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科學家揭示近20年青藏高原湖泊從碳源變碳匯

本文轉自:中國科學報

本報訊(記者田瑞穎)

近日,《科學通報》發表的一項研究闡明瞭青藏高原湖泊二氧化碳交換通量及碳源匯特徵,揭示了青藏高原水體碳交換過程的驅動機制。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於貴瑞、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高揚、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汪亞峰等合作完成。

研究團隊透過現場監測和資料整合,探討了近20年青藏高原水體碳交換過程和特徵。他們發現,青藏高原湖泊二氧化碳交換通量表現出顯著的時間差異,即21世紀00年代和21世紀10年代的交換通量顯著高於21世紀20年代;西部和南部區域的湖泊二氧化碳交換通量較高,東部和北部地區則較低。

然而,當結冰期包含在年度碳預算估算中時,青藏高原湖泊通常充當碳匯。因此,青藏高原湖泊正逐漸向碳匯演變,一些小型淡水湖泊及部分中低海拔的鹹水湖具有固碳功能。由於碳交換通量估算的高度不確定性,青藏高原湖泊的碳匯容量可能被低估。

研究團隊還發現,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經歷了廣泛的氣候變化,主要包括氣溫升高和溼度增加、太陽變暗和風速降低。氣溫升高將繼續對青藏高原產生顯著影響,加速水體生物物理化學過程,促進水-氣介面的碳交換。而全球變暖也會延長無冰期和融雪期,增加青藏高原湖泊的數量和麵積,降低湖泊鹽度水平,促進浮游植物生長,最終增加湖泊二氧化碳吸收,逐漸融化的湖冰和凍土也會釋放碳到水體中。此外,他們還發現,太陽變暗導致水體自養生物光合作用減少,二氧化碳吸收減少。風速降低導致氣體擴散速度變慢,溫室氣體排放降低。

該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化正在共同改變青藏高原湖泊,使其從一個大的碳源變成一個碳匯。這為準確評估生態系統碳庫提供了重要的資料支援,併為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了科學依據。

相關論文資訊:

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2。10。023

釋出於:北京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