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當“上帝之手”已成往事

□ 新華社記者 公兵

進球!慶祝!興奮不足三秒,戛然而止!

這是卡達世界盃上常見的一幕!幾分鐘後,確認進球或者取消進球,興奮延遲到來或者因進球取消而沮喪。

世界盃賽程已過半,但科技手段帶來的爭議仍在繼續。

2014年世界盃啟用門線技術,2018年引入VAR(影片助理裁判)技術,2022年SAOT(半自動越位識別技術)登場……科技讓足球變得更為“精確”,似乎也更加公平,但流暢度、觀賞性在一定程度上受損,產生“愛恨情仇”橋段的機率也在降低。科技給足球帶來了另一面。

科技讓世界盃歷史上的一些“名場面”隨風而去。

1986年世界盃,阿根廷隊與英格蘭隊相遇四分之一決賽,馬拉多納殺到英格蘭隊禁區,英格蘭隊門將果斷出擊。身材較矮的馬拉多納情急之下在門將沒收足球前的一瞬間用左手將球打進,而且逃脫了裁判的懲罰。馬拉多納以此為傲,認為這不過是大衛戰勝歌利亞的手段,應當作為“神蹟”寫進足球史冊。他說:“這個球是馬拉多納的頭和上帝的手進的。”

“上帝之手”名動天下!

“上帝之手”的爭議性與“球王”賦予它的“正義性”形成的強烈反差,讓這一經典場面歷經36年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如果賦以科技的“裁決”,“上帝之手”還會成功嗎?

1966年世界盃決賽在英格蘭隊和聯邦德國隊之間進行。雙方90分鐘內戰平進入加時賽,英格蘭隊球員赫斯特在第101分鐘的射門打到橫樑彈到球門線上,是否越過門線存在爭議,裁判判定進球有效,最終英格蘭隊擊敗對手拿下英格蘭隊歷史上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世界盃冠軍。

44年後,英格蘭隊為歷史“還債”。南非世界盃八分之一決賽,又是英德大戰,蘭帕德打入球門約半米的進球被判無效,原本1:2落後的英格蘭隊喪失扳平良機,並最終以1:4慘敗。

如果賦以科技的“裁決”,這種充滿歷史張力的經典橋段又怎能以“還債”的方式“昨日重現”?

在科技面前,這些“名場面”幾乎無可遁形。或許,這就是科技進步後,足球付出的“代價”。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追求公平是現代體育的精髓,在這一過程中輔以科技手段也是一種歷史必然。被科技的“觸手”捕捉到分毫的足球比賽,往往缺少了斷臂維納斯的缺憾之美,更少了由此產生的恩怨情仇,宛如一潭清水,少了幾多漣漪。

但科技又有它的另一面。

將1。88毫米的壓線球救回並打進,日本隊繼擊敗一支世界冠軍球隊後,又逆轉另一支世界冠軍球隊,以小組第一的身份昂首晉級卡達世界盃16強,有了再次衝擊八強的機會,雖然依然未果,卻讓人對日本足球多了幾分敬意。

梅西領銜的阿根廷隊三次破門都因越位被吹罰無效,阿根廷球迷掩面,卻成就了沙特隊的史詩級逆轉,令“亞洲之光”更加絢爛。

拜科技所賜,另一個維度的綠茵故事正在書寫,不也能給球迷帶來無盡遐想?由科技帶來的情緒起伏不也是一種另類精彩?

或許,“精確”也是一種美。

當世界杯邁入新的歷史階段,當足球被賦予更多“理性”,擁抱它,將往事留在風中。

(新華社多哈12月7日電)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