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全面解讀!胸部腫瘤經皮穿刺活檢中國專家共識

文獻參考來源:中華介入放射學電子雜誌 2021年5月 第9卷  第2期

作者:中國抗癌協會腫瘤介入學專業委員會、中國抗癌協會腫瘤介入學專業委員會胸部腫瘤診療專家委員會

病理穿刺活檢是早期診斷和治療的關鍵。當今,

經支氣管鏡活檢、經皮穿刺活檢技術(percutaneous transthoracic needle biopsy,PTNB)

是最常用活檢技術。

近年研究結果表明,經支氣管鏡活檢對中心型病灶診斷的敏感度可達80%,對周圍型肺癌診斷的敏感度僅為60%左右,而胸部穿刺活檢診斷肺癌的總敏感度可高達90%。

隨著影像導引裝置不斷更新、穿刺針的改進,PTNB技術進步並得到廣泛臨床應用。

精準醫學時代,腫瘤基因組學推動了分子病理學發展,病理組織亞型分類、分子分型及耐藥突變檢測等不斷豐富病理學內容,使臨床需求逐年增大。由此,建立PTNB流程,規範技術操作,加強圍手術期管理,提高安全醫療意識,至關重要。

為進一步提高胸部腫瘤PTNB技術水平,加強技術操作和臨床管理的標準化和規範化,以便不斷適應我國醫療領域發展需求,

進一步更新完善了《胸部腫瘤經皮穿刺活檢中國專家共識》內容

經皮穿刺活檢

經皮穿刺活檢在肺、胸壁、肺門和縱隔腫瘤的診斷、分期和治療方案制定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經皮活檢針依據其取材原理可分為兩大類:抽吸針和切割針。

抽吸針可獲取高質量的細胞學標本用於疾病診斷;切割針直徑一般大於抽吸針,用於獲取組織學標本。依據活檢針型別不同,經皮穿刺活檢可分為細針抽吸活檢(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和切割針活檢(core needle biopsy,CNB) 兩大類。

影像引導方式

胸部腫瘤經皮活檢的影像引導方式包括X線透視、C形臂錐束CT、CT或CT透視、超聲、MRI及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PET-CT)。

引導方式應根據病灶大小、位置、辨識度、與周圍重要解剖結構的關係、可使用的影像裝置和操作者技術水平和個人偏好等選擇。

1、X線透視

X線透視是傳統引導方式,主要用於周圍性肺病變和較大病灶的穿刺活檢,對病灶周圍血管解剖顯示欠佳,

臨床上已經逐漸被CT引導所替代

2、C形臂錐束CTC

形臂錐束CT也可用於經皮胸部腫瘤活檢的影像引導,其優勢在於輻射劑量低,可模擬實時引導

,但其影象密度解析度不如常規CT。

3、CT

CT具有很高的空間解析度和密度解析度,目前臨床應用最廣泛。胸部CT掃描可清晰顯示病灶大小、形態、位置,以及病灶與肋骨、縱隔、葉間裂和血管的關係,

有助於設計安全的穿刺路徑,同時早期發現併發症,已成為PTNB優先選擇和最常用的引導方式。

4、超聲

超聲可實時監控穿刺針進針過程、角度和深,可縮短操作時間,減少併發症,對於老年患者或配合度較差患者具有優勢,幾乎無輻射,通常用於胸壁腫物或者鄰近胸壁的周圍型肺部病灶活檢。

增強超聲掃描可清晰顯示腫瘤供血血管和壞死病灶,有助於減少穿刺活檢的假陰性率和併發症發生率。

5、MRI

與其他影像裝置相比,

MRI具有較高的組織解析度和多平面成像能力,近實時成像,無輻射。

使用呼吸門控技術可以在較短的掃描時間內採集影象,在明確胸部血管結構和引導縱隔、肺門及胸壁腫物活檢中有其獨特優勢。

6、PET-CT

PET-CT引導下經皮肺及縱隔病變活檢是一種可行的技術,透過靶向病變的代謝活性情況指導穿刺部位的選擇,可進一步提高診斷率。

對以往活檢結果不明確的患者應用價值更大,同時對於較大肺結節具有較高的檢測率,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影像學的不足。

適應症和禁忌症

1、適應症

• 需明確病變性質的孤立結節或腫塊、多髮結節或腫塊、肺實變等;

• 支氣管鏡、痰細胞學檢查、痰培養無法明確診斷的局灶性肺實變;

• 懷疑惡性的磨玻璃病變;

• 已知惡性病變但需明確組織學型別或分子病理學型別(再程活檢);

• 疾病進展或復發後區域性組織學或分子病理學型別再評估(再程活檢);

• 其他如支氣管鏡檢活檢失敗或陰性的肺門腫塊、未確診的縱隔腫塊、懷疑惡性的縱隔淋巴結等。

2、禁忌證

絕對禁忌證

• 不可糾正的凝血功能障礙。

相對禁忌證

• 嚴重肺動脈高壓;

• 解剖學或功能上的孤立肺;

• 穿刺路徑上有明顯的感染性病變;

• 肺大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氣腫、肺纖維化;

• 機械通氣(呼吸機)患者,或兒童全麻狀態下活檢需有麻醉醫生配合;

• 影像學上考慮肺包蟲病,有可能增加過敏風險,為相對禁忌。

手術室及人員配置

開展經皮肺穿刺活檢的手術室需具有常規消毒設施、供氧系統、吸痰裝置、配備心電監護、急救車等裝置。

皮穿刺活檢應由經驗豐富的術者操作或在其指導下完成。

涉及人員包括:

1、醫生:

接受過系統訓練,有風險意識,具備臨床搶救能力;

2、護士:

經驗豐富,能夠做好術前、術中配合;

3、技師:

技術操作熟練,能夠配合醫護人員做好配合工作,如CT 掃描、定位;

4、病理學家在場可提高診斷準確率;

5、麻醉醫師 :

患者配合手術困難時,可考慮請麻醉醫師進行麻醉干預,確保手術順利完成。

技術操作

1、術前評估

術前應詳細詢問患者病史、用藥史、過敏史等,並進行體格檢查,注意評估患者心肺功能、配合能力(如屏氣呼吸、制動能力)。

影像學檢查:

術前需胸部增強CT掃描檢查明確病灶部位、形態、大小、與周圍臟器、血管和神經的關係,設計穿刺入路。疑似包蟲囊腫或血管畸形者不宜進行活檢,應行胸部CT 檢查加以確認對於增強CT 檢查存在困難的(如造影劑過敏),可考慮採用增強MRI 檢查。

實驗室檢查:

所有患者術前推薦進行血常規、凝血功能檢查、感染篩查(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梅毒、艾滋病等)、心電圖、血生化、血型檢查等,特殊人群建議做血管彈力圖。對於合併基礎肺疾患(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氣腫等),推薦肺功能檢查,以評估患者的氧合能力和肺功能儲備能力。

2、制定活檢計劃

術前必須再次仔細查閱患者影像學資料,並根據病灶大小、部位、解剖學關係、影像引導方式及工作經驗制定活檢方案。

存在相對禁忌證或病情特殊情況下,建議多學科專家參與討論。

3、知情同意

術前應充分向患者、患者的近親屬或其委託代理人說明手術的目的、方法、益處、醫療風險和替代醫療方案,並取得其書面同意。

4、術前準備

術前建議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和宣教,以減輕患者焦慮緊張情緒;訓練患者平靜呼吸及術中呼吸配合;術前應常規建立靜脈通路,並給予心電監護。

5、麻醉與鎮靜PTNB

需要患者維持適度的意識水平以便配合手術和監測,常規選擇區域性麻醉。術前鎮靜或基礎麻醉應在CT定位時,以小劑量、遞增靜脈給予,避免鎮靜過度,

注意要保持患者足夠清醒,能夠配合手術完成相關指令。

6、術中操作

(1)選擇穿刺點:

術前根據CT 或其他影像裝置先行定位掃描,在避開骨骼、血管、氣管等重要解剖結構的前提下,選擇最短穿刺路徑。

(2)區域性麻醉:

常規消毒鋪無菌巾,用1%~2% 利多卡因溶液逐層浸潤麻醉,根據患者反應、麻醉效果及進針深度,適時調整麻醉劑量。

(3)穿刺及獲取標本:

以CT引導下穿刺為例,建議採用分步進針法,根據CT定位,先將穿刺針穿刺至壁層胸膜外進行區域性麻醉,再將穿刺針置於肺組織內,掃描確認。

(4)同軸技術

:應用同軸技術一次穿刺即可多次活檢取材,創傷較小。在出現氣胸或血胸時,可以利用同軸通道抽吸積氣或積血、注射藥物等,有助於即刻處理併發症。

7、術中、術後監測

技術操作全程應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徵和血氧飽和度。CT引導下穿刺活檢術後,

建議即刻行全胸部CT掃描,觀察有無氣胸、出血、系統性空氣栓塞等併發症,必要時進行處理。

無需處理的患者可轉運至病房或觀察室,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徵和血氧飽和度等,囑患者儘可能減少任何增加胸腔壓力的活動,如咳嗽、說話等。對不能配合患者應加強監護,建議術後24h內完成胸片檢查,病情變化者及時複查胸片或胸部CT檢查。

- END -

感覺不錯別忘記

分享

哦~

在看

點這裡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