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中醫所謂的肝並不完全等同於西醫學中的肝臟,中醫學的思想分析

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發現,中醫所謂的“肝”並不完全等同於西醫學中的肝臟。中西醫學對肝的認識,有著本質的區別。西醫學強調對肝作實質性的瞭解和認識,從解剖學人手進行細胞組織分析,來證明肝的生理作用,並透過生化檢驗及影像檢查發現肝臟的病理變化,尋找治療肝臟疾病的途徑、制定具體的方法。

相對西醫學而言,中醫學並不是對肝臟這一具體器官本身進行實質性的研究,更重視的是對肝的生理功能及其與其他臟腑之間的聯絡,認識面更為寬闊。我們的祖先在天人相應的主導思想指引下,運用陰陽五行學說,透過取象比類的方式,將肝與自然界四時中木旺所主的春氣相合,根據樹木花草具有向上升騰發散,性喜條達,不喜歡被壓抑、抑制的特性,推演肝的功能屬性,發現肝“主藏血”,不僅能貯藏血液,且能調節血量,維護有效的血液迴圈。

“肝主疏洩,喜條達而惡抑鬱”,能主宰體內氣機的調節;“肝主謀慮”、“肝藏魂”能協調精神情志活動;“肝主筋”、“肝開竅於目”、“肝在液為淚”,肝有藏血以養筋潤目的本領。古醫家依照肝的生理功能特點表現,及其與其他臟腑之間的五行生化制克關係,進行理性的推導,特別重視肝自病對其他臟器的影響,以及他髒之病累及於肝,從病症表現出發,把握疾病發生髮展變化的機理即為病機,經過辨證思考、探求發病之因,即辨證審因。在治療時慎守病機,勿失氣宜,以病急則治其標,病緩則治其本為原則,採取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補虛瀉實的方針,選用疏氣宣散、行氣開鬱、理氣調中、化氣導滯、通腑安髒、消瘀散結等治法,治療肝病以及因此引發的其他臟腑病症,抑或治療其他臟腑不舒累及於肝的病症。

1.疏洩不及而生抑鬱

著名醫家張子和曾說,“諸病皆生於氣,諸病則因於氣”,指出氣機的失調是疾病產生的重要因素。

肝主疏洩,與全身氣機關係密切,而每個臟腑的生理活動都必須透過氣機升降才能完成。中醫理論把氣機升降擺到極其重要的位置,把氣機升降視為生命存在的特徵與根源。氣機升降是人體氣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臟腑生化、陰陽平衡、氣血通暢、經絡執行的基本保障。

在正常情況下,肝會根據其自身特性,保持著氣機執行通暢,如因各種原因

導致肝氣鬱結,尤其是情志方面的刺激和影響,使情緒過於壓抑或焦慮,會妨礙肝的疏洩功能,進而影響氣血津液的執行,甚至會波及其他臟腑,導致各種疾病第發生。肝涉及的疾病範圍廣,病理變化複雜多樣,對人體的影響也體現在很多方章面。其中肝氣的異常變化及演變對各種疾病的影響尤為重要。

中醫把肝比作剛強躁急的“將軍”,《素問·靈蘭秘典論篇》說:“肝者,將

軍之官,謀慮出焉。”《宣明五氣論篇》也說,“肝藏魂”,“謀慮”和“魂”

都是肝調節精神情志的反映。對肝疏洩功能影響最大的因素就是精神刺激。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肝氣疏洩與人的精神情志的關係。

清宮佟御醫其人及醫道肝性喜條達、舒暢,忌壓抑,故肝氣條達則可舒發心中的鬱氣、氣血執行通暢。若肝失疏洩就會導致氣機紊亂,臟腑功能失調。人若遇憂思鬱悶、心情不舒之時,肝氣升騰發散不及,則情志受損,鬱鬱不樂。當肝的疏洩功能失常時,肝氣不能條達,不得疏通,而生鬱滯,鬱為結而不散,滯為澀而不行,故致血行不暢,所發生的一系列病症,通常稱之為鬱證,鬱證皆生於氣。肝氣鬱結,可致痰血瘀澀難行,形成痰核、癥瘕、積聚、臌脹等症;鬱滯出現於肝的經脈循行路線上,則胸脅、兩乳、少腹等某些部位脹痛不適;如肝氣上逆於咽喉,則咽中似有異物梗阻的感覺。因肝氣鬱結,氣機不暢而產生的臟腑部位及經絡循行的肢體疼痛麻木,還可隨情緒變化的好壞而有所增減。

肝之有餘,皆氣之餘也,氣之有餘,則氣機紊亂失於流暢、故鬱證因之而生,故有“萬病不離於鬱,諸鬱皆屬於肝”之說。

中醫根據肝有易鬱、上擾、下迫、橫乘、流竄之生理特性,發現肝之病理改變有肝氣鬱結、肝陽上亢、肝血虧虛、肝風內動幾種。

肝氣鬱結,肝失疏洩,鬱於本經, 可有胸脅滿悶、乳脹乳痛、少腹脹痛等氣鬱結之症。

肝氣上擾:肝屬風木,善動,尤易向上侵擾,肝陽肝火上擾頭目,可導致暈眩,如高血壓病。

肝氣下迫:肝氣扶溼熱或寒溼下注,可導致如疝氣疼痛、積聚淋帶之表現。

肝氣橫乘:肝木克脾土太過,則有納少,脘腹脹滿,嘔吐噁心,大便異常等表現

肝氣流竄:可上至巔頂,下至足跟,無處不到,周身痛無定處,乍痛乍止。

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腎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於中州,交通周旋,承擔著升降出入的樞紐作用,升降出入有序,則陰平陽秘,形神健康;如氣機出入紊亂,則必然導致人體的內外環境因平衡失調而發生種種病理變化。

病有陰陽表裡、虛實寒熱之不同,病理上自有內外出入、寒化熱化之變。基於肝之生理特性,肝之疏洩也必有太過與不及之分。因此,當氣機不調時,必須依照“氣升當降、氣逆當調、氣鬱當疏、氣盛當平”的原則進行辨證施治,巧妙地採用疏肝、調肝、平肝、鎮肝、柔肝、養肝、暖肝等多種治肝方法進行治療,效果自然倍增。

中國封建時代的婚姻是不自主的,被配給誰就要跟誰,不管是公主還是皇親國戚,一旦成了別人的媳婦,就得聽從人家的安排。歷史上嬪妃公主的壽命普遍較短,可能和心情抑鬱有關。

佟老和其父在宮中充任御醫多年,他們發現後宮佳麗三千人,絕大多數一輩子也得不到皇帝的寵幸,但她們卻註定要將自己生命中最美麗的時光寄託於渺茫的機會。有偶然得寵的,也有失寵的,有歡樂的,也有痛苦的,後宮便成了無數女人爭寵的無聲戰場。在人前要強顏歡笑,背地裡卻於漫長的等待中愁眉苦臉、鬱鬱寡歡,導致肝主疏洩的功能不足,肝氣不得條達,氣機不暢,從而形成氣滯鬱結的病理變化。透過對封建時代女性婚姻情況的側面瞭解,人們可以看出情志因素對肝臟和人體健康的影響作用。

佟老認為,不論內傷、外感,均要重視與肝之關係,肝鬱以致內傷,在臨證時較易察覺,而外感兼有肝鬱時,往往容易被忽視。從情理上講,人患疾病後,身體上的不適,或多或少會對人的情緒帶來消極影響。因此佟老在臨證時,無論內傷外感都要觀察詢問有無情志因素,注意有無肝鬱現象。佟老在許多治療外感

的處方中,每每佐以調肝舒鬱之藥物,效果之理想往往出人意料,證明這種觀點有極其重要的臨床價值。

2.疏洩太過:肝在志為怒,大怒傷肝

值得注意的是,肝主疏洩,肝喜條達惡抑鬱,那麼是不是說肝氣生髮越強越好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肝氣的升發不及或者升發太過,都是不好的,即所謂“過猶不及”,這是中醫很高明的地方,凡事講求中庸之道。

俗話說“一碗飯填不飽肚子,一口氣卻能把人撐死”。怒,是人們受到過度精神情志刺激時,爆發出的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著名的“諸葛亮三氣周瑜”講的就是周瑜在惱恨暴怒之下,口吐鮮血而亡的故事,可見怒對人體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在五臟中,怒與肝的關係最為密切,《靈樞·本神》篇雲:“肝氣虛則恐,實則怒”,故稱肝“在志為怒”

這裡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人們常說的“火大傷肝”“怒傷肝”“肝火太旺”,即在情緒過激時,會使五臟之氣平衡協調的關係受到破壞。大怒可傷肝,導致肝氣疏洩功能失常,就易形成肝氣上逆的病理變化。肝氣亢奮,血隨氣湧,逆亂上行,因此,常易發怒的人,往往有口苦、頭目脹痛、心煩易急、面紅耳赤、兩脅脹痛等症狀;如血隨氣逆則出現吐血、咯血等血從上逆的病理變化。如《素問·舉痛論篇》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饗洩,故氣上矣。甚則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素問·生氣通天論篇》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第二層含義是,如肝主疏洩的功能太過,反過來會引起情志失常,表現為情緒不穩,心煩易怒。《素問·藏氣法時論篇》亦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怒與肝失疏洩二者互為因果。如受情志因素影響,肝氣升發太過,進而發展為高血壓病的人,要特別注意調暢情志。情志不遂,喜怒太過常常會影響肝木之疏洩、腎水之涵養。高血壓病的患者、平時脾氣大的人,或者年紀大的人,更要注意保持情緒穩定,不要過於衝動。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肝氣過旺、肝氣上亢,甚則可使大腦的血流量驟然增多,易誘發高血壓,突發腦出血、中風。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減少,缺乏一定的信任和寬容,常常會為一點小事而怒上心頭,十分不利於身體健康。要想避免大怒造成的身心傷害,保持肝的正常疏洩功能,除了各方面的營養保健外,更需要修身養性,調攝情志養肝,學會制怒,遇事要盡力做到心平氣和、樂觀開朗,使肝火熄滅,肝氣正常生髮、順調,不至升發太過。同時,練習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太極拳,透過平穩的呼吸調節放鬆精神,有助於保持心情舒暢。

3.肝氣異常之演變

在臨床診治過程中,肝失疏洩,可累及他髒而使之功能失調,情況更為複雜多變。如肝鬱可致其他四髒出現鬱證,五臟之鬱皆以肝鬱為病理基礎。肝氣鬱久又可化火,生風,其影響則更為嚴重。同時,肝有疏利三焦(上、中、下三焦)、通調水道的作用,如果疏洩功能失常,則三焦通利受阻,出現水液代謝障礙的水腫、腹水等病症。氣滯則水溼不行,氣鬱則生火,火盛易生痰;或肝木乘土,則飲食停滯,即形成氣、血、痰、火、溼、食六鬱之證。

肝氣異常之演變有肝鬱氣滯、肝火熾盛、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肝氣厥逆。肝之疏洩太過,功能亢進之病理改變,可演化為肝火上延、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肝氣厥逆。

肝內寄有相火,肝鬱日久易化火,可導致肝經氣火上逆所致的病症。臨床以氣火上逆熱象明顯為特徵,如頭熱昏眩、目赤咽痛、顏面紅腫熱痛等。

若肝火得不到遏制,則陽亢無制,耗劫肝陰,引動肝陽上亢而成肝陽化風證。也有因腎陰虛而肝陽偏亢者,進而形成肝風,嚴重則為肝陽逆亂而致肝厥。

肝之疏洩不及,疏洩功能減弱,會產生衰敗之象。以肝失疏洩對血的執行影響為例:鬱悶憂愁易導致肝的氣血瘀滯而成疾。在佟老診治的後宮嬪妃中,大多數都有月經不調、癥瘕積聚等病症。這是因為女子“以血為本”,有“月事以時下”的生理特點,而肝氣對血的執行有重要的影響,所以肝氣鬱滯可致血瘀形成癥瘕積聚。

《仁齋直指方·血榮氣衛論》說:“蓋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講的就是氣與血執行的關係。氣是血的統帥,只有在氣執行正常的時候,血才能執行正常,氣稍有不暢或受到了阻滯,則血不能正常執行,重則甚至產生血瘀的後果。

中醫的理論精髓“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更加形象地概括了兩者的關係。氣率領血執行周身四肢,使氣血充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使人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正氣充盛。所以我們說肝氣疏洩與血的執行尤為密切。

下面待續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