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注意!5類隔夜食物變“毒物”,一不小心就要命了!

大家好呀!

前面放了一箇中秋假期現在又是國慶小長假,相信很多寶子在家都是大魚大肉。但準備那麼多好菜,也不一定能吃完。吃不完的飯菜怎麼辦?

倒了?——浪費啊衰仔

放冰箱儲存!——10個人有9。8個都是這麼幹的

這不,前兩天

#一男子吃隔夜螃蟹患腦膜炎#

一舉衝上熱搜。據醫生介紹,隔夜螃蟹會滋生組胺毒素,導致全身嚴重的感染症狀。

注意!5類隔夜食物變“毒物”,一不小心就要命了!

圖源:微博截圖

因吃隔夜菜入院的案例,更是一搜一大堆。

注意!5類隔夜食物變“毒物”,一不小心就要命了!

圖源:網路

那是不是所有的隔夜菜都那麼“毒”呢?嚴肅提醒!這5類菜品,最好別碰!

5

類食物,堪稱隔夜“毒物”

首先要明確一點,隔夜菜≠隔了一夜的菜,而是指

菜品放置了8-10小時,我們稱之為隔夜菜。

就算是早上8點做的飯,下午18點吃,那也算是隔夜了。

那有哪些隔夜菜品我們最好別碰呢?

隔夜別吃、少吃綠葉蔬菜、根莖類蔬菜。

因為綠葉蔬菜自被收割後體內的亞硝酸鹽就不斷增多,如果攝入過多的亞硝酸鹽,可能會引起腸胃不適等反應。如果條件滿足,可優先選擇瓜類蔬菜、花菜類蔬菜。

隔夜別吃、少吃海鮮、河鮮。

因為海鮮、河鮮隔夜煮熟放置會產生蛋白質降解物質、組胺毒素等,甚至損害人體腎、肝功能。

隔夜別吃、少吃銀耳、木耳等菌類。

因為黑木耳長時間浸泡蝦,可能產生米酵菌酸。米酵菌酸會導致嚴重的食物中毒,致死率達30%-50%。冷水泡發時間不要超過4小時,也儘量不要隔夜進食。

隔夜別吃、少吃金屬器皿中的隔夜湯水。

因為湯水儲存在鋁鍋、不鏽鋼鍋中容易發生化學反應,析出有害物質,雖然量不一定很大,但長期攝入對身體依舊有害。

隔夜別吃、少吃涼拌菜。

因為多數涼拌菜並沒有經過加熱消殺處理,還會有複雜的調味處理過程,容易隱藏細菌。如放在冰箱冷藏,也容易被冰箱中的細菌汙染。

不僅是因為食物長期存放而產生的亞硝酸鹽,還有很多致病細菌需要我們警惕,如:

注意!5類隔夜食物變“毒物”,一不小心就要命了!

(全球衛生理事協會《家庭衛生報告》)

雖然但是,很多寶子上班還是要帶飯,難免要吃“隔夜菜”,早上起不來,也只有晚上做好了。

這種情況要怎麼辦呢?隔夜菜怎麼吃更安心?4點存放小妙招,快收好了!

隔夜菜,怎麼吃更“安全”?

1

、儲存溫度要適宜

寧波市食品檢驗檢測研究院曾做了一項關於隔夜菜的科學實驗,結果表明:

⭕ 4℃條件下冷藏儲存的隔夜菜,不管是肉類還是菜類,24小時內亞硝酸含量基本不變,菌落總數的增加量也非常小,因此不存在隔夜菜亞硝酸鹽超標、菌落總數超標、有毒的風險。

⭕ 25℃環境下,12小時後含有葉菜類的菜餚的亞硝酸鹽明顯上升,24小時後,肉菜的亞硝酸鹽含量變化不大,但含蔬菜的菜餚中亞硝酸鹽含量明顯增高,特別是烹飪過的葉菜類蔬菜,如炒青菜、炒大白菜、炒包心菜,存在食品安全風險。

如果有條件,隔夜菜最好能放在冷藏室密封儲存,最長也不要超過12小時。

2

、湯水加熱至沸騰再冷藏儲存

家長們很多時候在準備飯菜時都得備上一鍋老火靚湯,但湯的分量有時太大了,喝又喝不完,倒了又可惜。

放到冰箱裡儲存吧,又必須等到湯完全冷卻之後再放進去。但其實在等待冷卻這段時間裡,細菌們已經悄悄在你的靚湯裡紮根發芽了。

正確的操作應該是

將湯水煮沸-倒入密封容器-冰箱冷凍儲存。

如果是肉湯可以儲存一下,菜湯就大可不必了。

3

、葷素有別,合理存放

蔬菜存放過久會產生過多的亞硝酸鹽,如果與肉類一同儲存可能會對肉類造成汙染。

注意!5類隔夜食物變“毒物”,一不小心就要命了!

圖源:攝圖網

深色葉菜最好可以當餐吃完。肉類可冷藏儲存2天,食用前記得充分加熱消殺細菌哦。

如果你也習慣存放隔夜菜時“一鍋端”,快改掉!

4

、隔夜帶飯,食物搭配更講究

如果你是上班族,那麼在準備第二天的飯菜是要更注意食物的搭配。

蔬菜類:遠離深色葉菜、根莖類蔬菜,多準備瓜類蔬菜。

肉類:遠離海鮮、河鮮等易變質肉類。

加熱時也要

注意100℃ 3分鐘以上

,否則上面說的大閘蟹案例,下一個就是你。

每個人體質不一樣,對病毒、細菌耐性都有所區別,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吃了一口隔夜菜就要進ICU,有些人什麼事都沒有。

不要用自己的健康去挑戰那點微不足道的可能性。當然,技巧再多也只能說是降低隔夜菜對人體的傷害。

健康飲食,還是勿吃隔夜菜為好。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啦!如果你覺得有用,歡迎轉發至【相親相愛一家人】

資料來源:

[1]生命時報:「隔夜菜」到底能不能吃?30道菜450個數據揭開真相-2020。9。8

[2]家庭醫生:隔夜菜2種能吃,6種絕不能吃!收下這份清單,讓你不再糾結-2021。2。17

[3]免責宣告:部分資料、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版權所有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