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官場微故事:“賣糖”的啟示|王金山(安徽)

官場紀實微故事

雜談

“賣糖”的啟示

有人說,如今的絕大多數醫療糾紛並非醫療過失,真正屬於醫療事故(差錯)的不足5%。在非醫療過失引起的醫療糾紛中,主要由於醫患溝通不夠或方法不當,導致患者或家屬誤解和不滿。其根本原因是我們重醫療技術,輕醫學人文,不重視醫療風險和糾紛的管理,不注重提高醫務人員醫學人文素養的培養。筆者對此觀點十分贊同。

那是十幾年前的事了,那天,我在護士辦公室下醫囑,同事W氣呼呼地對我說:“現在的病人太難纏了,前天給她推拿了40多分鐘,昨天給她少推拿了10多分鐘,她就跟我吵起來了,說我對她先認真,後‘糊’她,還揚言要到院部投訴我!我氣不過,就回了她幾句,她頓時暴跳如雷,要打我,被其他病人拉開了。氣死我了,按醫療常規,我們推拿時間不少於20分鐘,我又沒有違規,還給她多推拿了時間……”“那你為什麼第一次要給她推拿40多分鐘,爾後又少推拿時間呢?”我饒有興趣地問。“還不是一開始想給她個好印象嘛!”W老實地說。“你錯了,難怪她跟你吵呢!”於是,我給W講了一個哲理故事,這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小孩到商店裡買糖,總喜歡找同一個售貨員。因為別的售貨員都是先抓一大把,拿去稱,再把多了的糖一顆一顆拿走。但哪個比較可愛的售貨員,則每次都抓得不足重量,然後再一顆一顆望上加。雖然最後拿到的糖在數量上並沒有什麼差別,但小孩就是喜歡後者。這是為什麼呢?

W聽完這個短故事,頓時明白了,他“啊”了一聲,說道:“你這個故事中說的小孩,就相當於我們的病人,我們醫生就相當於售貨員,而我則是那些先抓一大把糖果然後再慢慢去掉的‘笨’售貨員……”“你總算明白了……”我笑笑說。

W於是從那天起,接待每一個新病人,均採用了後面那位售貨員的方法,第一次給病人推拿20分鐘,然後每天一分二分地逐漸加時間。結果,病人都很滿意,說W對他們的治療越來越仔細和認真,有的出院前還送了錦旗。

看來,生活中同樣的付出,僅僅因為方法的不同,得到的收穫就不一樣。前者發生了醫療糾紛,後者卻受到了病人的稱讚。W的親身經歷就是一個最好的佐證。

“賣糖哲學”給我們的啟示遠遠不止這些。

官場微故事:“賣糖”的啟示|王金山(安徽)

(原載《醫師報》2009年1月22日、《中國社群醫師》雜誌2009年11月24日)

雜談

情感豐富的員工更受職場青睞

李炎小姐在公司裡是位技術骨幹,不但業務上讓人沒得挑,而且生性活潑開朗,情感豐富,是辦公室的“開心果”,不僅人緣好,連上司也特喜歡她。而同在一辦公室的金莉小姐,由於整天不開笑臉,為人冷漠,好小心眼,工作又不紮實,經常犯錯,結果人們都有意迴避她,不願同她接觸,連領匯出差和出去應酬都不願帶她一道。

傳統觀點認為,情感豐富的人往往比較輕浮、感情不穩定,對自己的專業容易“花心”,小資產階級情調濃厚,等等。那麼當代企業需要情感豐富的人嗎?如果您詢問許多老總,他們的回答也許是的,尤其是情感豐富的女性。

英國《每日電訊報》援引《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的最新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善於合作。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許多女性的最大特點往往情感比男性豐富。

也許從遠古性別分工開始,女性就承擔著撫養孩子、凝聚家族、贍養老人的任務,而這些都要求情感豐富,不能感情冷漠。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神經心理學家盧恩·布里曾丹在《女人的大腦》一書中提到,男性與女性早在腹中就已表現出他們的區別:從妊娠第八週開始,胎兒大腦開始受到一種性激素的影響。雄激素削弱大腦交流中心的聯絡,而雌激素則加強大腦中負責語言、情感表達以及觀察別人情感的能力。這就讓女人具有無與倫比的天賦——善於交際、表達內心情感和平息衝突。也就是我們說的“情感豐富”。

那麼,現代企業的老闆們為什麼喜歡情感豐富的員工?據阿根廷媒體稱,前不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情感豐富的人對企業發展有益。

現在的企業員工,一類是情感豐富者,他們看電視、電影,都會把喜怒哀樂表露無遺。體現在工作中,當他們受到鼓勵,就像加滿油的汽車,鉚足勁向前衝;遇到挫折和困難,也會打蔫兒。而另一類人則控制自己的情緒,或對情緒的體驗較遲鈍,不溫不火。而情感豐富的人,往往有更強的共情能力,能夠創造出和諧的辦公室關係。正因為這些看電視會流淚的人,在特定的情景中用心體會到了別人的情緒變化,於是就會自然地感同身受。在職場,當同事遇到麻煩,情感豐富的人會給予同情;當和同事發生爭執,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另外,情感豐富的人能夠釋放和處理自己的情緒,有助於自我約束。國外心理學界研究表明,情感控制人,甚至憤怒情緒都有助於自我管理。情感豐富者往往對自己的情緒體察非常敏感,他們把外界給予的刺激都宣洩出來,很明白自己身處的情境,帶來的反省能讓他們儘快約束不良行為,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正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負責人米歇爾·圖安·帕姆教授說:“企業裡有情感豐富的人是件好事,因為情感控制人,甚至憤怒都有助於約束行為;與情感豐富並善於表達情感的人一起工作,比同不善表達情感的人一起工作更健康。”

可見,評價人類行為時具有三種合理性。一是“邏輯合理性”,它表明的是人的行為或選擇是否符合邏輯標準。二是“物質合理性”,指人的行為與利益的一致性,即行為是否服務於自身利益,在物質方面是否合理。三是“生態合理性”,指人的行為與社會、文化和自然環境聯絡的能力。

這裡要說的是,情感豐富的人不僅對企業有利,也有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給辦公室同事或班組同事們一種快樂向上以及很陽光的感覺。我們知道,這些人愛說愛笑也愛哭,很少鑽“牛角尖”。笑聲能使人卸去多餘的壓力,保護血管內壁,從而減輕心臟病發作的機率。當人哈哈大笑時,需要調動身體內超過400塊肌肉,因而還能有效消耗熱量。如果動情而哭會分泌更多激素和神經傳遞素,可能會導致血壓降低、脈搏變慢,所以動情而哭的目的是為了去除體內壓抑的化學成分,起到良好的減壓作用。

可見,情感豐富的人對企業有利。朋友,您喜歡情感豐富的人嗎?

官場微故事:“賣糖”的啟示|王金山(安徽)

(原載《健康報》2008年8月15日)

腰痛沒治好,“胃出血”來了

筆者的一位遠房大伯因胃大出血而昏迷被送到了醫院急診,待我得到信趕到醫院時,大伯的危險期已過去,人已清醒了。大伯原先有胃、十二指腸潰瘍,好多年都沒這樣犯過,怎麼這次突然間大出血差點送了命呢?

“一言難盡喲!”大伯躺在病床上,喃喃地說道。

原來,大伯上個星期在家搬洗澡水時將腰扭了,導致腰腿疼痛難忍。為了治病,大嬸便從藥店買回來了3種非處方中成藥:三七片、跌打片、風溼骨痛藥酒。大伯為了使腰腿疼痛儘快痊癒,便按說明書同時服了3種藥,誰知服到第5天,胃就大出血了,要不是及時呼“120”,性命恐怕都難保。

聽完大伯的陳述,我心裡很不是滋味。藥物畢竟就是藥物,就是非處方藥物也是如此,吃多了也要壞事的!

“3種同樣的藥,怎麼能同時服用呢?”我有點生氣地問。

“幾樣藥放在一起吃,藥效不是來得更快嗎?況且我吃的還是非處方藥,療效肯定不如處方藥好,所以我就不能‘單打一’,要多吃幾樣……”大伯彷彿振振有理。

我一時陷入了沉思。

如今,像我大伯這樣盲目自行用藥以及對非處方藥(OTC)的認識有“誤區”的人確實不少。不錯,幾種藥放在一起吃,只要配搭得科學合理,療效確實好,醫學上叫藥物的協同作用,即兩種以上相同或相類似的藥物合併應用時,其藥效比單獨應用時增強。但是,我們也應看到,這種重複用藥即等於擅自加大藥物的劑量,藥物的毒副作用也隨著增加了。就拿我大伯同時吃的這3種中成藥來說吧,三七片的主要成分是三七,作用與用途是散瘀活血,消腫止痛;跌打丸的主要成分是續斷、三七、乳香、血竭、防風、桔梗、枳實、木通,有的還含有馬錢子等,作用與用途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風溼骨痛藥酒的主要成分是牛膝、防風、木瓜、羌活、威靈仙、草烏、桂枝、松節、川芎、雞血藤、當歸、蒼朮、獨活等,作用與用途是驅寒散風,利溼,活血止痛。瞧瞧,這3種藥的方劑組成和藥效何其相似。然而,這3種藥對消化系統都有一定的影響,如果再同時服用,猶如“雪上加霜”,加大了對胃腸道和肝臟、腎臟的毒性。我大伯原先有胃、十二指腸潰瘍,這3種藥的毒性加起來聯合攻擊,即破壞了胃粘膜的屏障功能,潰瘍侵蝕血管,特別是動脈時,即引起了大量出血,如果救治不及時,很容易危及生命喲!

現在,再來說說我大伯對非處方藥療效的不正確認識。非處方藥,簡稱OTC,係指國家醫藥行政部門批准,不需要醫生開處方,患者及其親屬便可自行從藥店、藥房購買的藥物,而且不需要醫生的指導,只要按照標籤的規定就能安全使用的藥品。那麼,非處方藥的療效是否比處方藥差呢?我們知道,能被遴選為OTC藥物的品種一定是安全有效的,是一些能由消費者自己方便地用來預防疾病、治療常見小病或輕症、治療已確診的慢性病的藥品,而處方藥則是由於種種原因,如毒副反應較大等,需在醫生指導下用來治療急症或重病的藥品,兩者的“效果”無法泛泛比較的。臨床上,一些有經驗的醫生常利用非處方藥來減輕處方藥的毒副作用或增進處方藥的療效,如服用處方藥複方SMZ(複方磺胺甲基異噁唑)和先鋒黴素等,為了抗藥物反應,常加用非處方藥維生素B6等;還有,有些藥物屬於“雙棲藥”,即既是處方藥又是非處方藥,只不過使用的範圍以及治療疾病的不同。如布洛芬,作為處方藥時,主要用於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脊椎炎、腱鞘炎等,最大劑量每日為2400毫克,需長期服用;而作為非處方藥時,卻主要用於頭痛、肌肉痛、痛經等症,最大劑量每日為1200毫克,只能短期服用。再如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用於處方藥時必須在醫生的醫囑下而長期或較大劑量地應用,治療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以及心血管疾病等;而用於非處方藥時,就屬於受限藥,即用量及療程給予限定,其適應症只能是感冒退熱、鎮痛,如頭痛、腰痛、牙痛等,且用於解熱服用只准在3天內,用於止痛服用只准在5天內,等等。可見,非處方藥無論從病情的症狀或用藥的劑量以及注意事項,跟處方藥的要求以及療效大同小異,不同的是,非處方類藥的特點是安全、有效、穩定、方便。可見,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屬於“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職責不同罷了,並不是療效好與療效差的區別。如今有些人(包括我大伯)認為非處方藥療效差而擅自增加藥物種類和數量或劑量的做法是十分錯誤的,也是很危險的。

最後,我叮囑大伯,以後再聯合用藥,應掌握這樣的原則,就是口服、肌注或靜滴、外搽、外貼、外洗、外敷等分別選擇使用,如這次因腰腿痛同服的3種中成藥,可改成口服其中一種,另外配合克傷痛搽劑或按摩霜外搽,必要時再配合傷溼止痛膏或麝香鎮痛膏外貼等,亦可配合藥物肌注、靜滴等,這樣一般不會損傷胃粘膜,導致胃出血,而且對腰腿痛的治療有協同及珠聯璧合的作用。另外,如症狀未緩解或消失應向醫師諮詢,要記住使用非處方藥的忠告語。至於我的大伯,根據他的症狀和臨床分析,很可能患的是腰椎間盤突出症,光靠藥物恐怕是不行的,待他胃出血好後,我給他詳細檢查一下,然後再給予對症處理如牽引、推拿、針灸、拔火罐甚至手術等治療,這才是真正的“治本”。

官場微故事:“賣糖”的啟示|王金山(安徽)

(原載上海《大眾醫學》雜誌2010年3期)

大梁骨不可隨意踩

節假日將近,很多人除了選擇旅遊外,還喜歡到保健休閒場所去保健、放鬆一下,但有一點要注意,那就是別讓大梁骨隨意踩。

前不久,筆者接診了幾位總經理或董事長之類的患者,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整個“大梁骨”(頸椎、胸椎、腰椎、骶尾椎)疼痛,上肢或下肢麻木、無力等,再追問病史及治療經過,“首診”均不在正規醫院,而是在桑拿休閒中心、美容院等,他們不止一次地被小姐“踩”過。有位老總,因頸椎不適在某休閒中心“保健”了數月,結果越“保健”症狀越重,一檢查,頸椎間盤有3個突出,且壓迫脊髓及神經根……

那麼,這些老總們為什麼有病不先到醫院就診呢?我想大致原因不外乎這樣幾條,即老闆有錢無時間,或到休閒中心“泡吧”、“踩背”有“身份”、“面子”,而到醫院則“掉價”、“有失身份”。再就是到醫院就診會被下屬員工誤認為“老闆身體不佳”,易產生負面影響,對公司發展不利。還有就是“諱疾忌醫”的心理在作怪,害怕到醫院檢查出什麼病來。

據有關專家研究,我們人體有幾處保健“特區”,而人體的“大梁骨”(脊柱)就是主要的保健“特區”之一。脊柱是人體督脈必經之地,脊柱兩旁的足太陽膀胱經與五臟六腑聯絡密切,經常激發疏通,有益於氣息運動、血脈流暢,可滋養全身器官,增強免疫力,對腦血栓、老年痴呆症、中風癱瘓、神經官能症、糖尿病等也有很好的防治作用。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所以,適當進行脊柱保健是必要的。然而,人體的“大梁骨”卻不能隨意亂踩。

踩法,又叫踩蹺法,即醫者用單足或雙足踩踏患者的一定部位從而達到對某種疾病治療的一種手法,主要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等。但是,如果使用不當,便會“踩”出亂子來。因此,掌握好踩蹺法的動作要領及適應症、慎用症和禁忌症是非常必要的。正確的動作要領是囑患者俯臥,然後在患者的胸部和大腿部各墊3~4個枕頭,使腰部騰空。醫者雙手扶住預先設定好的橫木上,以控制自身體重和踩踏時的力量,同時用腳踩踏患者腰部並作適當的彈跳動作,彈跳時足尖不要離開腰部。根據患者體質,可逐漸加重踩踏力量和彈跳幅度,同時囑患者隨著彈跳的起落,配合呼吸,跳起時患者吸氣,踩踏時患者呼氣,切忌屏氣。踩踏速度要均勻而有節奏,切忌使用暴力。由於本法刺激量大,應用時必須謹慎,對體質虛弱者要慎用,對患有較嚴重的骨質疏鬆症、結核、腫瘤、膿腫、骨折以及脊椎滑脫症等患者,均不可使用本法。

據筆者所知,常用的美容按摩保健手法是按法、摩法、搓法、擦法、抹法、梳法、揉法、推法、拿法、捏法、滾法、振法、抖法、擊法、點法等15種,踩蹺法原則上不屬於美容按摩保健手法,而屬於醫療按摩手法。非專業人員在按摩及踩蹺時動作粗暴、手法不當,很容易造成被按摩者軟組織損傷、關節脫位及骨折等,嚴重的會造成癱瘓甚至危及生命。其次,這些人在使用一些諸如酒類、酊類、藥膏等做按摩介質時,倘若適應症掌握不好,還容易引起面板燒傷,嚴重的則會出現面板潰瘍。採用踩蹺法的人,必須是具有執業按摩醫師資格的人,桑拿休閒中心、美容按摩店的小姐豈能隨便施行“踩”法。

如今,在按摩人群中,許多人並不是出於治病的目的而去的,大多是因為工作上壓力大,運動較少,想透過按摩來提高工作效率。然而,現在都市人產生腰痠疼、渾身無力等症狀主要是運動過少,所以,真正全面的保健還是多參加各種體育運動,如打羽毛球、慢跑、做廣播體操等。即使想透過保健手法緩解疲勞,預防疾病,也最好採取輕柔的手法,而且到正規的醫院保健部門。

官場微故事:“賣糖”的啟示|王金山(安徽)

(原載《中國中醫藥報》2008年5月1日)

本文系官場微小說(ID:gc-wxs)原創首發,作者:

王金山

官場微故事:“賣糖”的啟示|王金山(安徽)

王金山,男,65歲,安徽省中醫院退休醫生。年輕時喜歡寫點文章,也發表了不少,但大都曇花一現。我的座右銘是:默默耕耘,不問收穫;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水緣網路工作室旗下公眾號

相關文章

頂部