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科創板解禁潮7月來襲短期壓力不宜高估

科創板解禁潮7月來襲短期壓力不宜高估

今年7月,科創板首批公司上市將滿三週年,科創板也將迎來單月解禁股份數量的最高峰。

此次解禁物件主要為“大非”,即控股股東或實控人持有的首發原股東限售股。規模約2700億元,佔流通市值約22。5%,高於去年同期的19。5%。我們認為,“大非”作為此次解禁主力,儘管規模大且集中,但主動減持意願可能低於市場預期,盈利兌現意願並不迫切,對股價造成的壓力或相對有限,市場更多受短期情緒面擾動。

此次科創板整體解禁壓力較往年增加,從金額上看,電子、機械裝置解禁規模分別超1000億、700億。從解禁市值佔自由流通市值的比重來看,機械裝置、國防軍工解禁市值比例超過40%,相對壓力較大。

但從過去兩年解禁的實際來看,市場短期承壓較為有限。

科創板設立以來,連續兩年經歷年中IPO提速,次年7月都面臨集中解禁,而實際減持主要發生在四季度。股東主要透過集中競價與大宗交易減持,但二者在減持規模及時間上也存在限制,如對於控股股東或實控人、董監高等所持有的首發原股東限售股份,每90天透過集中競價減持的股份不得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透過大宗交易減持不得超過總股本的2%,儘可能降低了對市場的衝擊。

短期來看,市場在解禁後主要受情緒面影響,但最近科創板整體成交量出現了明顯的上升趨勢,資金的配置意願已經有所提升,可以一定程度緩解短期情緒面的壓力。

中長期來看,解禁實質上更有利於板塊發展。機構此前擔憂科創板流動性和波動性,因此配置較低,當前科創板流通股佔比明顯低於主機板和創業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易活躍度,這與創業板2012年出現的情況類似,解禁則增加了市場的配置意願和潛力。結合科創板引入做市商制度,流動性改善,價格波動降低,後續也有望進一步提升機構配置科創板的意願。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