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貿易順差延續烘托出中國出口競爭新矩陣

觀察中國貿易順差的持續活躍狀態,除了看到絕對體量的擴充套件外,更應當關注貿易順差的特定生成背景和結構性最佳化,以及在此基礎上凸顯出來的中國全新出口競爭陣容。

在逆風中砥礪前行,克險阻而執著向前。海關釋出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貨物進出口總值38。34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8。6%。其中,出口21。84萬億元,增長11。9%;進口16。50萬億元,增長4。6%;進出口相比產生貿易順差5。34萬億元,擴大42。8%,而且今年以來我國貿易順差已經實現連續11個月的增升,全年延續往年年度貿易順差已沒有任何懸念。在此特別要強調的是,觀察中國貿易順差的持續活躍狀態,除了看到絕對體量的擴充套件外,更應當關注貿易順差的特定生成背景和結構性最佳化,以及在此基礎上凸顯出來的中國全新出口競爭陣容。

出口競爭新矩陣

基於世界經濟增長力度明顯減弱以及由此生成的外部需求不斷走軟的影響,今年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出口不約而同地出現了十分顯著的收斂與萎縮。已經發布的資料顯示,今年前10個月美國貿易逆差同比增加782億美元,而歐元區連續九個月產生貿易逆差,逆差規模達到850億歐元,為1999年有記錄以來最大,其中德國在30年後首現貿易逆差並已經持續半年有餘,法國截至目前貿易逆差超過174億歐元;與此同時,日本貿易逆差創下近43年的最高紀錄,其中2022年上半財年(4~9月)貿易逆差創下歷史新高,達到11。75萬億日元,且接下來的兩個月繼續走高,並在11月錄得了2。0274萬億日元的十年最大規模的逆差額度,而韓國則出現了連續八個月的貿易逆差;另外,作為新興市場國家頭部陣容的印度今年前10個月產生了高達2269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幾乎是去年同期的兩倍。雖然由於成本驅動、產品結構、貿易物件等因素不同所導致的貿易結果各異,彼此之間因此不可進行簡單的對比,但中國連續九個月貿易盈餘的事實至少可以展示出出口的強大韌性。

同其他國家一樣,今年以來中國出口也承受著原材料成本上升和輸入性通脹的壓力與煎熬,其中前11個月作為大宗商品的進口原油均價每噸上漲53。1%,煤炭進口均價每噸上漲50。3%,天然氣進口均價每噸上漲51。2%,同時初級形狀的塑膠進口均價每噸上漲6。5%,成品油進口均價每噸上漲28。5%,進口未鍛軋銅及銅材每噸上漲1。2%。幾乎普漲的進口原材料成本對出口企業利潤無疑構成了不小的侵蝕,但即便是在這種殘酷背景下,中國出口還能在國際市場賺到相當亮眼的貿易盈餘,足以說明企業自身消化與稀釋上游成本壓力的功力與財技。

一國貿易進出口往往與匯率因素存在著較為緊密的聯動關係,即本幣貶值有利於增加出口,相反升值則抑制出口。從統計資料看,以人民幣計算,前11個月我國貿易順差擴大42。8%,而以美元計價,增幅則為39%,顯然,今年以來人民幣貶值對支撐中國保持貿易盈餘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必須注意的是,今年至今歐元與日元對美元的貶值幅度要大大超過人民幣,同時韓元、印度盧比的貶幅都遠在人民幣貶值之上,也就說,在出現競爭性貨幣貶值的匯率環境下,在人民幣貶值幅度大大小於其他主要經濟體貨幣貶幅的基礎上,中國仍能保持順差優勢,這絕對不是匯率的單一牽引因素所致,尤其是中國出口產品與日本、韓國和印度存在著較大的重疊,在後者集體大幅貶值而人民幣貶值幅度小得多的同時還贏得了不錯的順差,從產品的結構性歸因看,肯定隱含著中國產品在功能到質量的提升以及使用者體驗度和滿意度等最佳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按照國際貿易理論,貿易方式主要包括一般貿易、加工貿易、補償貿易及協定貿易等,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是最普遍的貿易方式。一般貿易是指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單邊進口或單邊出口的貿易,加工貿易指企業進口全部或部分原輔材料、零部件和元器件,經加工或裝配後將製成品再出口的經營活動。統計資料顯示,前11個月我國一般貿易出口13。91萬億元,對出口貢獻達63。7%,加工貿易出口4。93萬億元,對出口貢獻佔比為22。6%,而從增幅來看,前11個月一般貿易出口增長17。2%,加工貿易出口增長3。0%,前者高出後者近14。2個百分點,這種結果說明,本土企業充當了穩定外貿出口大盤的主力,但同時前11月加工貿易依然實現了正增長,而國內加工貿易中外商投資企業佔比逾70%,足以說明許多外資企業透過在中國的投資與出口所形成的盈利處於較為穩定的狀態,也凸顯出中國市場對外資企業的吸引力與黏性。

拉長時間看,我國貿易順差已經連續保持了長達27年零11個月的時間,但物換星移,今天中國貿易順差絕對不可再用傳統路徑依賴認知來解釋,即透過勞動密集型產品與低附加值產品的價格競爭優勢所贏取的。觀察出口行業與產品結構陣容,服裝、玩具等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前11個月雖取得了3。91萬億元的出口正收益,但佔出口總值的比重下降至17。9%,與此同時,機電產品出口全線上揚,行業增長幅度達到8。4%,同時多達12。47萬億元的出口規模佔到了出口總值的57。09%。很顯然,我國出口貿易正在朝著國際產業鏈的上游移動,出口結構處於不斷最佳化中,國際競爭力在顯著提升。

東盟之所以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除了雙方傳統的緊密貿易關聯外,最重要的是今年1月1日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將雙邊關係推向了一個更為穩固與更為廣闊的新時期。因此,從出口區域地看,東盟作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得到更堅固的夯實,前11個月我國對東盟出口3。42萬億元,增長22。2%;自東盟進口2。47萬億元,增長7。4%;對東盟貿易順差9500億元,擴大93。4%。同時今年11月我國對RCEP其他14個成員國合計進出口12。54萬億元,同比增長20。4%,區域合作緊密、多元化國際市場佈局繼續最佳化。RCEP不僅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並且在RCEP之下,成員國能夠公平地享受到從25%~90%以上商品的零關稅,貿易成本大大降低,特別是在全球地緣政治因素變得日趨敏感以及中國與歐美貿易關係所摻雜的微妙因素日益增多的情況下,作為RCEP核心陣營的東盟國家與中國貿易關聯走向不斷緊密與深入,可以期待的理想結果就是最大程度地分解我國未來出口的不確定性風險。

最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我國對外貿易由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與民營企業三大主體陣容所構成,其中民營企業越來越成為了我國進出口的強大主力軍。資料顯示,從出口來看,前11個月民營企業輸出產品13。22萬億元,增長18。1%,佔出口總值的60。6%,相比之下,同期國有企業出口1。72萬億元,增長9%,佔我國外貿總值的16%,前者出口增幅高出後者一倍之多,並事實上成為了我國貿易順差的最主要貢獻者。就民營企業而言,商品出口到境外目的地,更多地會被當地政府尤其是歐盟等主要經濟體給予較為高度的市場化與競爭化成色的認知,相應地所受到的貿易干擾甚至制裁也要小得多,因此,在出口主體完善方面,如何形成國有企業做後方、民營企業打前站的全新出口架構就成為未來我國繼續保持與鞏固出口競爭力的關鍵。

國際收支更趨平衡

觀察中國貿易順差,既不能停留在表層的資料整理,也不可滿足於大致的輪廓畫像,更不能止步於淺層的靜態描述,而是應當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同時還需剝離現象觸及本質以及淡化感性與尊崇理性。本著這樣的認知邏輯,我們可進一步地從出口貿易持續順差的結果中過濾與抽象出如下幾個有意義的結論:

首先,中國對外貿易執行在國際收支平衡的良性軌道之中。

國際貿易往往貫徹著雙贏或者多贏規則,對於任何一個經濟體而言,並不是自我順差規模越大越好,否則就可能破壞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平衡關係並可能招致意想不到的貿易摩擦。按照國際經驗,經常專案順差控制在GDP的4%之內代表該國的國際收支趨於平衡。歷史上我國經常賬戶順差年度最高值一度達到7%,隨後便一直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已經公佈的資料,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長3%,名義GDP為87萬億元,若算上接下來連續兩個月的經濟增加值,我國前11月貿易順差絕對值(剔除同期服務貿易逆差)佔名義GDP的比重大約在3。6%,說明我國貿易順差處於合理區間,貿易收支平衡有望在此基礎上得以延續。

其次,中國經常專案貿易正在進入越來越均勻的搭配狀態。

除了貨物貿易外,經常專案還包括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保持順差不同,目前我國的服務貿易存在著逆差,而且逆差已經存續了27年之久。從理論上說,經常賬戶中的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互為順逆差也算是一個較為不錯的匹配狀態,而且實踐中出現“雙順差”的國家也不多見,只是動態來看未來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貨物貿易順差會逐漸減少,與此同時,服務貿易出口會得到顯著改善,特別是在去年大幅同比下降69。5%的基礎上,今年前10個月我國服務貿易逆差延續了不斷收斂的趨勢,逆差規模降至2022。6億元,且不排除未來可能扭轉為順差的可能,同時說明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在經常專案中的佔比關係更趨均衡,反映出的是中國出口競爭力的不斷升級以及中國出口結構配置的深度最佳化。

再次,中國國際收支的平衡空間有望在結構最佳化中打得更開。

按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國際經濟學先驅羅伯特·蒙代爾的觀點,一種商品可透過貿易和投資兩種方式進入他國市場,投資是對貿易的替代,同時,與經常賬戶一起,連同資本與金融賬戶更能全面而準確地反映一國國際競爭力的真實狀況。跟蹤發現,與經常專案持續保持順差完全不一樣,我國資本專案一直表現為逆差,根據國家外匯局的統計資料,今年前10個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直接投資)金額10898。6 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4。4%,同期我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6274億元,同比增長10。3%,雖然同期證券投資以及其他投資存在著一定規模的順差,但依然不能改變資本逆差的事實。動態地看,伴隨國內金融市場開放力度的加大,外國直接投資將持續擴容,資本專案逆差趨勢還會延續,只是同時我國實體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能力也會顯著增強,而且由證券交易、國際貸款等構成的對外間接投資也必然伴隨著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雙向開放而加速擴容,資本專案逆差可能因此呈現主動性的漸次收斂,進而更有效地支撐起國際收支總體平衡的良好格局。

最後,中國貨物貿易順差還存在著一定長度的時延。

雖然我國貨物貿易順差規模會逐漸減少,但顯然不等於短期內就消失,而且在資本專案繼續維持逆差以及服務貿易逆差慣性仍在的情況下,保持經常賬戶中的貨物貿易順差至關重要,構造出經常專案小幅順差以及資本專案小幅逆差應當是我國國際收支最為理想的平衡格局。動態來看,我國貿易品部門企業依然具有全要素生產率的競爭優勢,而且伴隨著國內企業的轉型升級以及諸如數字貿易、跨境電商等更為強勁出口替代陣營的出現,貨物貿易的出口優勢還會進一步彰顯。不僅如此,對比歷史,理想狀態下,英國的經常賬戶貿易順差曾持續130年,美國的貿易順差持續了93年之久,德國的貿易順差也接續了62年,日本的貿易順差連續遞延了33年,而至今只有27年的中國貿易順差顯然還沒有走完全程。

(作者系中國市場學會理事、經濟學教授)

炒股開戶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紅包,100%中獎!

開啟App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