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較真丨女子長期吃隔夜菜吃出重度貧血?胡亂歸因要不得

較真要點:

1。青菜的種類的數量攝入不足,會導致葉酸缺乏;肉蛋奶攝入不足,會導致維生素B12缺乏。缺乏這兩種營養素,很可能是飲食結構不合理的鍋。

2。只要妥善儲存,剩菜“隔夜”甚至更長時間,也完全可以食用。脫離具體條件談剩菜的危害,是在聳人聽聞。

查證者:雲無心丨食品工程博士

較真丨女子長期吃隔夜菜吃出重度貧血?胡亂歸因要不得

最近,一條名為“武漢女子長期吃隔夜菜,吃出重度貧血”的新聞,引發網友關注。新聞稱武漢的胡女士為了省事,總是一次做2天的飯菜,每次要吃的時候拿出來再加熱一下。後來,她暈倒被鄰居送醫,發現是重度貧血。究其原因竟是“竟是長期吃隔夜菜”惹的禍。

影片隨後介紹了醫生的診斷,長時間烹飪會導致食物中的葉酸和維生素B12被高溫破壞,易患上巨幼細胞貧血。因此,個人最好不要食用二次加熱的隔夜菜。

有病例,有專家解讀,“隔夜菜吃出重度貧血”這事,看起來無可辯駁。事實真是如此嗎?

貧血與葉酸與維生素B12有關,但不能歸因為與隔夜菜有關

影片展示了胡女士的檢查結果:重度貧血,血液中的葉酸與維生素B12缺乏。因為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的確可能導致“巨幼細胞貧血”,所以醫生得出胡女士的貧血是身體缺少葉酸和維生素B12,是有理有據的。

不過,將缺乏葉酸與維生素B12歸咎於“長期吃隔夜菜”,並解釋稱“長時間烹飪會導致食物中的葉酸和維生素B12被高溫破壞”,這種歸因和解釋卻是不合理的。

首先,胡女士“總是一次做2天的飯菜”,也意味著她兩天中還有一天吃的是“新鮮飯菜”。對於經常吃快餐、外賣、泡麵的人來說,胡女士吃健康食品的頻率已經不低了。

其次,影片中說胡女士的隔夜菜是“吃的時候拿出來加熱一下”。也就是說,第二次的加熱並不是“長時間烹飪”,只是“熱一下”而已。跟第一次烹飪時的加熱相比,隔夜之後的“熱一下”算不上高溫,更談不上長時間。

缺乏葉酸與維生素B12,很可能是因為飲食結構不合理

胡女士的體內缺乏葉酸與維生素B12,這是事實。不過,一個人體內缺乏這兩種營養素的原因有很多,食物中的含量不夠,只是一種。

從新聞中,筆者無法得知胡女士是否存在導致葉酸與維生素B12缺乏的其他原因。因此,這裡只討論可能的原因。

首先,葉酸在食物中廣泛存在,綠葉蔬菜、豆製品、動物肝臟、瘦肉、蛋類等,都富含葉酸。不過,食物中天然存在的葉酸不夠穩定,在烹飪加工中容易被破壞。葉酸怕水怕高溫。一篇名為《烹調方式對菠菜葉酸含量的影響》的文章發現,焯、煮、燉三種烹飪方式對菠菜葉酸含量影響最為顯著,損失率分別是35%、55%、64%。

因此,想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葉酸,就需要依靠多樣化、比較大量的食物,以便經過烹飪後,食物中還有足夠的“倖存葉酸”。否則,如果食物中的葉酸含量本來就有限,經過第一次烹飪也被破壞得差不多,那不管是不是隔夜菜,葉酸含量都可能不足了。

而維生素B12基本上只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包括肉、蛋、奶等。植物性食物基本上不含維生素B12,除非是其中含有動物性食材或添加了維生素B12。

影片中也提到,胡女士的飲食中缺乏肉類。這就是說,胡女士的食物很可能在隔夜前就缺乏維生素B12了,跟是不是隔夜菜沒什麼關係。

簡而言之,胡女士的體內缺乏葉酸和維生素B12,很可能是飲食組成不合理的鍋,隔夜菜只是被拉來做了替罪羊。

剩菜能不能吃,要看儲存的條件和時間

關於隔夜菜的傳說很多,最常見的是“會產生亞硝酸鹽”,“會滋生細菌”。在理論上,這兩個過程都可能發生。但是,食品安全,只有考慮到“量”才有意義。

在上海市食品安全網上,江蘇省食品安全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熊曉輝教授給出了大量資料,其中最關鍵的兩點是:

1、即便是最容易產生亞硝酸鹽的葉菜類蔬菜(以炒上海青、炒菠菜、炒芹菜、炒雞毛菜、炒茼蒿這5種為例),在25℃貯存24小時,都沒有產生足以導致人體中毒的亞硝酸鹽。如果是在冰箱裡的4℃下儲存,就更加可以放心食用。

2、肉類食物在儲存中不容易產生亞硝酸鹽(更應該注意的是產生細菌以及食物腐敗),以紅燒肉進行試驗,在25℃條件下貯存3。5天或者4℃條件下貯存7天,都依然能安全食用。

食物是新鮮的好,建議大家“儘可能”現做現吃是完全合理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總有一些時候會剩菜剩飯。只要妥善儲存,“隔夜”甚至更長一點的時間,剩菜也是可以食用的。

把“最好如何如何”演繹成“一定要如何如何”,甚至用“不如何如何,就會導致XX”去嚇唬公眾,並不是對公眾負責,只是聳人聽聞吸引眼球的做法。

本文編輯:connerliu

關注【較真】,獲取更多靠譜知識。

版權宣告:本文系騰訊較真版權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家族群。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