒有必要花時間去看重複的、沒有新鮮感的東西。這樣就會出現自然生態下的淘汰,使用者不選擇你,自然就不會再有。所以會有井噴期,但經過這個時期就能看到誰被淘汰了。

毒眸:

如果一檔綜藝要突破使用者的天花板,要靠哪方面的創新和努力呢?

李笑:

素人戀綜裡,第一素人肯定是很重要的成功要素。第二就是內容可看性,在不失真的原則下,去想辦法把故事講好。因為戀綜被外界稱為“劇式綜藝”,看劇就是不斷期待意料之外和反轉,大家都是按追劇的心情追綜藝的。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差異化,因為在這個賽道已經處於紅海時,做出差異化就最有可能彎道超車。因為從內容製作的層面講,供大於求時就變成了使用者主動挑選,他一定想看沒有看過的東西,你要想辦法給他新的東西,所以這是很重要的。

很多人都以為這個賽道很容易進,但實際上做好是很難的事情。《半熟戀人》有今天的成績,是因為有天時、地利、人和,當然內容也是經得住大家看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