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脾胃病治療,用好“溫、通、理”三法

>>  來源:村醫頻道轉載自網路

溫通理三法在脾胃病中的應用

一、溫:

即溫中、補中之意。主要適用於中焦虛弱或虛寒,陽氣失於輸布所致的納差腹脹或脘腹冷痛、泛吐清水、大便溏洩等症,本法為“寒者熱之”的具體應用,但其含義和實際應用範圍要廣得多。

例1:

楊××,女,26歲,職工,1980年3月13日診。

有胃病史二年,刻下中脘隱隱作痛,空腹尤甚,得熱則減,噯氣,神疲乏力,納谷尚可,苔薄質淡,脈軟弦,症屬脾胃虛弱,治當溫脾健胃,方用黃芪建中湯加減。

炙黃芪15克,桂枝6克,杭白芍15克,炙甘草6克,廣木香10克,紅棗七枚,飴糖(衝)30克。

藥後脘痛減輕,噯氣得除,再宗原方進治五帖,諸恙告平。

二、通:

即不滯之意。根據“洩可去閉”“腑病以通為補”“不通則痛”的理論立法,以治療寒積、熱結、食滯阻於腸胃所致大便不通、脘腹脹滿、疼痛拒按等病症。屬於八法中的下法,但較之具有更廣更深更具體的意義。

例2

崔××,男,28歲,住院號:14521。

患者午飯飲酒後,即感上腹部疼痛,漸呈陣發性加劇,經西藥止痛未曾緩解,於下午五時來院急診。血檢:白細胞8300,中性56%,淋巴42%,酸性2%,尿澱粉酶256溫氏單位。擬診為急性胰腺炎收病房治療。刻下脘腹劇痛難忍,拒按(上腹部偏左)噁心,苔薄黃,脈弦。證屬積滯內阻,腑氣不通。急宜攻下,取大柴胡湯意。

柴胡10克,黃芩10克,廣木香10克,鬱金15克,檳榔15克,延胡10克,枳殼15克,金錢草20克,生山楂15克,生軍(後下)10克,玄明粉(衝)10克。

藥後晚間瀉下三次,腹痛緩解。

三、理:

即調理、疏理(疏肝、理氣)之意。屬於八法中的和法。本法具有疏暢氣機、調和臟腑的作用,為治療脾胃不和、肝脾(胃)不調的主法。

例3

李××,21歲。

中脘不適脹痛,嘈雜泛酸口苦、噯氣或脅痛,舌紅,脈弦,擬左金丸意洩肝和胃。

川雅連3克、吳萸2克,炒川楝子10克,綿茵陳10克,陳皮6克,制半夏12克,炒黃芩10克,生麥芽15克,玫瑰花(後下)3克。

服上藥五劑,諸症消失。

四、溫通相配:

溫通合用,具有祛寒通便的作用。適用於寒積阻滯胃腸所致的大便不通,脘腹冷痛、拒按等實症。

例4

陳××,男,25歲

患者腹滿疼痛旬餘,在當地醫院治療無效而轉入本院觀察室,入院三天邀餘會診時患者腹滿痛劇難忍,於床上翻滾呻吟不休,欲嘔不得,多日未便,手足欠溫,面色蒼白,舌苔白膩滑,脈沉弦。血檢:白細胞14900,分葉88%,淋巴12%,血澱粉酶16,尿澱粉酶64,此乃寒積內阻,腑氣不通之象。急擬溫通攻下為要,方取溫脾湯加味。

生軍(後下)10克,乾薑10克,玄明粉(衝)10克,檳榔20克,紅藤20克,廣木香10克,鬱金10克,烏藥10克,炙內金10克,山楂肉10克。

藥後夜間瀉二次,腹痛除,嘔惡止,苔轉薄白,脈象緩和。再從調理脾胃著手,投香砂六君二劑,第三天諸症告平出院。

五、溫理相配:

具有溫中調理的作用。以治中虛氣滯溼阻所致的納差腹脹或脘腹隱痛,嘔吐,大便清稀等症。

例5

劉××,男,47歲

胃痛反覆發作廿餘年,飢則痛甚,得食則緩,泛吐清水,胃納少進,大便溏薄,苔白膩舌淡,脈弱。此屬中陽不振,痰溼阻滯,胃失和降。治當溫中化溼和胃,擬六君子湯合理中湯出入。

黨參12克,制蒼白朮(各)12克,制川樸6克,茯苓12克,炮姜6克,丹參10克,制半夏12克,陳皮6克,臺烏藥10克,煨益智仁(後下)10克,白芥子10克,焦楂曲(各)10克。

藥後痛勢緩解,泛吐清水亦止,胃納有增,原方加蘇梗10克續進,諸恙告平。

六、通理相配:

通理合用具有理氣通洩的作用。主治積滯內阻,氣結腑氣所致的便閉,脘腹攻衝脹痛,痢疾之裡急後重等證。

例6

秦××,男,70歲。

腹部攻竄脹痛,大便六、七日一行,解下不暢,或乾結如慄,舌淡苔薄,脈軟。此屬氣滯便閉。擬當行氣通便。

枳殼12克,廣木香10克,檳榔12克,烏藥10克,沉香3克,當歸身15克,淡蓯蓉10克,火麻仁12克,生紫菀12克。

藥後大便暢通,腹部攻痛亦瘥,改擬麻仁丸早晚各服6克,以善其後。

體會

一、對脾胃病之認識:

舉凡各種原因導致脾胃功能紊亂或衰敗不用,而產生的一系列臨床症候,都可稱為脾胃病。最常見的脾胃病,有洩瀉、黃疸、胃脘痛、嘔吐、呃逆、水腫、臌脹、痰飲、吐血、便血等。

脾胃臟腑陰陽結合,升降相宜,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消化功能。脾惡溼而胃惡燥;脾主升而胃主降。脾胃升降失司則百病乃生。若木橫克土,腎水來侮,病益難理。溼困脾宜溫化,氣機亂宜調理,腑氣結宜通利,此為三個治療大法的由來。

二、對“溫、通、理”之認識:

脾胃化物轉輸的原動力是脾陽和胃氣(包括腎之元陽的接助)。脾胃之病,以虛多見,但亦有寒溼或溼熱之實證,系內應其虛而生,即所謂“本虛標實”。治以溫法是以保持、加強或恢復脾運這個功能為目的。溫之之法具體說來包括有溫中補虛、溫陽健運、溫化寒溼水飲等法。

通之之法,是針對脾胃病中邪實的一面而設,主要指溼邪或溼熱寒溼困脾。法如芳香化溼、淡滲利溼、苦寒燥溼等。至於胃腑之病而使用通法就更為合理,所謂“六腑以通為用”。前賢說得好:“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血以和氣,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此為治療脾胃病之又一大法也。

理法在脾胃病中的應用是很重要的,亦相當廣泛,它以恢復脾胃氣機功能為目的。因而“溫、通、理”三法,可統括對脾胃病治療之全貌。然而,祖國醫學強調整體觀念,對脾胃病來說,還需靈活應用上述諸法。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