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醫學微視】醫生的麻醉技術,為何在職業生涯中為數不多的麻醉意外

剛剛過去的四月,我收穫了許多,甚至可以用刻骨銘心來形容。這是因為,我差一點遭遇職業生涯中為數不多的麻醉意外。

【醫學微視】醫生的麻醉技術,為何在職業生涯中為數不多的麻醉意外

上一次究竟是什麼時候,我已經記不清了。可是這次,我一定會記很久,甚至終身銘記。之所以會這麼深刻,是因為這次麻醉意外挑戰了我一直引以為豪的麻醉技術。

自進入臨床的第一天,我一直在堅持使用“平針法”做硬膜外穿刺,並且頗有心得。這種穿刺方法,理論上是將脊柱後方的棘上韌帶、棘間韌帶以及黃韌帶縱向剖開。其結果,可以減少銳利的硬膜外穿刺針橫向切斷韌帶。

我們都知道,脊柱是“生命之梁”。當脊柱出現問題之後,勞動能力將大大銳減,甚至連自理可能都會成問題。如果患者是家裡的壯勞力,一旦脊柱無法扛起家裡的重擔,這個家就毀了。

【醫學微視】醫生的麻醉技術,為何在職業生涯中為數不多的麻醉意外

因此,這也是我這麼多年一直堅守縱向剖開脊柱各韌帶的主要原因。儘管有人說橫向切割韌帶會有明顯的穿刺層次感、大大降低穿刺難度,也有研究顯示轉針可能帶來意外的鑽破硬脊膜的風險。但是,哪怕對患者有一點點獲益,我也願意去堅持。

【醫學微視】醫生的麻醉技術,為何在職業生涯中為數不多的麻醉意外

據我初步瞭解,目前使用縱向穿刺、到黃韌帶之後再轉針的麻醉醫師人數是很少的,也許只有幾分之一。為了應對隨時可能會發生的學術爭鳴、唇槍舌戰,我還特地查閱了相關資料。但資料少得可憐,幾乎都只是個案報道。據老前輩口述經驗,說這種轉針法可能有25%的機率鑽破硬脊膜,但幾乎無從查證,也不可能有人故意去做這個實驗。

【醫學微視】醫生的麻醉技術,為何在職業生涯中為數不多的麻醉意外

這個患者是一例闌尾炎手術,因患者經濟有困難,我決定為她實施硬膜外麻醉。在以前,幾乎所有的闌尾炎都是在局麻或者硬膜外麻醉下完成的。只不過,最近一些年,外科醫生更喜歡舒適的全麻肌鬆手術條件,越來越多的闌尾炎在全麻下完成了。

麻醉穿刺環節,我一如既往的使用“平針法”做硬膜外穿刺。然而在穿刺過程中發現,硬膜外導管裡有些許的血液迴流。常規情況下,只需要將導管拔出少許,再進行測試,如果沒有血液、並且阻力實驗以及液麵降落實驗都很好的情況下,我們就預設為硬膜外接管成功。

【醫學微視】醫生的麻醉技術,為何在職業生涯中為數不多的麻醉意外

但是,在接下來的注射“實驗量”環節,有如教科書般的局麻藥中毒表現,讓我立刻警覺起來。當我剛剛推注過3毫升“實驗量”後,也就幾十秒的時間,患者就說耳朵嗡嗡響、視物模糊、口唇發麻……

沒等她說完,我一把將面罩扣在了她的口鼻處。我知道,高流量的吸氧可以為之後可能發生的大搶救贏得更多機會。

之後,儘管患者很快就沒有了那些異常的感覺,但我及時將麻醉方式改為了全麻。儘管我知道她的家庭並不富裕,但我清楚的是,命沒了,就什麼都沒了。

事後,一次及時“止損”的麻醉,讓我陷入了沉思:該不該堅持下去?

【醫學微視】醫生的麻醉技術,為何在職業生涯中為數不多的麻醉意外

很快,在我腦海中就有了答案:應該堅持!這是因為,即使是神,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更何況我們只是肉身的醫生。醫療中的意外和風險,將會一直與醫療伴行。至於這個技術或者方法是否值得堅持,關鍵看對大多數患者是否有益。我們不能因為一例的意外,而裹足不前。

最後,我想對大家說:醫生一定是最希望你活下來的那個人,在贏得勝利的路上,一定要更多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