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鄒顯彤醫生:糖尿病精準分型,在路上

鄒顯彤醫生:糖尿病精準分型,在路上

鄒顯彤 醫生

講者簡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2014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心血管病學理學博士學位(Ph。D。),2016年獲北大醫學部內科學博士學位(M。D。)並就職於北大人民醫院,師承我國著名糖尿病學家紀立農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糖尿病及代謝性疾病的流行病學、臨床試驗以及基礎醫學。發表SCI 11篇,第一作者最高影響因子24。5(《柳葉刀內分泌與糖尿病學》),總被引次數超過200次。獲得2019年北京市科技新星稱號。SCI期刊Endocrine Connection審稿人。

為什麼要進行糖尿病分型?

鄒醫生介紹,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共同特徵的疾病群,高血糖成因有高度的異質性,採用分型的方法描述異質性,將糖尿病分為同質性更強的亞型可以為進一步明確異質性的根本原因,為尋找根治糖尿病的方法奠定基礎。

不同亞型的糖尿病高血糖及併發症的自然病程不同,臨床治療的策略也不同。

糖尿病分型,從最初的1型及2型,到目前WHO的4型(加入了特殊型別及妊娠相糖尿病)經歷了很長時間。長期以來,人們嘗試用遺傳學的方法來描述特殊型別的糖尿病,但單基因糖尿病的發生率非常地低,而多基因糖尿病的異質性仍然存在,根據個體化病因進行個體化治療是糖尿病精準醫療的終極夢想,但是根據每個具體病因開發新的個體化藥物幾乎是不可能的。

糖尿病聚類分型的誕生及特點

為了描述糖尿病人群的異質性,來自北歐的Groop團隊也曾採用Kmeans聚類的方法將初發糖尿病分為截然不同的亞群,並證明亞群之間有著不同的臨床表現及疾病進展過程,這種分型方法稱為聚類分型,或ANDIS分型,或Groop分型。透過GAD陽性選擇1型糖尿病患者,在2型糖尿病中,採用年齡、體重指數(BMI)、血糖水平、胰島素敏感性指數(HOMAIR)及胰島細胞功能指數(HOMAB)等5個維度將2型糖尿病再次成了4個亞型。

因此糖尿病共分為5個亞型,分別為:

SAID:嚴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即1型);

SIDD:嚴重胰島素缺乏型糖尿病;

SIRD:嚴重胰島素抵抗型糖尿病;

MOD :輕度肥胖相關型糖尿病;

MARD輕度年齡相關型糖尿病。

此後的研究,發現這種分型在不同的人群及不同研究中保持穩定。

聚類分型的最大意義在於,在初診糖尿病時進行分型,能預測其糖尿病併發症的發展方向。如SIRD腎病風險及心血管病風險明顯高於其他型別,SIDD患者的糖尿病神經病變風險較高。

糖尿病聚類分型的研究進展及挑戰

鄒醫生總結,目前聚類分型的研究方向集中在:

(1)聚類分型的人群驗證,透過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研究型別(如醫院人群、註冊登記人群、流調人群)等對聚類分型方法進行驗證。(2)加入新聚類指標,最佳化分型方法:不少研究透過加入血脂等分型指標,提高分型的可及性,加入更多資訊。(3)應用新的分型方法:除了Groop團隊應用的Kmeans分型以外,其他人工智慧的分型方法,如高斯混合模型等也被用來進行分型。

然而,儘管聚類分析的研究層出不窮,但聚類分型依然面臨著巨大挑戰:

(1)穩定性差:Zaharia等人證實聚類分型在糖尿病病程中會發生變化,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限定了該分型的臨床應用。(2)尚無指導治療的臨床證據:Dennis等人證實,用聚類分型的方法分析ADOPT研究,對血糖控制方案的指導意義不如單純用年齡、BMI等簡單指標進行分層。

聚類分型的臨床應用

最後,鄒醫生提出,為推廣聚類分型的臨床應用,除了臨床試驗外,建立基於聚類分型的臨床佇列是非常重要的。透過佇列的建設,在不干擾臨床治療的過程中可以總結各型糖尿病患者臨床特徵,各型糖尿病患者單藥治療、聯合治療及胰島素治療比例以及各型糖尿病患者併發症及臨床指標變化情況。希望邀請更多地醫生進行進行佇列的建設及合作,共同豐富聚類分型的臨床證據,並推動該分型方法從理論走向臨床實踐。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