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原發性肝癌二級預防共識(2021年版)釋出!

肝臟是人體內的重要器官,在脂肪、糖和氨基酸三大物質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執行多達500種不同的功能。正常健康的肝臟具有極強的再生及自我修復能力,而慢性炎症卻可以永久地損害肝臟,久而久之可進一步發展為肝硬化、肝癌或肝衰竭。

原發性肝癌發病隱匿,無特異性臨床表現,往往發現時已進展到晚期,錯過了最好的治療時機,因此預後較差。通常情況下,臨床上發現的晚期肝癌患者,自然生存期只有3~6個月。

為規範原發性肝癌危險人群的有效預防、早期篩查及診斷,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組織國內有關專家,以國內外原發性肝癌的基礎、臨床、預防研究進展為依據,結合現階段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原發性肝癌二級預防共識(2021年版)》,為慢性肝病人群原發性肝癌的預防、篩查及早期診斷提供重要依據。

原發性肝癌是目前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及主要的致死病因,主要包括肝細胞癌(HCC)、肝內膽管細胞癌(ICC)和HCC-ICC混合型3種不同病理學型別。其中HCC佔85%~90%。

對於肝癌的預防,本共識採用如下分級概念:

一級預防是防止可導致HCC發生的危險因素對普通人群初始危害的措施;

二級預防是針對患有慢性肝病人群,控制相關病因和危險因素並根據危險分層篩查及監測,以減少或延緩HCC發生的措施;

三級預防是對已發生HCC的患者行根治性治療後, 進一步採取減少HCC復發、降低病死率和提高總體生存率的措施(圖1)。

原發性肝癌二級預防共識(2021年版)釋出!

圖1  HCC三級預防目標人群及措施

流行病學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2020年12月釋出了全球最新癌症負擔資料,原發性肝癌發病率居惡性腫瘤第6位,新增90。6萬例;死亡率居第3位,共計83萬例。近5年全球原發性肝癌平均年發病例數為99。5萬例,亞洲73。2萬例,佔全球73。6%,中國42。3萬例,佔全球42。5%。

HCC的病因及危險因素

各種原因導致的

肝硬化

是HCC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我國HCC病因構成以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為主,約佔

86%

;其他病因包括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長期過量飲酒所致酒精性肝病(A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伴發2型糖尿病(T2DM)、長期食用黃麴黴毒素汙染的食品等。

推薦意見1

:任何病因所致肝硬化都有發生HCC的風險,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我國HCC的主要病因,是篩查的重點監測人群(A1)。

推薦意見2

:多種病因或危險因素疊加(如慢性HBV或HCV感染合併ALD、NAFLD,合併T2DM或代謝綜合症等)可顯著增加HCC發生風險,此類人群應密切監測HCC的發生(B1)。

推薦意見3

:經影像學證實的癌前病變(肝臟影像報告和資料管理系統4級)為HCC發生的極高風險人群,應嚴密監測結節增長及性質變化(B1)。

HCC危險人群

HCC的發生發展與持續肝臟炎症、修復與纖維組織增生以及肝細胞異常增生有關。

目前歐美各國關於肝癌診治指南中, 對HCC高危人群的定義存在差異,本共識結合我國HCC發病原因、流行病學特徵及循證醫學證據,按HCC發生的風險等級,將危險人群進行了分層,據此建立相應的監測方案。

低危人群

:年齡<30歲,各種原因所致慢性肝病的早期及穩定期,無明顯肝臟炎症和纖維化,包括慢性非活動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攜帶者、乙型肝炎免疫控制期、單純性脂肪肝,及Gilbert綜合徵、Dubin-Johnson綜合徵、良性複發性肝內膽汁淤積等良性遺傳代謝性肝病患者。

中危人群

:年齡>30歲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無肝癌家族史,無長期酗酒、吸菸、明確接觸致癌毒物史、無合併糖尿病或肥胖者),慢性丙型肝炎(CHC)、A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自身免疫性肝病或Wilson病等慢性肝病活動期的患者。

高危人群

:①各種原因所致的肝硬化,包括HBV感染、HCV感染、ALD、NAFLD、藥物性肝損傷、 自身免疫性肝病、Wilson病等慢性肝病活動期的患者。病等疾病導致的肝硬化患者;②年齡 ≥30歲的CHB患者有肝癌家族史,或長期酗酒、吸菸、明確接觸致癌毒物史、合併糖尿病或肥胖。

極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伴有下列1項或多項。①超聲等影像學檢查發現肝內疑似癌前病變或非典型佔位性病變;② 血清甲胎蛋白(AFP)≥20ng/ml,伴或不伴異常凝血酶原(DCP/PIVKA-Ⅱ)≥40mAU/ml及/或AFP-L3≥15% ;③影像學或肝組織病理學證實的肝臟異型增生結節。

原發性肝癌的二級預防措施

HCC的二級預防旨在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提高根治率及長期生存率。

血清標誌物

推薦意見4

:AFP仍為篩查早期HCC的首選血清學指標(A1), 與PIVKA-Ⅱ和AFP-L3聯合檢測,可提高早期HCC的診斷率(B2)。

推薦意見5

:血清AFP陰性或輕度升高者,在動態觀察的基礎上聯合檢測PIVKA-Ⅱ和AFP-L3等可以提高HCC早期診斷率(B2)。

影像學檢查

推薦意見6

:常規腹部超聲檢查是HCC危險人群監測的主要影像學手段,可發現>2cm的腫瘤及結節;CEUS可輔助鑑別腫瘤性質(A1)。

推薦意見7

:肝臟CT平掃及增強為早期發現、早期診斷HCC的重要影像學方法之一,可用於直徑>1cm結節的鑑別診斷及監測(A1)。

推薦意見8

:多模式MRI(平掃、DWI及增強)是診斷HCC最敏感的影像學方法,可發現直徑≤1cm腫瘤,用於結節性肝硬化的HCC篩查、鑑別超聲發現的可疑結節性質。肝細胞特異性對比劑Gd-EOB-DTPA增強MRI可提高直徑≤1cm HCC的檢出率,對於鑑別良性增生結節、癌前病變和早期HCC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A1)。

推薦意見9

:肝儲備功能及肝硬度準確評估對預測慢性肝病HCC發生風險有一定參考價值(C2)。

肝癌篩查與監測

推薦意見10

:腹部超聲聯合AFP為慢性肝病患者HCC常規篩查方法,多模式肝臟MRI和/或CT為加強篩查方法。低危人群每年1次常規篩查,中危人群每6個月1次常規篩查(C1);高危人群每3~6個月1次常規篩查(A1),每6~12個月1次加強篩查(B2);極高危人群每3個月常規篩查1次,每6個月加強篩查1次(B1)。

推薦意見11

:監測過程中腹部超聲發現<1cm 結節,3個月複查1次,結節增長或結節>1cm且AFP>20ng/ml應啟動肝癌加強篩查流程。影像學檢查不能確定結節性質者,可考慮在影像引導下行診斷性肝穿刺活組織學檢查(C1)。

原發性肝癌二級預防共識(2021年版)釋出!

圖2  HCC危險人群分層級篩查流程圖

肝癌相關疾病治療與預防

推薦意見12

:CHB患者採用核苷(酸)類似物(NAs)或聚乙二醇干擾素-α(PEG-IFNα)抗病毒治療,CHC患者採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並獲得持續病毒學應答,可降低HCC風險,但不能完全消除,尤其對於已進入肝硬化階段患者,獲得病毒學應答後仍需按篩查流程監測HCC的發生(A1)。

推薦意見13

:戒酒可降低ALD患者HCC風險(A1)。

推薦意見14

:NAFLD患者應透過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增加有氧運動等措施控制體重和防治代謝紊亂以降低HCC風險(B1)。

推薦意見15

:慢性肝病合併T2DM增加HCC風險,應嚴格監測及控制血糖水平(B1)。

參考文獻: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原發性肝癌二級預防共識(2021年版)[J]。 臨床肝膽病雜誌, 2021,37(03):532-542。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