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一戰時德國的民族主義和大國勢力分裂導致其聯合奧匈兩線作戰

一戰德國為何不選擇與沙皇俄國結盟對抗英法,而選擇了奧匈帝國結盟導致雙線作戰的戰略困境呢?

歷史都是存在著它本身具有的特性的,如果沒有一個暗線埋下,一切也就變得不那麼精彩了,一戰也是如此。

大國勢力的分裂

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英法俄普奧五國之間已經達到勢均力敵的態勢;可是在19世紀50年代這個體系開始動搖了,先是英法和俄打了一場克里米亞戰爭,打破了五大國之間不戰的默契;1870年普法戰爭,普魯士打敗法國,割佔了法國的阿爾薩和洛林,普魯士也就此統一了德國,把幾個世紀以來一盤散沙的德意志變成了一個大帝國,也打破的歐洲的平衡。

德國統一後,英法俄三個大國都感到了威脅,所以他們開始打算抱團對付德國。但是,德國人也不傻,俾斯麥在生前籠絡住了俄國,可是,在他下臺後,掌權的德皇威廉二世年輕氣盛,人稱歐洲最口無遮攔的人。

他這種作風又讓俄國倒向了英法。於是,歐洲出現了兩大對立陣營,英法俄一邊的協約國和德國與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的同盟國。

民族主義的興起

在大國博弈中,歐洲又興起了民族主義的思潮,人們習慣於把自己所屬的民族看成是高於一切。

一戰時德國的民族主義和大國勢力分裂導致其聯合奧匈兩線作戰

薩拉熱窩事件

一戰的導火索,薩拉熱窩刺殺事件,塞爾維亞青年刺客,殺死了斐迪南大公就是出於民族主義,認為他們塞爾維亞民族應該脫離奧匈帝國的統治。

德國也是出於民族上的親緣關係,力挺奧匈帝國,而俄羅斯將自己視為斯拉夫民族的保護者,所以它非常同期和支援他同屬於斯拉夫民族的塞爾維亞,決定為他們撐腰。

鬥爭哲學的開始

激進的民族主義加之均衡勢力的打破,導致了歐洲大陸的鬥爭哲學盛行。鬥爭哲學就是用鬥爭的眼光看待世界,認為人類社會就是弱肉強食的叢林,必須你死我活,而為生存的一切鬥爭都是正義的。

在這種思維下,人往往崇尚強硬的手段和態度,比如德國的陸軍元帥格爾茨就曾經說過:我們是靠刀劍的銳利,而不是靠思想的銳利,贏得我們的地位的。

這些元素放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非理性的系統,讓各個集團之間的矛盾越發強烈,並且無法調和,失去了妥協的彈性。

最終在1914年8月,70萬德軍挺進比利時,撲向法國邊境,英吉利海峽對岸已經向德國宣戰的英國正在調集大軍,準備遠征歐洲;在東方俄羅斯的哥薩克騎兵殺進了德國的東普魯士,德國人大為惶恐……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