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你屬於“悟性”高的跑者?

你屬於“悟性”高的跑者?

競技運動場,總是離不開“拼”和“搏”,這是競技體育的魅力,也是運動員勇往直前追求好成績的態度。但是很多時候,並非“拼搏”就一定能換來好的比賽結果,運動員努力的過程也需要一些智慧,以及對待某件事情的“悟性”。

所謂悟性是指對事物理解、分析、感悟、覺悟的能力。生活中,每個人的悟性是不一樣的,它由先天和後天因素共同影響,不過每個人的天賦則是天生的,其可以使人在某方面事半功倍,例如:天賦異稟的運動員,如果再有過人的“悟性”,成為偉大選手的機率就會更高。

俗話說:“不會偷懶的運動員,不是好運動員”。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強調運動員“偷懶”是對的,而是強調了運動員訓練中的“悟性”很重要。

“能拼”,未必“能贏”

你屬於“悟性”高的跑者?

本人在做運動員時期,教練經常強調,對待訓練和比賽,滿腔熱血的態度固然重要,但如果對運動訓練理念缺乏獨立的思考和閱讀能力,也是難以高質量、高效率完成訓練計劃和比賽任務。

換句話說:如果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過程中缺乏“悟性”,僅靠“拼”也是很難達到頂級水準。

“悟性”體現在哪裡

你屬於“悟性”高的跑者?

首先,自身能力的認識。運動訓練的重點和難點主要來自於個體差異化,這也是再科學的訓練方法也無法做到複製貼上到每個人身上。優秀的運動員總能夠根據訓練資料、訓練環境以及身體感受等來評估自身運動能力。 比如:當你以3分45秒/公里的最佳訓練強度完成一次1000米x10次間歇訓練時,要第一時間分析這堂課的訓練環境(跟跑or領跑,高溫or低溫以及路況難易程度等),從而更加客觀、合理地評估自身運動能力。

如果是“跟跑”,溫度又適宜,路況又好,3分45秒是當前個人極限能力。那麼,3分50秒左右則是當前個人正常能力。因此,當自己獨立訓練(或者溫度高、路況不佳)的時候,就能更加科學地選擇以3分50秒/公里作為起步配速,逐漸尋找節奏,避免訓練中“跑崩”。

你屬於“悟性”高的跑者?

其次,競技狀態的認識。所謂最佳競技狀態是指運動員在比賽中取得最好成績的“高峰”表現。

運動員能否實現高峰表現主要取決於透過日常訓練後,機體內部各系統功能儲備良好,也就是運動員的運動素質、心理素質、專項水平以及戰術素養在賽前已經調整到最佳狀態,神經系統調節能力達到階段頂點。 當然,在長年累月的日常訓練中,運動員不可能保證每天的競技狀態都是“飽滿”的。通常,一週7次訓練,有2次訓練的競技狀態是高漲的,就已經很不錯。

因此,能夠接受在競技狀態“一般”或“不佳”時,依然按部就班地保持系統訓練,並能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態來調整運動負荷,也是運動員非常需要歷練的能力。

你屬於“悟性”高的跑者?

通常,運動員當天競技狀態的好壞,首先體現在出發訓練場時的狀態。是迫切想去訓練,還是被迫只想完成訓練。積極、主動、嚮往完成一件事情的心態,預示著身體、心理和生理上都處在較佳狀態。

​其次在做熱身時也能感受到競技狀態好壞。是訓練士氣和機體反應越來越高漲,急於渴望表現自己,還是越來越低沉,想逃避訓練或已經給自己埋下完不成訓練計劃的各種理由,以及正式訓練時前幾組或前幾公里的體感狀態,也能判斷出競技狀態好壞。這些現象都能體現出當天競技狀態的好壞。

你屬於“悟性”高的跑者?

最後,閱讀計劃的能力。優秀的運動員,未必一定能成為優秀的教練員,這是強調了再好的運動訓練方法和運動經歷都無法完全複製到他人身上。

因此,世界上沒有最科學、最完美的訓練計劃。因為,教練員設計再完美的訓練計劃,也要在運動員身上得以論證。因此運動員閱讀和理解訓練計劃的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 比如:一堂有氧訓練課:16公里。訓練目的:強化固定耐力能力。如果處於競技狀態好的情況下,在配速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增加個3~5公里。

如果競技狀態欠佳或很差,可以適當降低跑量或配速,不再追求課的高質量,而是保證不間斷系統訓練,達到保持體能狀態為目的。

你屬於“悟性”高的跑者?

再比如:兩堂不同型別的800米間歇訓練課:A:(800米x10次),間歇時間:1分/個,間歇時間短,訓練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耐乳酸能力。B:(800米x10次),間歇時間:3分/個,間歇時間短,訓練的主要目的是提升速度耐力能力。 A計劃和B計劃的總量是一樣的,但是訓練目的性不同,所產生的配速和體感也不相同。A計劃,間歇時間短,體感痛苦,配速也低。B計劃,間歇時間長,體感適中,配速高。

如果缺乏對兩份訓練計劃訓練目的的認識和解讀,在“強度”和“體感”上就會無比糾結,從而抓不住訓練的重難點。

你屬於“悟性”高的跑者?

總而言之,運動訓練離不開理論與實踐。對於大眾跑者而言,除了及時總結訓練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學習理論知識也很重要。

閱讀跑步類專業文章,能夠提升運動訓練理論基礎,掌握基本的運動常識、跑步常識,並能根據自身運動特徵和訓練實踐經歷,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養成學會發展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讓自己成為自己的“教練”。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