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神經解剖學 | 腦神經與腦神經核:側面觀

神經解剖學

神經系統解剖學

按照神經系統概述、區域性神經科學和系統神經科學的順序進行了分類編排,使讀者可以從不同層面、全方位地瞭解複雜的神經系統的結構與系統功能。

擴充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相關內容,同時添加了近幾年來

神經科學

在訊號傳遞、轉錄因子、幹細胞、誘發電位、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功能等分子生物學領域的新突破,進一步闡釋了神經系統在正常和病理狀況下的特點。

附加

顯微影象、放射影像學和組織切片染色圖

,為學習神經科學提供了全面的視覺輔助從睡眠障礙到中樞神經系統炎症,從癲癇的生物學基礎到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

新增的“臨床意義”板塊簡明扼要地展示了基礎科學與臨床應用在神經科學中的結合。

腦神經與腦神經核:上面觀示意圖

神經解剖學 | 腦神經與腦神經核:側面觀

圖片來源:NETTER‘S  ATLAS  OF  NEUROSCIENCE

第III對腦神經發自中腦腹內側。

第IV對腦神經

在接近腦橋-中腦連線處的中腦背側面穿出腦幹,是唯一一對從腦幹背側面發出的腦神經。

第V對腦神經自腦橋中部側面發出

第VI對腦神經發自腦橋內側的延髓-腦橋連線處。

第VII和VIII對腦神經發自延髓-腦橋連線處的腦橋小腦角。

第IX和X對腦神經發自延髓外側上行穿過枕骨大孔並與第XI對腦神經伴行。

第XII對腦神經自橄欖前溝內側發出。

血管損傷、腫瘤和退行性疾病等可以導致腦幹區域性病變。

瞭解腦神經進入和穿出的位點對於定位上述損傷位置尤為重要。

臨床意義

含有下運動神經元的腦神經核團包括兩個縱向柱:

內側柱(第III,IV,VI,Xll腦神經核)和外側柱(三叉神經運動核、面神經核、疑核)。

中樞神經系統的下運動神經元發出軸突至周圍神經系統

,與骨骼肌形成膽鹼能突觸,並對其支配的肌肉有著重要的營養作用。

下運動神經元損傷

(如脊髓灰質炎 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和其他下運動神經元麻痺)會造成支配肌肉的完全癱瘓;失神經支配、肌張力喪失和反射喪失則會導致肌肉萎縮。

失神經支配的肌肉通常會處於去神經增敏狀態,在肌電圖上可見纖維性顫動。

下運動神經元死亡前的電反應表現為運動單位(神經元及其支配的肌纖維)的自發放電(在肌萎縮脊髓側索硬化症尤其明顯),

每次放電產生肉眼可見的肌束震顫(或抽搐)

在一些下運動神經元病,

如脊髓灰質炎中

, 如果有足夠的鄰近神經元存活,存活的神經元則可發出軸突,重新到達之前支配的骨骼肌纖維,

形成突觸

這個過程必須在約1年內完成,否則肌肉將永久萎縮。

上運動神經元麻痺時,下運動神經元並沒有死亡,肌纖維仍處於神經支配狀態,

表現為反射亢進、肌張力增高、被動伸展(強直狀態)和病理反射(足底伸肌反應)。

參考文獻

[1] NETTER’S  ATLAS  OF  NEUROSCIENCE ( 第3版)

策劃製作

策劃:小趙啊              |             監製:楊老師   景老師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