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以“未檢”溫度守護“少年的你”

“未成年人保護是良心工程,需要潤物無聲、需要精雕細琢、需要一以貫之。”津南區檢察院未檢檢察官張海亮秉承著這樣的信念,耕耘在青少年犯罪預防和法治宣傳第一線,用心護航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讓孩子們愛上普法課

青少年普法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那麼,如何才能與他們拉近距離、贏得信任與好感,進而實現更好的普法效果呢?對於這個問題,張海亮有自己的答案。

他將檢察官嚴肅的形象轉化為生動活潑的“未未”叔叔,圍繞重要時間節點,結合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先後製作了“法治進校園”系列活動之《“未未”講禁毒》《“未未”講自護》等精品課件,他還專門為小學生編寫了模擬法庭劇本,引導孩子們增強法律意識和自護意識。針對青春期學生的特點,張海亮先後研發《“開學第一課”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遠離校園暴力,爭做守法少年》等精品課程,從情、理、法三個層面,給廣大青少年打好犯罪“預防針”。“沉浸式”的普法課深受同學們的喜愛。

辦案護苗兩手齊發力

張海亮經手的很多案件,他都會在依法嚴厲打擊犯罪的同時,細緻、全面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張海亮在辦理一起網咖失竊案時,發現犯罪嫌疑人是未成年人。於是,他和同事一起對一段時間內受理的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逐一排查,發現轄區內部分街鎮的十餘家網咖,都存在違規接納未成年人進入上網的問題,進而滋生違法犯罪、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津南區檢察院針對這一問題,迅速開展行政公益訴訟檢察監督,向有關部門移送線索並制發檢察建議。有關部門接到檢察建議後,開展了專項清理整治活動,檢查網咖200餘處,依法取締“黑網咖”“黑歌廳”兩家。張海亮還積極推進建立相關領域社會治理長效機制,津南區檢察院與多個部門共建行刑銜接工作機制,形成未成年人保護合力。

張海亮和同事在辦理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過程中,發現多起未成年人酒後聚眾鬥毆、尋釁滋事,以及利用菸酒作為犯罪工具對未成年人實施侮辱、侵害的情況。

他們深入走訪、調查了轄區中小學及居民區周邊15家食品經營店鋪,對未要求疑似未成年人出示身份證件就向其售賣菸酒現象當場調查取證。同時,他們還邀請多個部門共同參與,蒐集身邊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件線索,拓寬監督渠道。

針對向未成年人出售菸酒等現象反映出的行政監管職能缺位問題,張海亮和辦案組的同事及時進行行政公益訴訟檢察監督,向負有監管職責的行政機關制發訴前檢察建議,並召開聯席會議,協調解決執法難題,督促加強行業管理,有力淨化市場環境。相關部門對轄區內經營場所開展了拉網式排查,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罰,製作“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菸酒”警示標識在經營場所顯著位置張貼,有效加強行業自律,減少、杜絕未成年人購買菸酒問題,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腦中有法 心中有愛

“未檢的案子,可能都算不上驚天要案,但直接關係未成年人的切身利益,我們必須考慮周全,容不得一絲馬虎……”在張海亮看來,要真正做好未成年人檢察工作,一定要堅持做到“腦中有法、心中有愛”,檢察官多做一些事情、多付出一些努力,就可能多幫助一個孩子、挽救一個家庭。

近年來,張海亮在做細、做實未成年人綜合保護和青少年犯罪預防工作上不斷探索,建議司法行政機關開展未成年人法律援助80餘人次,開展社會調查90餘人次,開展心理疏導100餘人次,對90餘名涉罪未成年人開展心理疏導和精準幫教工作,全面履行法律監督職責,積極參與社會綜合治理,發放糾正違法通知書、檢察建議書10餘份,真正織密了法治“針腳”,修復了社會矛盾。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