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誰是古代逃稅第一人?

最近這幾年,國家對偷稅漏稅抓得特別嚴格。特別是明星和網紅這樣的高收入人群,一年的收入就能抵上普通人不吃不喝幾千年的工資,卻還要想盡辦法地偷漏稅。從陰陽合同,到稅收窪地,到稅收核定,手段層出不窮。

不過大家要是以為,逃稅是這些年才出現的事兒,那可就錯了。咱們縱觀古今中外,可以說,自打人類社會從原始部落走向國家,只要有稅收,就會有人避稅、甚至是逃稅,和國家的稅務部門展開一場貓鼠遊戲。

這稅收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夏商周建立以前,三皇五帝說起。

誰是古代逃稅第一人?

上古時代留下來的文字記載幾乎沒有,所有的故事只能口口相傳,幾百年上千年地傳下來,就容易變味兒,變得有些神話色彩,有些讓人匪夷所思。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神話和傳說就都是好事者憑空捏造的。所以,咱們說稅收的歷史,還是要從傳說時代開始講起。

怎麼判斷一個上古社會有沒有出現稅收呢?當然得看當時的經濟和生活條件。一個社會如果要有稅收,肯定得滿足這麼幾個前提條件。

第一個,生產力得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吃飽了還有的剩。用經濟學的話來說,就是要有一定的剩餘產品,要不自己還不夠吃不夠用,哪裡還有那個能力交稅呢?

第二個,必須得出現私有制。如果沒有私有制,所有的東西都是大家共同所有的,那還談什麼稅不稅的?不就是把東西從一個口袋裡掏出來,然後放進另一個口袋裡嗎?

第三個,已經形成了國家。國家的幾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有疆域的劃分,而且有專門的公共權力,行政啊國防啊等等,都不用靠人們自己來。

誰是古代逃稅第一人?

《淮南子》裡,有這麼一段話,說在神農氏治理天下的時候,“

甘雨時降,五穀蕃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月省時考,歲終獻功,以時嘗谷,祀於明堂。

”又說神農氏“

威厲而不殺,刑錯而不用,法省而不煩, 故其化如神。

可以看得出來,在神農時代,雖然已經出現了那麼一小撮領導集團,但神農氏乾的事兒,有點像後來大家族裡頭族長乾的活兒,祭祀、調解糾紛、請家法。人們搞的是集體經濟,吃的是大鍋飯,種出來的糧食是一起分的。雖然每隔一陣子就要考核一下勞動成果,內部可能相應的核算和分配,但是和稅收還是有本質上的差別。

神農之後,黃帝治理天下。那個時期,一樣屬於氏族社會的部落聯盟。像諸北、儋耳這樣的周邊的小部落,如果想要加入這個聯盟,那就以部落為單位來上貢,作為加盟費。這也算不上是稅收。

一直到堯舜禹時期,才出現了早期國家的雛形,也出現了早期的稅收文化。

1。 大禹治水也治稅

《孟子》裡面,記載了孟子和魏國大臣白圭的這麼一段對話。白圭聽說,孟子主張低稅率,就故意跑過來問他:“我想把稅率定在二十抽一,也就是5%,你看咋樣?是不是很仁政?”

誰知道,孟子聽了竟然說不行,太低了。你要是個像北方貊國這樣的落後小國,那5%就5%吧,估計夠用。可你魏國地處中原,公共開支那麼大,5%的稅率怎麼能撐得起來?最好還是沿用堯舜定下的規矩,十分抽一,也就是10%,這樣最合適。

誰是古代逃稅第一人?

在這裡,孟子講的是儒家過猶不及的中庸之道,順便,也搬出了上古聖王堯舜的故事來加強一下說服力。不過,堯舜時候真的有稅嗎?稅率真的是10%嗎?我們暫且找不到其他能夠支援的證據。但是,大家比較公認的是,堯舜之後的統治者,禹,已經建立起了一套全國通行的賦稅制度。

大家一定都聽過大禹治水的故事吧?在四千多年前,氣候驟變,降水異常,引發了一場持續幾年的大洪水。當時執政的堯就派鯀去治水,結果治了九年,都沒能把洪水給治好。後來舜上位,又派鯀的兒子禹去繼續完成他爹沒能做好的工作。

大禹接到命令,左手拿著準繩、右手拿著規尺就出發了,走遍了九州大地來治理水患。他不像他父親,沒有對洪水圍追堵截,而是疏通水道,讓水能順利地東流到海別回來。就這樣過了十三年,一直堅持在抗洪第一線,終於成就了治水大業。汪洋退去,農田山川又回來了,禹在人們心中的聲望也達到了最頂峰。

誰是古代逃稅第一人?

不過,大禹治水人人皆知,大禹治稅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原來,這治水和治稅,也有分不開的關係。

2002年,有專家在海外發現了一件西周遂公盨。距今已經有2900年的歷史了。上面的銘文,一開頭就是大禹治水,治水結束又收稅的故事。“

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迺差地設徵。

”《尚書》裡也有這麼一句話:“

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

您想,治理洪水,是一件大工程,得耗費不少人力物力財力吧?在治理完洪水以後,汪洋變良田,也要重新組織開墾和生活吧?所以,大禹在完成治水以後,就重新劃定了九州,確立了賦稅繳納制度,

“任土作貢”

。也就是,根據土地的具體情況,來制定貢賦的品種和數量。

這個時候的“貢”,就和以前的“貢”不一樣了。以前的“貢”,是自發的、自願的,屬於各個氏族和部落對盟主的孝敬,沒有什麼義務性,更別提法律性。可是,“任土作貢”以後,誰要進貢多少,那就都是規定得清清楚楚,不能討價還價。

誰是古代逃稅第一人?

《尚書·禹貢》裡甚至還提到,禹推出了一個“五服貢賦”之法。根據距離王城的遠近,實行不一樣的納稅辦法。就拿最近的五百里甸服來說吧。第一個一百里,連穀穗到杆子,整株上繳。第二個一百里,只交穀穗。第三個一百里,交的是穀子。第四個一百里,交的是粗米。第五個一百里,交的是精米。為什麼要這麼複雜?因為距離越遠,這運輸起來不就越麻煩。

當然了,《禹貢》這篇也不是大禹時候寫的。這個“五服貢賦”,其實也是後來人對上古時代的理想化。但無論如何,“任土作貢”,可以說是我國稅收文化的源頭。在禹之後,夏王朝的繼承者們也把賦稅制度發展得更加完善。

所以,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裡總結道:“自虞夏時,貢賦備矣。”而後世的顧炎武也說:

“古來田賦之制,實始於禹。”

3。 古代逃稅第一人

上節咱們說到,大禹治水成功以後,開始實施貢賦之法。大小諸侯每年按要求繳納貢品,以便統一管理。為了順利地推行稅法,大禹還開創了會計工作。

大家別誤會,這個會計和現在的會計不一樣,指的是天子把諸侯召集在一起開會,做一下績效考核。《史記》裡面提到,大禹是東巡到會稽,然後駕崩了。這個會稽,有人說就是現在紹興的會稽山。這座山以前叫做茅山、苗山、塗山,就是因為大禹在這裡會諸侯、計功過,所以才改名叫會稽山。

誰是古代逃稅第一人?

防風氏,巨人族,有三丈三尺高

這麼,這次夏王朝的諸侯大會,發生了什麼呢?本來,大禹要在會議上檢查一下稅賦賬目,總結一下諸侯們的各項業績,然後論功行賞、論過處罰。各路諸侯都準時到場了,唯有巨人部落防風氏很不給面子,遲了三天都不到。

按照中國審計博物館裡對中國審計事業發展史的描述,大禹一聲令下,全國第一次稅收審計會議拉開了帷幕。會議重點審計了全國各地上繳中央財政的情況,結果表明,完成任務最差的是來自浙江德清的防風氏部落。

防風氏作為酋長,自認為是國家水利部門的精英,大禹治水的大功臣,不但謊稱當地受災嚴重,無力向中央政府交納足額稅款,甚至懶得按時參加會議,嚴重挑戰了政府和財政權威。於是,大禹殺一儆百,以破壞財稅制度的罪名,判處遲到三天的防風氏死刑。透過果斷的殺伐決斷,大禹在各諸侯國裡樹立了威信,也避免了中央財政收入被地方部落所侵蝕。

誰是古代逃稅第一人?

按照這個說法,這個巨人防風氏,堪稱是我國古代逃稅第一人!不過,準確地來講,逃稅之說也是後人演義的一種說法。遲到的可能性很多,不一定就是偷稅漏稅,也有可能是單純的藐視政權,甚至只是不幸碰上了交通擁堵。

但不管怎麼樣,大禹就這麼殺一儆百地把防風氏給做了。《國語》裡說,在千年以後,吳國攻打越國,還在會稽發現了一根大骨頭。骨頭之大,一車拉不下。吳國的使者就去請教孔子,孔子悠悠地說,這可能就是當年的防風氏!

作者:楊梅,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士,北京大學法律碩士

編輯:涼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