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想想還是算了。”是你嗎?

前幾天刷知乎的時候看到一個問題——點進去一看,高贊答案很簡單,只有兩個字——

成年人的心動是什麼樣的?

想想還是算了。”是你嗎?

什麼算了?為什麼算了?一個沒有前因後果,沒有任何解釋的“算了”卻獲得了那麼多人的感同身受,讓我不解之餘又有點好奇:

成年之後的心動真的只有無奈和遺憾嗎?

為此,我們在內部做了一次徵稿,以下是幾位編輯關於成年人心動的看法。

想想還是算了。”是你嗎?

Koei

成年人的心動,是和底線原則相關的問題

想想還是算了。”是你嗎?

在一段關係中對他人心動或者是被他人短暫地動搖過,算不算精神出軌呢?我覺得如果故事只是人的一生絕不可能只對一個人心動,即使理智可以,多巴胺也會告訴你不可以。所以即使一個人已經處在了一段互相承諾的關係中,這也並不能夠阻止心動。

止於這種不受控制的心動,就不算。

心動就像咳嗽,像膝跳反射,是忍不住的。

如果這種心動衝破了脆弱的自制力

,那這就是出軌。你沒有采取行動,沒有離開那些會讓你心動的因素,比如能看見對方的各種地方,會和對方有接觸的很多事情。你任由自己的心動生長,最後迎來了關係破碎的結局的時候,有的時候跟朋友討論這種話題,在朋友那裡,戀愛第一準則就是“不能動搖”。可能聽上去要求好高喔,好難做到喔,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的確就是在親密關係中,信任和忠誠的基本盤。其實這也是每個人在面臨親密關係的挑戰前,所持有的不同底線和不同原則的問題,也同時是一個很好分辨自己戀愛觀中的雷區的方法。

你沒有做出努力就說“我沒有辦法控制”,那這就是出軌。

在我這裡,

如果我的伴侶能夠理性地控制自己,這就是我能夠給ta多一次機會的資格。

如果對方有做出努力的話,我屬於可以原諒的型別。自私一點說,我也不能保證我不會在感情中“走神”。

但起碼對方回過神來了,這就夠了。

想想還是算了。”是你嗎?

Alex

“心動”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算了”是對對方的不打擾

這個“算了”的回答讓我想起,前兩年我遇到crush的時候,朋友勸我:心動嘛,有什麼了不起,忍一忍就過去了。

我想大家之所以會覺得“算了”,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們好像會覺得「成年人」和「心動」之間存在一種矛盾的關係。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定的生活秩序,但心動似乎是一種秩序之外的不確定。之前看到一個心理學家分析,

我們並不是沒有時間,也不是沒有興趣,人們失去的是產生興趣的心理條件。

而這個條件又被綁架在了「成人」的身份認同下。我們時刻在校準自己的言行,對「應不應該」、「對不對」有著很多考量,不想給別人造成任何困擾。我們不太可能直接表達情感,於是心動也就只停在了心動。

想想還是算了。”是你嗎?

另外一個可能是,有時我們真的就只是需要一種“假象”,這時候

令我們心動的那個人有點像心理學上說的“理想化客體”,

我們在ta的身上投射了很多自己的未完成的願望和期待。我們之所以決定“算了”,是因為我們其實很明白,心動”完美形象“本質上就是一種我們自己建構出來的幻想,而靠近意味著我們會了解到這個人真實的樣子,我們的幻想也就會隨之破滅。

但是“算了”對當下的我來說,已經不再是一個處理心動最好的策略了。我會先承認自己的心動,把心動當作一個瞭解深層次真實自我的機會。我會試著瞭解ta,感受自己究竟是被ta身上哪個特質所吸引。不斷靠近之後,ta身上的缺點也會逐漸暴露出來,我也時常會感受到一種難以言說的幻滅。但這對我來說也是很好的體驗,是一個“去理想化”的過程。

但就像毛姆說的,“任何瞬間的心動都不容易,不要怠慢了它。”

想想還是算了。”是你嗎?

Chris

心動是個好事情,享受就好了

討論成年人的心動時,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一是單身的時候,遇到了讓自己動心的物件。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考量更多現實的因素,但愛情的發生需要勇氣,看見心動的人,嗯……怎麼能算了呢?

如果僅僅因為假設的各種不可能就此“算了”,人生只會是一個接著一個的遺憾。

二是處於戀愛關係中感覺到了伴侶之外的人的吸引力。加拿大心理學家Lucia O’Sullivan等人的研究發現,任何年齡的成年人都可能產生心動(crush)——即使ta們處於一段完全忠誠的關係中。

發表在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雜誌的文章還探討了三個問題:

單身的人和有伴侶的人的心動經歷有何不同?

感到心動的人會得到哪些積極和消極的結果?

人們對與心動物件發展親密關係的可能性有什麼樣的期望呢?

研究發現,不過,單身的人更有可能主動展示自己的吸引力,而不是讓自己的感情停留在單戀階段;有伴侶的人在被吸引後,為了保持關係,會剋制自己的感情。

處於承諾關係中的成年人甚至比單身的人更容易感到心動。

不過,多數人表示心動帶來了積極的結果。

心動物件給了ta們幻想的東西,給ta們的生活帶來了興奮感,甚至會加強ta們的親密關係——因為增強的性喚起改善了ta們與伴侶的性體驗。 當然,

負面的結果主要來自於對心動的愧疚感。

一些人擔心心動可能會誘使ta們出軌,或者覺得對伴侶隱瞞自己的心動很糟糕,又擔心一旦被伴侶發現,對方可能會嫉妒或受傷。

想想還是算了。”是你嗎?

研究人員還發現,處於穩定關係中的人很少有追求心動物件的打算。心動只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是性吸引力的一部分。心動的感覺驅使我們接近潛在的伴侶,但事實上,有時我們會被那些永遠無法建立關係的人吸引。

但另一面是,

成年後的心動可以幫助我們檢測自己對伴侶承諾的強度。

在這種檢驗下,我們知道自己對伴侶的承諾是強大的,這可以加強彼此的關係紐帶。

所以,我覺得無論是哪種情況,我們都可以選擇享受當下這份“心動”的愉悅感,不需要強加任何發展關係的期待。這不僅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對承諾的關係負責。成年人的心動就是一個不划算的買賣罷了。

想想還是算了。”是你嗎?

賈龜龜

沒有必要美化成年人的遺憾

對於當代成年人的愛情,伊娃·易洛思在《消費浪漫》裡有一個概括比較貼切:

當今的愛情被馴化成一種消費模式,不存在風險,不考量膽識,杜絕瘋癲和狂迷,避免產生任何消極和被否定的感覺。

舒適的感覺和無須承擔任何不良後果的刺激取代了痛苦和激情。

其實我發現身邊很多人都是這樣,談戀愛之前先去衡量對方家庭條件怎麼樣,學歷條件怎麼樣,適不適合結婚。即便不打算結婚,也要想一想對方能不能帶來情緒價值,如果追不到自己會不會丟人。當然我並不是說這有什麼問題,我只是覺得既然成年人看待自己的心動就像看待一筆消費,不願意承擔任何負面成本,一切選擇的最終目的都是利益最大化,那你得不到更多其實是很正常的。

放棄了,那有什麼好可惜好遺憾的呢?

你選擇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啊。

想想還是算了。”是你嗎?

Nico

成年人

早就看透了“心動”的前世今生It'll pass

我前兩天看到了兔斯基的作者王卯卯的一個訪談。她在意識到自己“想要找到一個人生伴侶”之後,進行了三百次相親。而在這三百次相親中,她逐漸習得了一些“斬男”的技巧,也開始帶有“功利性”地自我剖析、明白自己在擇偶市場上的優勢劣勢。

很有趣的一點是,很多人都在經歷了大量的相親之後開始降低標準了,認為自己找不到合適的物件是因為自己要求太高了、太理想主義了,而她對伴侶的標準卻是在逐步提高的。我覺得這就是“成年人的篤定”吧。

在我們有了自己的積累之後,心動不再是兵荒馬亂的了。

當我們清楚了自己的資本和優點,就算喜歡一個人,也不會那麼卑微了。我們不自覺地就會變得想要勢均力敵的愛情,希望能夠被對方尊重,能在關係中和對方處在一個平等的位置。

(相關閱讀:

研究發現:要想愛情長久,就得棋逢對手。|怎麼樣才算是勢均力敵的愛情?

想想還是算了。”是你嗎?

而我對知乎那個“算了”的理解也是差不多的。

評論裡大多數人對這個“算了”大多都是在唏噓遇到心動後的放棄,

但我覺得“算了”不等於放棄。

“算了”只是停止進一步的動作,並不是否認愛情、或是否認自己擁有愛情的資格。

一個成熟的人看待愛情,是分得清有好感、“希望能和ta建立短期關係”的喜歡,還是“希望能和ta成為人生伴侶”的、帶有責任感的愛的。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在一見鍾情等相處時間較短的場合也能分得那麼清楚。)

能夠說得出“算了”,我覺得就是指我們在衡量後意識到,可能覺得自己其實是沒有那麼喜歡的,或者各種客觀條件上兩個人不太匹配,總之我是不想和ta建立關係的,但我也不否認自己的心動和好感,所以我在看到了這個情緒之後很坦然地說出這句“算了”。

看透了“心動”的前世今生,就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就能像《倫敦生活》(Fleabag)裡的神父那樣很淡然地說出“It'll pass”。

今日互動:你是怎麼看待成年人的心動的,來評論區分享一下你的觀點吧!

釋出於:上海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