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中華孝道|和父母爭吵就是不孝嗎

中國人向來重孝道,可是要做到孝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管是父母還是子女,常常會面臨生活中的各種矛盾。來看看他們觀點:

汪興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前不久,鄰居老太太去聽了一場講座,帶回來一些贈品,隨後就向女兒索要銀行卡,說取5000元買營養品做投資。女兒詢問情況後,說:“您別買,這是騙人的。”可老太太急了,要女兒交出銀行卡,否則就說女兒不孝。女兒依然不給,老太太拿起掃帚就向女兒砸。女兒一邊躲閃一邊辯解:“您存我這兒的錢,我一分未動。如果您要買衣服或者去旅遊,要多少給多少。但是您這樣花錢,只會打水漂。為了對您負責,我不能給您!”

左鄰右舍前來勸解,都支援女兒的做法。可老太太不聽眾人勸,彷彿著了魔似的,篤信營養品宣講者說的話,還說如果不迅速交錢,那所有的好處就讓別人得去了。最後,有人請來了派出所民警。民警對老太太說:“所謂賣營養品,其實是在搞非法集資,涉嫌傳銷。”這時,老太太才如夢初醒。

從這件事看,如果女兒順從了老太太,不爭不吵,也未必算得上是孝。由此看來,孝順不應該籠統地講,而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張永進:爭吵有悖初心

生活中,子女跟父母產生矛盾是在所難免的,是和顏悅色地闡述理由,還是不分青紅皂白地爭吵,這是擺在雙方面前的不同選擇。作為子女應該想到,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用跟父母爭吵的方式解決問題,有悖孝道的初心。

十幾年前,我在朋友的廠子裡幫忙。他那裡新上了一種產品,正需要人手。一天,他原工作單位的一個工友來找他,想到他這裡找點活幹。可是,朋友並沒有答應。事後我問他:“你這個工友身強力壯,你這裡也正需要人,怎麼不讓他來呀?”他告訴我:“這個人在家中敢跟父母吵架,是個不孝之子。連父母都不孝敬的人,還能指望他幹好工作?”聽完,我連連點頭表示贊同。由此可見,一個人經常跟自己的父母爭吵會產生多麼不好的影響。

子女不應跟父母爭吵。遇到矛盾時,要做到心平氣和,釆取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解決,爭吵只能讓矛盾加劇,使雙方的身心受到嚴重影響。父母也應耐心聽取子女的意見,遇事多同子女商量,這樣才能避免爭吵,做到家庭和睦。

趙同勝:“迂迴包抄”是為妙

父母以長者自居,似乎是一種常態。這是其地位決定的,也是多年來延續下來的傳統。對錯姑且不論,承認“存在即合理”應該是一個基本的態度。家庭的小摩擦引發大矛盾,多數情況是子女一味較真導致的。

我們這些行將花甲的人,恰好處在一箇中間環節,上有爹孃,下有子女,角色需要時時轉換。作為子女,面對爹孃的“老腦筋”,以及錯誤的觀念和選擇,不可能靠三言兩語說服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迂迴包抄”,多找父母聊聊天,耐心地等待機會,於“潤物細無聲”中一點點滲透。人在心情好的時候,更容易採納一些不同意見。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面消除了對立情緒,另一方面陪爹孃聊聊天,是件兩全其美的好事。反觀作為父母的自己,對子女肯定有頤指氣使的成分。我們一定要識得子女的好意,面對他們“迂迴包抄”的勸解,要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消除因觀念和認知差異而形成的隔閡。

“迂迴包抄”是為妙,做子女的不妨一試,免得被扣上“不孝”的帽子。

杜明駿:可以爭論 不要爭吵

在家庭當中,如果父母能和子女進行平等交流,包括開展激烈的爭論,這是好事兒。這樣的父母一般不會搞一言堂,不會以大壓小,他們能給家庭創造出良好的民主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中,子女能夠培養出獨立的思考能力和獨立的人格。如果子女有自己的立場和主見,在與父母意見相左的時候,也不會盲目順從,而是堅持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並講出其中的道理。我覺得,這樣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成功的,這樣的家庭氛圍也是可取的。

但凡事都要有個度。所謂爭論,是互相表達自己觀點的形式,各抒己見,就事論事,絕不能變成傷害感情的爭吵。如果只想在一個問題的是與非上分出高下,甚至將爭論演變成爭吵,那就大錯特錯、錯得離譜了。

面對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爭論不是目的,爭吵更不可取。交流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要學會溝通,避免發生激烈的衝突。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