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被黑匣子戳破的波音神話

東航321空難已經過去十來天了,我們在為機上人員致哀的同時,也在持續關注事故原因的調查進度。目前事故應急處置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後續任務依然艱鉅繁重。

飛機上的兩部黑匣子已先後找到,目前都已送至北京的專業實驗室,正開展相應的譯碼工作。但是,由於兩部黑匣子破損都較為嚴重,譯碼工作所需時間很難估計,真相離我們究竟還有多遠?誰也不好說。

有希望,也有質疑。

在一般人樸素的認知裡,集合了人類最高工業技術成果的航天器裡,記錄關鍵資訊的裝置,竟然是這麼個看起來毫無科技含量的,跟21世紀絕不沾邊的黑匣子?

其實,類似的質疑廣泛存在於近年來歷次空難中,時代越進步,黑匣子越顯得格格不入。

在2014年的馬航事故,馬來西亞通訊和多媒體部長艾哈邁德·沙比裡就曾公開表示,“

雖然通訊技術在過去5年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黑匣子’卻停留在30年前的狀態

”。

沙比裡希望未來包括“黑匣子”在內的飛機資料“可以持續傳送和儲存至地面資料中心”。他敦促國際組織和黑匣子生產廠家能研發出“可不斷監測飛行資料及駕駛艙內部情況的更佳途徑”。

然而,又是8年過去了,災難重演,人類依然還在使用同款黑匣子。

從1953年戴維·沃倫博士造出第一部黑匣子到現在,這個看起來科技含量並不高的小東西是怎麼走過將近70年風風雨雨,至今還似乎無可替代的?

1

先明確回答一下,現在這樣的黑匣子,在未來短期內還是無可替代的,實現飛機上的實時資料傳輸仍然困難重重。

業內專家對黑匣子有很多改進的設想,呼聲最高的是利用“雲”技術,把記錄在黑匣子中的資料透過衛星實時傳輸到地面,即讓黑匣子的資料,在飛機飛行過程中始終向外發射,使地面對飛機的狀況一目瞭然。

然而,這個呼聲最高的思路很難落地。

從技術角度看,現在空地資料傳輸的可靠性還不高,時常有干擾。實時傳遞和區域、傳輸訊號有關,如果空中遇到訊號干擾怎麼辦?

資深機長陳建國在《揭秘737MAX空難》一書中介紹,黑匣子記錄的資料多達幾百種,全部實時傳回的資料量大,目前的頻寬還無法實現。

陳建國

但技術問題並非不可突破,雲匣子面臨的最大問題是

商業

困境:造出來不一定有人買,先進是先進了,但也太費錢了。

以頻寬限制為例,想要實現 “線上黑匣子”,需要提高航空衛星網路頻寬,這意味著每年至少需要數十億美元的投入。但實際上,空難是小機率事件,因此絕大多數的飛行記錄資料,對飛機制造商而言缺少商業價值。

有研究人員直言,“雲匣子”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成本,航司通常不願為使用這類新技術裝備買單。

航空公司一般不會主動採取措施,除非他們被強制要求這麼做

。”早在2014年7月,研究人員黎時在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主管主辦的《大飛機》雜誌中刊文提到。

對於具體的成本,黎時指出,“動態黑匣子技術主動向地面發射訊號,相當於飛機在飛行過程中全程撥打衛星電話,飛機發生事故是一個極小機率的事件,為了這一極小機率事件投入高昂的成本,這是需要認真考慮和權衡的”。

“透過衛星實時傳送每次航班的所有飛行資料耗資巨大。美國 L-3通訊公司的一項研究表明,就算成本減半,一家大型航空公司一年就需要花費3億美元傳輸所有飛行資料。全世界每天飛行的航班約9。3萬架次,實時傳輸資料的成本實在太高了。”

說白了,雲匣子的設想雖然好,但費錢費力不討好,沒有任何商業前景,波音空客各自壟斷一方,有誰是靠升級黑匣子搶市場的?沒錢就沒動力,有錢賺多困難的問題都能解決,沒錢賺多簡單的問題也沒人解決。

那麼問題來了:是誰沒錢賺?

2

當然不是霍尼韋爾、L3、通用、以及羅克韋爾柯林斯等黑匣子生產廠家,他們造出更先進的裝置肯定能賣出更高的價格,獲得更高的利潤。

但當他們身處龐大的飛機制造產業鏈中,想不想升級就不是自己說了算的。作為龐大供應鏈中的小小一環,零件製造商沒有主動實現技術突破的動力。

波音是最大的飛機制造商,同時也是巨大供應鏈的管理者。

作為航空製造業的跨國巨頭,波音在全球上百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5400家供應商,約50萬人為其配套服務,如此龐大的供應商並沒有影響其運作,波音一直堅信,“

沒有供應鏈的成功,就沒有波音的成功

”。

在20世紀50年代,波音707飛機只有約2%的零件是在國外生產的,而最新一代的波音787飛機是公司在全球外包生產程度最高的機型。

按價格計算,波音公司本身只負責生產大約10%——尾翼和最後組裝,其餘零部件是由40家合作伙伴提供的,機翼是在日本生產的,碳複合材料機身是在義大利和美國其他地方生產的,起落架是在法國生產的。

波音公司的供應商管理的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供應商只限於原材料供應,生產主要集中在波音公司內部。

第二個階段為OEM主導下的供應商管理模式,波音主要進行裝配和裝運,之前的供應鏈活動都由供應商來完成。

這種模式的核心要點就是波音公司負責總體設計和細節設計、承擔主要結構件和系統件的設計和製造工作(在 787 專案之前波音從未將機翼的設計和製造工作外包)、 以及最後總裝。

到了第三階段,也就是從787專案之後,波音公司完全大撒把,除了裝配和整合,

其他的活兒全都交給供應商完成

,波音稱之為:全球風險合作下的供應商管理。

波音公司實施這一模式的具體措施為:首先,大大縮減一級供應商的數目。除自己的工廠外,波音只面對全球 23 個一級供應商,波音公司將其原在華盛頓州工廠的大量工作轉包出去,分散到美國 14 個州和美國以外的 11 個國家和地區,甚至直接把自家原來生產某一零件的廠房打包出售。

波音賦予了一級供應商前所未有的設計、開發、生產許可權以及專案責任,增加一級供應商的工作內容,即整體外包的內容增加:以前,供應商只需要把零件交給波音;現在,供應商需要把一段完整的機身交給波音,比如:駕駛艙、客艙、機翼等等。

這就大大提高了對一級供應商的技術要求,那萬一一級供應商造不出來怎麼辦?畢竟人家以前也沒造過飛機。沒事兒,再外包給二級供應商,二級供應商還可以再外包給三級供應商,一層層細化下來,幾十家企業共同造個機翼總該造得出來了吧?

三個階段演變下來,波音自己的活兒越來越少,供應商的活兒越來越多。

1978年波音公司開發767機型的時候,當時日本零部件的份額佔據16%;在開發波音777的時候,日本份額持續增加到21%。然而,波音787當中,有35%的部分使用的是日本製造的零部件。

要知道,波音公司自己承擔的製造比例也才35%,而日本企業所承擔的比例與波音公司相同。所以才會有日本媒體稱:波音787是準日本製造。

而空客看波音建立起這麼個省心省力,看起來大大提升了效率的全球供應鏈,有樣學樣,在2007年也丟擲了一個POWER8計劃,在這個充斥著裁員、壓縮成本的計劃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空客將建立長期的全球合作伙伴網路。

波音選擇了日本,空客則看中了中俄。空客宣佈將在未來幾年內,與中國、俄羅斯這樣有實力的合作伙伴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共同承擔研發成本、共享研發資源。不久後,空客天津A320總裝廠的投入運營。

空客總裁加盧瓦曾經這樣表示:“空客公司將發展成為一個外延型的企業,我們將大量的工作轉包給一級供應商,以分擔風險和共享機遇,並建立牢固的供應基礎。”

顯然,無論是空客還是波音,都把供應商從產業鏈上游拉到了戰略合作者的高度,兩大巨頭甚至與供應商

共同研究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擴大市場需求

在這種模式下,波音和供應商們形成了一種非常穩定的合作關係,一旦成為波音的供應商,波音就會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按照其標準和體系來培養你、改造你,直至讓你變成它的“自家人”。

比如,波音會派出專門的團隊到各供應商開展相關輔導培訓等工作,有的時間長達幾年,派駐團隊成員所有開支,都由波音自己提供。除了肯花錢,更為重要的是,波音民機

透過輸出其制度、標準、流程來培養、影響供應商

,真正“把你改造成波音民機”。

波音上海培訓中心

對於研發製造週期動輒十年起步的飛機制造行業來說,穩定壓倒一切,臨時換供應商會讓整個專案延期,損失慘重,波音與主要供應商已經形成了一種鐵飯碗的供應模式。

接了波音的單,就是波音的人,在這種

異常穩定的供應鏈模式

下,各個環節的唯一任務就是保交工,波音下訂單,我加班加點保質保量完成訂單即可,為什麼要尋求技術突破,這是一個供應商該操的心?

一位參與飛機設計製造的工程師表示,在

目前的商業架構中,不會有新的企業投入研發全新的黑匣子,因為新興企業很難進入飛機商們的採購名單

而對於傳統的黑匣子製造商,每年繼續投入數十億美元進行技術研發的驅動力也不強。“畢竟在歷史上看,空難仍是小機率事件”。

這幾十億美元,花還是不花,銷量就擺在那,不多不少。擅自把技術升級了,產品價格貴了,波音買不買賬還不一定呢,換做是你,你會幹這

吃力不討好

的事兒?

從流程上看,黑匣子不需要升級,只要波音繼續買,再用一百年也問題不大。

3

從成本上看,黑匣子更是不能升級為雲匣子,便宜好用穩定才是王道。波音為什麼要搞這套外包造飛機的模式?

倆字:

省錢

極致的省錢,就是連加一個黑匣子都難於登天,這就叫做:成本控制。

波音737MAX飛機曾在2018年10月和2019年3月發生過兩次墜毀事件,共造成346人死亡。自2019年3月13日起,737MAX飛機全部停飛。波音公司宣佈2020年1月起暫停737MAX的生產。

曾在波音工作了30年的前高階工程師亞當·迪克森坦言,儘管自己曾參與737MAX系列客機的設計工作,但

他的家人不會乘坐這一備受爭議的機型

為什麼呢?

這位波音高階工程師表示,波音太注重控制成本了,737MAX在設計階段就曾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在後續製造階段更是在各種該省不該省的地方瘋狂砍成本,這樣造出來的飛機,迪克森表示不敢坐,誰愛坐誰坐。

這可不是迪克森信口開河,波音的摳門是得到過“官方認證”的。

在連續兩次墜機事故一年後,美國眾議院交通和基礎設施委員會發布了一份官方調查報告,報告稱,

波音優先考慮削減成本而非乘客安全,

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對波音公司缺乏監管也是造成飛機失事的重要原因。

委員會還特別強調了波音公司內部盛行的“隱瞞文化”,由於這種公司文化,波音向美國聯邦航空局、乘客和飛機駕駛員隱瞞了737MAX的安全問題。該報告批評波音公司將控制成本置於乘客生命之上,強調737MAX墜機事故本來可以避免。

該委員會還指出,FAA也因“利益衝突”而危害了乘客的生命安全。此前其曾對737MAX飛機進行審查,但監管人員審查嚴重不足,沒有找出關鍵的安全隱患。據稱,對安全問題提出擔憂的技術專家被迫保持沉默。

此外,FAA在2018年10月波音737MAX墜機後進行了一次風險評估,結果顯示,如果波音公司不修復其機上計算機系統,在737客機的最大使用壽命內,類似故障將導致15起以上的事故。但美聯航並沒有要求立即停飛所有737MAX飛機,而是讓波音公司私下修復軟體故障,允許737MAX飛機繼續飛行。

波音是靠工程師文化起家的,是嚴謹務實一絲不苟的工程師精神成就了波音,可現在的波音怎麼變成這副唯利是圖的嘴臉?

這就要從三十年前波音收購麥道說起了。

1997年,波音以133億美元收購了經營不善的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麥道”),在重組後的新波音董事會中,三分之二的董事來自於波音,三分之一來自於麥道。

對於這次併購,波音前商用飛機部門總裁羅恩·伍達德十年後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原本以為波音會趁機殺了麥道,但根本沒有,“我認為哈里比菲利普更聰明,

他和他的團隊用波音的錢買了波音。我們都覺得非常噁心

”。

哈里·斯通賽弗(Harry C。 Stonecipher)

1979年任GE航空發動機副總裁,1987年任漢勝集團總裁兼執行長;

1994年被任命為麥道公司總裁兼執行長,推動1997年與波音公司的合併。擔任波音總裁、營運長及副董事長;2003年任波音董事長,監督7E7(787)專案的推進以應對空中客車的競爭。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收購了麥道的波音,後來卻越來越像麥道了,表面上看是波音吃下了麥道,但麥道的靈魂卻佔據了波音的軀體。

以前的波音是工程師的天下,

後來的波音卻成了對資本和華爾街負責的職業經理人的天下

波音與麥道合併之後,新一代的管理者都是空降,比如上世紀90年代之後波音前後兩任CEO都是來自通用電氣的“空降兵”,不再是浸潤著波音工程師文化從波音內部成長起來的管理者。

詹姆斯·麥克納尼,GE飛機發動機集團總裁兼CEO,後來擔任波音民機CEO

GE的管理文化著眼於管理者的通用性,強調成本管理,在他們看來,管理波音和管理一家沃爾瑪超市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打造全球供應鏈,把成本壓縮到極致自然能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這種大型連鎖超市外包文化滲透進了波音的供應鏈,

成本管控、大規模外包(全球採購)、壓榨供應商

,這些超商成功要素也被波音的管理者拿來實踐。

到了波音787專案,波音的全球供應商模式全面鋪開,一些以前只提供零件的供應商突然被要求交付整個駕駛艙。

為了增加淨資產投資回報率(RONA),讓賬面好看,增強投資人信心,波音直接把大量的資產和輔助工廠打包出售給供應商。

這些短視行為導致787在生產製造過程中暴露出大量問題,非但沒省錢,反而超出預算不少,下線時間也一拖再拖。

一位資深波音工程師評價道:每一項客機開發專案都可能有兩萬多個意想不到的問題,遇到問題一定不能藏著掖著。可是在節約成本按計劃完成的強大壓力之下,工程師的意見被壓制,短期看似乎一切正常,長期看這些被掩蓋的問題總要爆發。

便宜好用的印度HCL公司是波音的軟體外包商

,737MAX空難後一直被波音公司甩鍋

波音這樣搞,FAA看得下去?

沒關係,

把FAA也搞定

不就完了,這在遍地旋轉門的美國簡直輕而易舉,FAA裡有不少人是波音出身,波音裡也有很多FAA退休官員。

波音經過一番操作,

在FAA內部專門設定了一個波音安全監管處

,自己監管自己。對波音737MAX的調查就發現,為審批開一路綠燈的人,其實就是FAA內部的波音自己人。

所以,黑匣子這種上古時期的產品用到現在,你以為真沒人提過意見?

NTSB(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很早就給FAA建議,在新客機上增加一組黑匣子,記錄駕駛艙內的影像資訊,但作為監管機構的FAA出於企業成本考慮就是不同意這個安全舉措。

到底是FAA不同意,還是在FAA內自成一家的波音安全監管處不同意,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尾聲

經過787專案的失敗,波音和空客的外包模式註定不能長久。更要命的是,本來作為被壓榨物件的一級供應商們覺醒了,開始透過整合併購增加自己的話語權:

2012 年,聯合技術公司收購了其競爭對手 Goodrich,並與美國 Hamilton Sundstrand 組建聯合技術航空系統。

2016 年 10 月,Rockwell Collins 宣佈以 86 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機艙內飾製造商 B/E Aerospace。

2017 年 1 月,法國航空發動機製造商 Safran 宣佈以總額接近 100 億歐元收購飛機座椅製造商 Zodiac。

2017 年 9 月,美國聯合技術公司宣佈將以 140 美元/股的價格,以現金和股票兩種方式收購 Rockwell Collins,總交易額達 300 億美元。

這些

飛機零部件供應商巨頭之間開始聯手

之後,波音和空客在零部件設計方案和價格的談判中越來越受到擠壓,魔法打敗了魔法,壟斷打敗了壟斷。

那波音和空客如何應對呢?被迫回到三十年前的老路,自己又開始造零件了。

在波音和空客看來,一個供應商最核心的優點是便宜穩定,所以當零部件供應商抱團組成一個集團時,波音空客馬上就擔心對方會形成一定壟斷優勢和議價能力,蠶食自己的利潤空間,所以波音寧可另起爐灶親力親為造小零件,控制成本。

什麼全球供應鏈、風險共擔、資源共享,放屁,說白了都是為了錢,

賺錢你就是波音夥伴,不賺錢馬上踢了你另起爐灶

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帶來收益,甚至幾乎用不到的黑匣子,波音怎麼會在意它的技術突破?即使霍尼韋爾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搞出來了雲黑匣子,報價超出波音預算能賣得出去?逼急了他能自己建個工廠造黑匣子。

那有人就問了:波音現在雞賊成這樣,現在落後的黑匣子是不是要一直用下去?畢竟雖然技術落後,但穩定便宜好用。

不一定,波音不做,有人做。

因為在波音和空客的天下,還有人想做挑戰者。

我國民航局2017年7月頒發的《關於印發中國民航航空器追蹤監控體系建設實施路線圖的通知》提到,(2021-2025)規劃是:“建成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航空器全球追蹤系統。

航空公司建立不正常執行追蹤監控、確定遇險航空器位置能力

,包括執行政策、流程及程式制定、航空器機載裝置加改裝、地面設施與系統升級、相關人員訓練等。”

除了飛機日常的執行監控,自主遇險追蹤及飛行資料獲取正是遠期目標。

中國國產大飛機商用終歸要落地,而相關的保命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而不能任由國際資本擺佈。

這,也許能在看似牢不可破的波音供應鏈僵局打出一個缺口。

被黑匣子戳破的波音神話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