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醫藥專題】中醫藥在尚無特效藥的疾病中發揮的作用強直性脊柱炎

導讀:

今天一起學習朱曉鳴先生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經驗,看看中醫藥在這個尚無特效藥的疾病中發揮的作用!

強直性脊柱炎是脊柱及其附屬組織的一種慢性疾病,常可累及眼、肺、心血管、腎臟等多個臟器。

從本病的主要特點來看,屬於中醫”腰背痛”、“尪痺”、“督脈病”範圍,特別與痺證中“骨痺”、“腎痺”相類似。

《素問·長刺節論篇》謂:“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痠痛,寒氣至,名曰骨痺”;《靈樞·寒熱病》篇謂:“骨痺,舉節不用而痛”;

《素問·痺論篇》謂:“腎痺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素問·骨空論篇》謂:“督脈為病,脊強反折”,都是對本病的具體描述。

目前缺乏理想藥物治之。

朱老師辨證治療此病收到滿意療效,有力地遏制了病情進展,降低了致殘率,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其治療特色總結如下。

1

祛風散寒法

發病早期,患者主要表現為骶髂關節、脊柱及四肢疼痛,活動受限,痛處固定,遇寒則痛甚,夜間加重,並有翻身困難,晨僵,脈弦緊,且病變活動時,往往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增高。

朱老師認為,

此期主要為風寒溼邪侵襲,氣血痺阻不通,也是以邪實為主,故治以祛風散寒除溼之法。

常用方藥為:

制川烏12克,防風10克,威靈仙12克,豨薟草30克,透骨草15克,千年健15克,尋骨風15克,薏苡仁20克,石楠藤15克,桑寄生15克,川芎15克

如治李某,男,19歲,學生,1996年3月27日初診。

於3月前自覺出現腰骶部疼痛,每逢咳嗽時則牽引腰背部疼痛,氣候變化或寒冷時均感加重,並伴雙髖、雙膝關節疼痛,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緊。

查:雙側骶髂關節均有壓迫痛,骶髂關節定位試驗、床邊試驗均陽性。

X光攝片示:雙骶髂關節模糊,關節間隙變窄。查血ESR 53mm/h,CRP>10mg/L,ASO

辨證為風寒溼痺,治以祛風散寒,活血止痛,佐以補腎。

處方:制川烏、威靈仙各12克,防風10克,豨薟草30克,薏苡仁20克,透骨草、千年健、尋骨風、石楠藤、桑寄生、川芎各15克,細辛5克,水煎服。

4月18日複診,腰骶部及髖、膝關節疼痛減輕,晨僵消除,守上方繼服。

7月19日複診,疼痛消除,查血ESR、CRP均正常,X光片骶髂關節較前清晰,上方制川烏改為10克繼服,至9月15日停藥。

半年後隨訪,未再疼痛,療效鞏固。

按:

發病早期的病機及治療,朱老師認為基本同風溼痺、尪痺等疾病,但又略有不同。

如早

期主要表現為腰骶部及脊柱疼痛,說明不同程度的存在腎虛證候,腎虛是發病的內因,風寒溼邪侵襲是外因。

因此,治療上既要以祛邪為主,又要適當佐以補腎,才能標本兼顧,徹底治癒,故加用桑寄生等補肝腎,祛風溼以扶正祛邪。

2

活血祛風法

本病也同風溼痺、尪痺一樣,

發病後不同程度的存在氣血瘀滯,經絡不通,且疼痛主要在腰骶及脊柱,說明病位以腎督經脈為主。

因此,加用活血藥,促進腎督經脈氣血執行,既可縮短療程,又有顯著的止痛作用。

如治馮某,女,23歲,農民,1995年11月21日初診。

於1年前出現膝關節疼痛,1月後又感腰骶部及脊柱疼痛,痛處拒按,部位固定,日輕夜重,翻身困難,晨起或久坐後起立時腰背僵硬尤甚,活動後可緩,解每逢氣候變化或寒冷時均感加重,並伴雙髖、雙膝關節疼痛,經多次更醫治療,均無明顯好轉。

舌淡紅略暗,苔薄白,脈弦緊。

查:雙側骶髂關節壓迫痛,骶髂關節定位試驗、床邊試驗均陽性。

X光攝片示:雙骶髂關節模糊,關節間隙增寬。查血ESR 48mm/h,CRP>10mg/L,ASO 625V。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

辨證為風寒溼痺,治以祛風散寒,活血止痛。

處方:制川烏、威靈仙、桂枝各12克,防風10克,豨薟草、薏苡仁各30克,透骨草、千年健、尋骨風、石楠藤、桑寄生、川芎各15克,穿山甲10克,土元6克,加黃酒煎服

12月9日複診,關節疼痛減輕,晨僵已不明顯,守上方繼服。

1996年2月18日複診,疼痛消除,查血ESR、CRP、ASO均正常,上方制川烏減為9克繼服。

3月15日複診,無任何自覺症狀,驗血均正常,囑服壯腰健腎丸鞏固療效。

本病具有痛處拒按,部位固定,日輕夜重,翻身困難,晨起或久坐後起立時腰背僵硬尤甚,活動後可緩解等血瘀證候特點。

治療時,若只祛邪,而忽略活血或以平和之活血藥,則難以使氣血暢通,迅速驅邪;

故朱老師於方中加入穿山甲、土元等蟲類活血藥物加黃酒煎服,以增強活血通經,根除

頑疾之功,達到治癒目的。

3

補益腎督法

本病病變主要在腰骶部及脊柱,隨著病情的發展,骨質受損嚴重,易出現脊柱強直和畸形,發生功能障礙,

說明隨著病情的進展,腎虛證候越來越突出。

因此,

朱老師常用生熟地、山茱萸、桑寄生、淫羊藿、狗脊、杜仲、續斷、鹿角膠(霜)、制附子等藥物補益腎督。

如治李某,男,21歲,1995年11月3日初診。

腰骶部及脊柱疼痛,晨僵1年,伴雙肩、雙肘、雙膝關節疼痛,舌淡苔薄白,脈沉細。

X光攝片示:雙骶髂關節硬化,增寬,脊柱骨質疏鬆,骨突關節模糊。診斷為強直性脊椎炎。

辨證為腎督空虛,寒溼痺阻。

處方:制川烏、山茱萸、當歸各12克,鹿角膠10克,桑寄生、豨薟草各30克,熟地24克,狗脊、續斷、石楠藤、杜仲、川芎各15克,日1劑,水煎服。

2月後複診,晨僵消除,疼痛減輕。

繼服上方2個月後再診,述僅在勞累時有隱痛感,守上方隔日1劑,繼服2月以鞏固療效,半年後隨訪,未復發。

朱老師認為:腰為腎之府,腎主骨生髓,督脈總督一身之陽,貫脊直上,故腎督空虛是本病的內因,風寒溼邪乘虛侵襲是本病的外因,內外合邪形成本病。

因此,

將補益腎督貫穿於治療的全過程,並隨腎虛的側重不同而組方用藥,從而收到了理想的療效。

4

搜風通絡法

強直性脊柱炎發病既有腰脊強痛,轉側不利,又有遇風寒則痛甚等症狀,說明風邪不但客人足太陽經、足少陰經,也入督脈。

發病後往往內外合邪、表裡俱病,因此,部分病人病情頑固,邪伏較深。

平和之品難以取效,朱老師於方中加入蟲蟻之類搜風通絡,使經行絡通,邪去正復,療效大增,常用白花蛇、蜈蚣、全蠍等藥搜剔竄透。

如治王某,男,29歲,1994年11月23日初診。

腰脊強痛3年,曾多次服消炎痛、布洛芬及中成藥,疼痛只能暫時緩解,症狀卻逐漸加重,舌淡紅苔薄白,脈緊。

X光攝片示:左骶髂關節模糊,關節間隙增寬。血ESR、CRP均正常,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辨證為風寒溼痺。

處方:制川烏、紅花、威靈仙各12克,細辛、防風各10克,薏苡仁30克,川芎、桑寄生、杜仲、石楠藤、透骨草各15克,全蠍6克,蜈蚣2條,日1劑,水煎服。

連服2月後,晨僵消除,疼痛減輕。

1995年3月14日複診時,疼痛消除,守上方將制川烏改為9克,繼服3月鞏固療效。

5

化痰通絡法

部分病人由於反覆不愈,久病入絡,經絡不通,氣血壅滯,致津液不能正常輸布,凝聚成痰,痰瘀互結,阻閉經絡,深入骨骱,故可見到關節腫脹、畸形,舌淡紫苔白膩,脈沉澀等痰瘀交阻症狀;

配伍化痰藥物,可有助於消除關節腫脹等症狀,常用白芥子、半夏、南星、白朮等藥。

如治李某,男,18歲,農民,1995年7月11日初診。

4個月前,因腰骶及脊柱疼痛,在我院診為強直性脊柱炎,服中藥治療(用藥不詳)後,症狀減輕,因未能堅持用藥,病情逐漸加重。

現腰骶部、脊柱疼痛強直,晨僵,伴雙髖、雙膝及雙踝關節疼痛並有腫脹,舌淡紫苔白略膩,脈沉澀。

X光攝片示:雙骶髂關節模糊,骨質疏鬆,方形變;ESR、CRP正常,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辨證為痰瘀閉阻。

處方:制川烏、桃仁、紅花、威靈仙各12克,豨薟草30克,川芎、石楠藤、桑寄生各15克,白芥子10克,天南星、全蠍各6克,蜈蚣2條,日1劑,水煎服。

9月23日複診,疼痛減輕,關節腫脹消除,守方繼服。

12月7日複診,關節已不疼痛,只在勞累時有隱痛感,守上方隔日1劑,繼服2個月鞏固療效。

本文選摘自《臨證秘驗錄》,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朱曉鳴述,蘇玲等主編,1999年8月。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養生的朋友

記得在下方【

醫學深淵

】中

點個【關注】~

(放到你圈子裡,朋友們會感激您)

告訴朋友一起養生:點個贊點個在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