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有種活法叫做:不拿善良,做交易!

文/    張涔汐

有種活法叫做:不拿善良,做交易!

01

前段時間重新看了老片《芳華》。

劇情倒像一部紀錄片,記錄著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的文藝兵們,青春年華和充滿變數的命運。

記得當時電影熱播,關於“好人沒有好報“的文章鋪天蓋地,讓世俗對善良的人性失去了信心,這讓我內心感到非常沉重。

如果只是因為簡單的看了電影情節,和以財富多少來衡量一個人過得好與不好,來判斷劉峰這個善良的人,沒有得到好報,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卻榮華富貴,只能說明對電影的理解太膚淺了,太不理解劉峰這個角色了。

首先我們談談劉峰這個人,力所能及把好事兒做盡了。

在文工團當男兵,主動吃餃子皮;主動到抗災前線,卻被砸傷了腰;

戰友要結婚,為了幫戰友省錢,幫他做一套沙發;

戰友表壞了,為了幫戰友修表,買書自學維修;

連上大學名額都讓給別人(姑且說為了跟暗戀的心上人,朝夕相處)。

甚至豬圈的豬跑了,第一個想到的仍然是他;在滇越邊境戰爭中,失去了一隻胳膊,差點成了烈士。

即便做到這個份兒上,還被說成了這種善良是為了討好迎合他人,希望在文工團有好人緣,我非常反對這個說法。

02

如果劉峰的“善良”是為了討好文工團的戰友們,取得好人緣,他大可不必和文工團所有的戰友們作對,跟人人討厭,人人笑話,人人欺負的何小萍做朋友,這不是明顯犯眾怒嗎?

事實證明,劉峰是骨子裡的正義善良,而不是世俗眼中功利心的“好人”。

很多人在問:像劉峰這樣善良的人沒好報,還做什麼好人?

這個問題本來帶有強烈的功利之心,善良是一種高貴的人格和良知,而不是一種買賣和交易。

老一輩人經常說,好人有好報,壞人下地獄,是為了教育下一代做人要保持一顆敬畏謙卑之心,舉頭三尺有神明。

做人做事不可無法無天,目中無人,上帝欲讓其滅亡,必讓其先瘋狂。

反倒現在很多人,卻拿著做好事兒找上帝去邀功,美其名曰:我善良,我應得的。

這種心態跟做買賣有何區別?

充其量叫做“偽善“罷了,再說的直白一點兒,這種做好事叫做攢人情積累人脈,圖日後要回報罷了。

03

法國著名的作家紀德,曾經說過這麼一句名言:

對於心地善良的人來說,付出代價必須得到回報,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侮辱。

真正善良的人,在做好事之前是從來沒有想過讓對方報答的,完全出於本能。

電影從頭到尾,見過劉峰抱怨一句?沒有!

見過他為曾經做過的好事悔恨過?沒有!

甚至最後自己的媳婦跟開貨車的司機跑了,他只是淡淡的說:

我是一個殘廢人,我不怪她。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劉峰根本沒有拿功利心去做好事,這種善良才是善良的本質。而我們往往理解的好人,跟劉峰這種善良存在偏差。

這種偏差就在於功利之心,在於做人的境界和活法。

有些人是為了享受物質損人利己,貪圖名利而活著;有些人是為了堅守自己的信仰,為了自己內心精神世界的滿足而活著。

有種活法叫做:不拿善良,做交易!

劇中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前者,而劉峰何小萍、16歲犧牲的小戰士卻是後者。

提起16歲的小戰士,讓我想到了《人民的名義》的陳岩石,一個退休了的老革命家,還要為民請命,想著老百姓,祁同偉和高育良這種為了享受物質和名利的人,是永遠理解不了為了精神信仰而活的這種人的活法。

同樣《芳華》中的林丁丁、郝淑雯、陳燦也理解不了劉峰的活法。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劉峰過得不好的原因,因為或許你是拿功名利祿來衡量劉峰善良的結果。

但是劉峰卻不這麼認為!

在清明節何小萍跟劉峰祭奠老戰友,何小萍問劉峰:這些年你還好嗎?

劉峰這樣回答:什麼叫好,什麼叫不好啊?看跟誰比呢,要跟躺在陵園裡的這些弟兄們比,我敢說不好嗎?

這就是他的準則。

世俗人眼中的劉峰,只有跟林丁丁那樣換了一輛又一輛車,跟陳燦那樣當地產大王,四處拿地,享盡人間功名利祿才算好結果。

事實卻是:到了風燭殘年,人生的功名利祿只是過眼雲煙,身體安康,內心的平和安定才最好結果。

04

影片結束,小說的作者嚴歌苓已經留下了畫外音,流露出對劉峰結局的欣慰。

在16年孩子的婚禮上,見到了失散多年的戰友暗自感嘆,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

雖然他們談笑如故,但是不難看出歲月對每個人的改變和難掩的失落,倒是劉峰和小萍倒顯得知足,話雖不多,卻待人溫和。

當我們用名利心來衡量劉峰善良的結果的時候,殊不知劉峰追求的是一種善良的信仰和滿足。

避開電影,我們再回到現實,善良的人為何有時諸事不順,讓人們不敢行善?

因為人性總是過於把負面內容放大化,然後把正面結果縮小化。

舉個簡單例子,同樣是一份兒報紙,如果一面寫著某某助人為樂救了3個人,而另外一個版面,哪裡出了車禍死了2個人。

保證後者比前者更受人關注,因為恐懼更能讓人關注。

所以大部分人都記住了,做好事兒卻看似沒有看結果的人,從來不關注那些對待行善的人心懷感激的正義之士。

當負面個例被無限放大化的時候,人們會被矇蔽了雙眼,而得出一個極端的結論,行善而不得善終,忽視了很多正面的現象。

很多人因為人性的惡,而讓孩子放棄善良,這種教育就好比,因為有人吃飯被噎死,喝水被嗆死,就讓孩子不吃飯不喝水一樣愚蠢。

當吃飯會噎著的時候,我們會告訴孩子如何吃飯,獲得營養,而且還不會被噎著。如何喝水解了渴,還不會被嗆著。

同樣,我們應該學會智慧著行善,而不是放棄善良!

因為只有充滿善良之心的人,才會更快樂知足!

記住:善良是一種高尚的品格,而不是你跟上帝談判的交易!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