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不把情緒帶到工作中,是成年人最大的自覺

不把情緒帶到工作中,是成年人最大的自覺

作者:洞見muye

弱者被情緒控制,強者控制情緒。

馬東曾在《十三邀》裡,接受許知遠採訪時談到:

他在招聘和考核員工時,最看重的品質是“事在人先”。

不把情緒帶到工作中,是成年人最大的自覺

什麼意思呢?

馬東解釋說:“既然來工作,那你生活上的事是另外一回事,工作的時候不要把生活裡面過多的情緒帶到工作上面來。”

在工作中放縱情緒,就是不靠譜的表現,除了你自己,沒有人會為你的情緒買單。

無論你遇到了多大的困難,受到了多大的屈辱,

在踏進公司的那一刻,就必須收起情緒。

不把情緒帶到工作中來,是成年人該有的自覺。

01

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曾說:

“在成功人生的決定因素中,智商最多有20%的貢獻率,其餘80%是由非智力因素決定的。”

在這80%的非智力因素中,管理情緒的能力非常重要。

在工作中,無法保持穩定的人,根本不能做好事情。

認識一個朋友,在一家廣告公司擔任專案主管。

前兩天,朋友跟我吐槽了他部門的一位員工。

當時他接到一個專案,按照慣例把任務分發給同事,約定好了截止日期。

結果到了截止時間,其他人都到會議室準備開會了,唯獨一位女生遲遲不見蹤影。

給她發訊息不回,打電話也不接,其他同事也不知道她消失去了哪裡。

一直拖了近半個小時,她才推門進來,一臉憂鬱。

而由她負責的那部分方案,做得敷衍了事,根本沒辦法使用。

大家只能現場合作,完成原本屬於她的那部分工作。

事後,朋友把這個女生叫到辦公室談話。

原來她這兩天在跟男朋友鬧分手,心情低落。

消失的那半個小時,是跑到樓下跟男朋友打電話了。

工作中最怕遇到的,就是帶著情緒工作的人。

不僅影響個人的工作效率,還會拖累團隊的協作。

理查德·泰普勒在《極簡工作法則》中寫道:

“職場中,同事們會對一個無法良好地處理和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快速失去信心。”

真正優秀的人,先處理事情,再處理情緒。

上班不帶情緒,才是對工作、對同事最大的尊重。

不把情緒帶到工作中,是成年人最大的自覺

02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和開朗的人在一起,很容易心情充滿陽光,和悲觀的人在一起,自己也會變得悲觀。

也就是說,

人與人之間的情緒,是會傳染的。

某醫院的護士,在網上講述過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歷。

早晨出門時,因為家裡發生了一點事,她心情很不好。

那天中午,剛好輪到她值班,科室只有她和另外一個同事。

當時住院的病人很多,有點忙不過來,可依然還有很多新病人前來辦理住院手續,家屬們也來諮詢各種事情,整個人忙得暈頭轉向。

她也在忙碌中,愈發變得煩躁。

徹底繃不住的那一刻,她拿著液體瓶子摔在治療桌上叫到:“煩死了!”

一旁的同事被她突如其來的聲音嚇到了,朝著她大聲喊道:

“你摔什麼摔?有你這麼做護士的嗎,出了差錯你承擔得起嗎?”

那一刻,她愣住了,也瞬間清醒了。

如果因為她的壞情緒,導致給病人輸錯了藥,可就是一起醫療事故。

如果讓患者感受到她的壞情緒,無論對患者身體的康復還是對醫護人員的滿意度,都會有影響。

於是,她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休息了一會,調整好了狀態,再去處理工作。

然後她發現,原本煩心的事情,不過是她工作的日常,是壞情緒讓她感到難以忍受。

羅伯·懷特曾說過:“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最該具備的能力,就是及時給壞情緒急剎車的能力。

03

最近在追綜藝節目《心動的offer3》,有一幕讓我很觸動。

實習醫學生王蕊,在手術過程中,因為沒有達到要求,被帶教醫生嚴厲批評。

當時,醫院為醫學生配備了器械室,可以在裡面練習外科手術的實操能力。

但王蕊很少去器械室主動練習實操能力。

於是,在抽查環節,王蕊不盡人意的表現,再次遭到帶教醫生的批評。

徹底繃不住情緒的王蕊,躲在更衣室裡哭了起來。

但在哭過以後,她迅速收拾起情緒,重新回到工位投入了工作。

不把情緒帶到工作中,是成年人最大的自覺

之所以對這一幕如此動情,是因為在她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剛參加工作時的影子。

那時我和所有新人一樣,總被領導批評。

情緒不好的時候,我會躲進衛生間,待上十分鐘。

等情緒緩和以後,再回到工位繼續做事。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有情緒再正常不過,重要的是有調節情緒的能力。

有人被領導責罵後,可以快速收拾好心情,重新投入工作;有人沉浸在抱怨裡。

有時候阻礙一個人進步的,並不是什麼天賦潛質,而是不懂得控制和管理情緒。

04

拿破崙有句話說得好:

“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真正厲害的人,處事往往都沉著冷靜,不喜於色,不怒於形。

位元組跳動創始人張一鳴,有一種類似於“機器人”般的理性和剋制。

張一鳴的室友梁汝波說過,從上大學開始,他從來沒見過張一鳴有打雞血的狀態,不過分興奮,也不過分沮喪,他的情緒永遠只在這兩條線之間波動。

哪怕是遇到大風大浪,他也很剋制,很難從他身上看出消極情緒。

情緒穩定的背後,是實力,也是格局。

所謂,弱者被情緒控制,強者控制情緒。

優秀的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管理情緒。

巴菲特保持投資長勝的秘訣之一,是從不會把情緒帶到工作中。

他說,作為一個投資者,情緒失控的行為是很不理智的,所造成的後果也將是極其嚴峻的,保持理性和穩定情緒才最重要。

稻盛和夫也如是說:

“成功不要有無謂的情緒。即使你抱怨再多,受到的委屈再多,當下最要緊的一件事就是先把工作做好,把工作做好之後你再去發洩情緒、調整心情,這才是一個成熟人該有的心態。”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領導,你會把工作交給一個陰晴不定的人,還是穩定靠譜的人?

不言而喻。

工作中請把情緒調成靜音,你才會得到比別人更多的機會。

不把情緒帶到工作中,是成年人最大的自覺

05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鈍感力》裡,講過一個簡單的故事。

公司有兩位同事,被領導罵得狗血淋頭。

一位同事很敏感,覺得很沒有面子,無法擺脫被責罵的陰影,選擇離職。

另一位同事就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照常幹得起勁。

有人覺得他缺心眼,但他只是對所謂的失去面子有“鈍感”。

鈍感力強的人,不會沉迷在負面情緒裡太長時間,他們會快速忘掉令人不快的過去,著力於當下的事情。

360創始人周鴻禕曾說過:

“人在年輕的時候,還是應該遲鈍點,讓自己的心變得粗糙點,能夠承受各種鍛鍊和痛苦。”

當你保持鈍感,減少情緒,一切工作自然就順了。

點個

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