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人物|許永強:蜀中自古多醫家

文/許永強

歷史上,四川醫學繁榮,宋朝後,已成為當時中國醫學發展中心之一。北宋的唐慎微、明朝的韓懋、清朝的曾懿等,皆為名重一時的醫家,其著作《證類本草》《韓氏醫通》《醫學篇》等皆為醫學名著。值得一提的是,兩宋時期,蜀中醫學在本草學方面就代表了當時國內最先進的水平。

唐慎微與《證類本草》

唐慎微(約1056-1136),字審元,四川蜀州晉原縣(今四川崇州市)人,也有文獻說他是成都府華陽縣(今成都市雙流區)人。北宋著名醫藥學家。

唐慎微出身於醫學世家,自幼喜愛讀書,經子傳紀、佛書道藏,無不涉獵。至於古代醫經和歷代諸家方書,更是認真學習,反覆揣摩,細緻較核,以定優劣。宋哲宗元祐年間,唐慎微應蜀帥李端伯召請,到成都行醫。後遂居成都。

據唐慎微同鄉宇文虛中《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記》載,唐慎微外貌醜陋,不善言辭,頭腦卻十分聰明。他分析病症,僅寥寥數語,而處方用藥,非常謹慎,“洽病百不失一。”唐慎微用藥精準效驗,成為極受人愛戴的名醫,當地人都叫他神醫。

宇文虛中的父親宇文邦彥患風毒病,請唐慎微醫治,一投藥,即“療之如神”。病癒後,唐慎微預料病未斷根,此病往後還可能復發,在離去前留下一封緘好的書信,並叮囑一旦舊病復發,便可啟開書信。不出所料,宇文邦彥舊病復發,開啟書信,裡面記有三個方子:第一方療風毒再作,第二方療風毒上攻,第三方療氣促欲作喘嗽。宇文邦彥按信中之方依次服藥,半月後病即痊癒。

唐慎微不僅醫術精湛,醫德也十分高尚。凡病人有請,總是有求必應,隨喊隨到。“其於人不以貴賤,有所召必往,寒暑雨雪不避也。”他和三國時的董奉一樣,看病不要錢。董奉看好病後,只叫病人代栽一到五棵杏樹;唐慎微看好病後,只讓病人替他收集一二個單方或驗方做為報酬。他的這個要求,得到廣大患者的支援和讚賞。他在編寫《證類本草》時,其中的附方大多是這樣從群眾中搜集來的。

唐慎微在治療中,深知藥物學之重要,遂下定決心奮力重修本草。他在全面研究歷代本草學著作的基礎上,廣搜博採,遍讀經、史、子、集等各類文獻。在閱讀中,他把有用的資料一一記錄下來,並收錄在自己的書裡。目前已散佚的《開寶本草》《日華子諸家本草》《嘉祐本草》等書的內容,就是依靠他才儲存下來的。經過若干年辛勤努力,唐慎微編撰成《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標誌著我國本草從此具備藥物學的規模。

《證類本草》集北宋前藥物學之大成,全書共31卷60萬餘字,共收錄藥物1558種,其中新增藥物476種,靈砂、桑牛等皆為首次載入。每藥均有附圖,查閱時有按圖索驥之便。

唐慎微治學十分嚴謹,在編撰《證類本草》時,對藥物主治等方面,既詳加闡述與考證,說明藥物的採集、炮製方法和主治功能,又在每藥後附載有關方劑,便於對照使用,臨床價值高。他還首創了沿用至今的“方藥對照”的編寫方法,“集書傳所記單方,附於本條之下,殊為詳博。”其寫法被後世本草書撰寫者所沿用。更可貴的是,全書還附載古今單方、驗方、方論,不僅儲存了豐富的民間方藥經驗,也為後世本草整理指出了正確方向。

該書最早刊行於元豐五年(1082),當時就風行於世,名傾公卿。唐慎微能以個人之力,完成如此宏偉精湛的藥學鉅著,非常難能可貴。尚書左承蒲宗孟根據唐慎微對醫藥的貢獻,按例奏與一官,但唐慎微竭力拒而不受。

當時宋朝的統治者對本草書的修訂非常重視,官編、私篆的本草書層出不窮。唐慎微的《證類本草》卻能面目一新,突破諸家本草水平,使當時刊行的各類本草大為遜色,就連宋王朝也不得不承認該書的成就,屢派醫官修訂增補,並作為官編的藥典頒行全國,還傳至朝鮮、日本等,對促進中外醫藥交流做出了貢獻。

李時珍對它給予很高評價:“使諸家本草及各藥單方,垂之千古,不致淪沒者,皆其功也。”李時珍也是以《證類本草》為藍本撰《本草綱目》的。近代學者認為,早在11世紀就已產生如此規格宏大、科學價值較高的本草鉅著,實為難得。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稱讚本書“要比十五和十六世紀早期歐洲的植物學著作高明得多”。

人物|許永強:蜀中自古多醫家

韓懋與《韓氏醫通》

明朝醫家韓懋,生於正統年間,字天爵,號飛霞道人,又曾改名白自虛,人稱白飛霞,四川瀘州人。其父任東路總兵,戍於小河將臺(今四川松潘縣)。其兄韓恩,最初任四川都司署都指揮金事,後升任吏部考功郎、太常寺卿等職。

本為將門之子的韓懋,幼而聰敏,善詩能文,稟質氣弱,因考科舉不中,且體弱多病,乃棄儒學醫。

成化十三年(1477),多年供事邊遠冷寒煙瘴之地的韓父患腳氣之疾。弘治十一年(1498年),韓母去世。韓父傷心悲痛,導致病情加劇,頭髮漸白,牙齒脫落,衰弱愈侵。無奈之下,韓父只好請韓懋的表舅華恆岍前來治療。當時,韓懋隨父身邊,專侍湯藥,得以跟隨華恆岍學醫。華恆岍離開後,韓懋便自主醫藥,為父治病,頗有效驗。

一日,韓父命人將韓懋日常所用湯藥之方書錄成集,賜名《韓氏有效方》,並親自作序。正德十三年(1518),韓父去世,韓懋遠出遊歷,幾遍天下,先後得峨眉山高人陳斗南、金華名醫王山人、武夷仙翁黃鶴老人、廬山良醫休休子等秘傳,數年實踐,醫術逐漸精深。

韓懋遠遊行醫期間,韓恩裹檢家中醫書,偶見《韓氏有效方》稿,命五弟韓恕加以編次。嘉靖元年(1522),在韓恩的安排下,韓懋將《韓氏有效方》加以精心補葺,內容豐富了許多,名曰《韓氏醫通》,於是刻板廣傳。

《韓氏醫通》上下二卷,分9章,共95則,上卷為緒論、六法兼施、脈訣、處方、家庭醫案;下卷為懸壺醫案、藥性裁成、方訣無隱、同類勿藥。韓懋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立了六法兼施的醫案。提出病案應包括望形色、聞聲音、問情狀、切脈理、論病源、治方術六大部分,制定了較詳細的病案格式。提倡“凡治一病,用此式一紙為案。”不能因其繁瑣而“為謀弗忠”。只有望、聞、問、切以詳察內外,才能準確地判斷病源予以處理。開創了記載完整病歷的先例,更為後世醫家書寫醫案的準繩。

在診斷疾病上,韓懋強調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重要性。這在當時誇大脈診、舌診的情況下,強調四診的重要性,提倡四診合參,實屬難能可貴。韓懋極其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指出寫醫案“首填某地某時,審風土時令也”。地區氣候的差異,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對疾病的產生有一定的影響。

同時,又指出“閱古方,必如親見其人察稟賦與當時運氣風土,始可以德作者之意”。在《韓氏醫通》所載醫案中可以看出,韓懋辨證用藥,時刻不忘地域環境、季節氣候、生活習慣對疾病的影響,乃治病審察內外、重視人與自然的典範。

《韓氏醫通》所載補益之法也非常詳備。如治痰良方霞天膏,婦科秘方女金丹,外科妙方滇壺丹等。自制諸方,亦簡而精妙,如治療老年咳啾、氣逆的三子養親湯,防治瘟病的五瘟丹,健益小兒的七味保嬰湯等。

《韓氏醫通》對中醫診斷學內容的充實、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正如黎顒所言,《韓氏醫通》“實從醫之指南,自衛之夏屋”。

曾懿與《醫學篇》

歷代蜀醫不乏其人,但少見女性為醫,有著述的女性更為罕見。清朝的曾懿,是我國古代女中醫中最著名的。

曾懿(1852-?),字伯淵,名朗秋,四川華陽人。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之家,其父曾詠官至知府,其母左錫嘉是江蘇常州有名的才女,擅長書畫詩詞。在推崇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她的父母並沒有因為她是女兒就阻止她學習文化知識。為讓曾懿能更好地接受教育,特地把家搬到成都浣花溪一帶。

在母親的督促下,曾懿博覽群書,研讀經史,兼及繪畫詩詞,學問日益精深,成為一方才女。曾懿10歲時,曾詠病故,即隨母親回華陽老家,幫助母親照顧弟弟妹妹,為母分憂。

同治年間,病疫大起,鄉民多染患。當時的醫生拘泥於古方,不知變通,致使許多鄉民不治而亡,曾懿甚為痛恨,決心從醫。曾懿家中醫藥典籍藏書頗豐,在照顧母親的同時,仔細研讀醫書,並應用於臨床,幾年後頗有心得。

清末民初,西學東漸,受維新思想影響,看到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曾懿深感所學詞章之學於救國無實際用處,只有男性不足挽救國家的危亡局面,必須興女學,鼓勵女子接受教育,使女子也投身救亡圖存的運動中,只有大家團結一致,才可救國強國,救人民於水火中。曾懿著有《女學篇》,詳細論述興辦女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並在《女學篇》中論述了衛生保健知識,重視身體健康,增強國民。

曾懿的早期經歷促成她學醫的動力,後期接受西醫先進知識,貫通中西。在治療疾病中,曾懿不拘泥於一家之言,對疾病進行辨證論治,對症治療。她不僅熟讀《內經》《傷寒論》《金匿要略》《溫病條辨》等經典著作,熟練運用經方,還善於積累經驗,運用時方、自制方和經驗方。這些豐富了她的臨床經驗,提高了治病效果,為後人提供了經驗。她還糾正一些古方中的錯誤之處,警示後人。

曾懿的思想和學識,主要反映在她的著作《古歡室叢書》中。這部叢書由《女學篇》《醫學篇》《詩詞篇》三個主要部分組成。談論醫學的主要是寫成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的《醫學篇》,當時曾懿已經54歲。《醫學篇》為木刻本,分上下冊,各4卷。上冊第一卷有脈論、舌色論、溫病、傷風,傷寒病論等,第二卷為溫病傳入中焦治法,第三卷為溫病傳入下焦治法,第四卷為傷寒治法。下冊第一卷為雜病,第二卷為婦科,第三卷為小兒科,第四卷為外科。書中將傷寒、溫病二症病情及治法,分辨明晰,詳論數章。

曾懿曾得過4次溫病,全賴著名溫病醫家吳鞠通的理論指導轉危為安。因此,她十分祟拜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在《醫學篇》中,她將《溫病條辨》要方摘錄成帙,明澈顯要,一目瞭然;再附以生平經歷之各科效驗古方、時方和自制諸方,使學者從中獲益,不致受庸醫所貽誤。

《醫學篇》反映了當時的疾病流行庭勢化及中醫在當時的發展狀況,為中醫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曾懿的中西匯通思想順應了歷史潮流,提高了臨床水平。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